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栏目 - 教学资源 - 教学经验 - 正文

夏玉成教授: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与提升(摘要)

2013-09-17

教育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本讲座主要围绕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介绍需要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确立和更新的某些教育教学理念。

一、教育价值观

1.教育的本质:从“造器”向育人转变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工具。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如同开车,如果偏离了正道,车速愈快离目标愈远。

2.教育的目标:从以社会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

过去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才培养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以社会为本。现在要求我们确立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价值观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人本价值,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在每一个学生都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的同时,必然也会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3.教育的功能:从强调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

大量事例证明,课堂知识、书本知识只有内化为自身能力才是有效有用的。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的人无法成就大事。只有转化为个人能力的知识(能力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

综上所述,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二、教师观

1.教师的地位:从“一线工人”向办学主体转变

在学校层面,进一步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变观念,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其次是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为优秀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四是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知识水平;五是要关心教师生活,使他们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常言说得好,“有为才有位”。在教师层面,要发挥好办学主体的作用,一要把发展作为个人的第一追求;二要把发展的主意打在自己的身上,从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开始;三要在教学中自觉做到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教师的责任:从“教书匠”向“雕塑师”转变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表面上教师只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实际上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即是典范;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就是“考官”。老师的敬业精神、老师的言谈举止、甚至老师的穿着仪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只要你站在学生面前“教书”,你就同时也在“育人”。因此,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教师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雕塑师”。

3.教师的层次:从“经师”向“人师”转变

教师教知识——解惑,这是经师;教师教能力—授业,这是能师;教师教智慧—传道,这是人师。有位教育学家把“大爱老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问寒问暖,爱生如子;第二个层次是“能人”,讲课精彩,天衣无缝;第三个层次是“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引,真心服务。平庸的老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

4.教师的评价:从“讲课清楚”向“有效教学”转变

教学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5.教师的岗位:从“谋生职业”向“神圣事业”转变

美国《教育者誓词》:“把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时刻注意自己的责任,即使非常辛苦,即使受到外界的诱惑,即使遇到失败、困难,也要坚定不移地献身自己的事业”。

为了不辜负这项“神圣事业”,教师首先要铸师魂,修师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其次,教师要练师能。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科知识与水平、教学知识与经验、教育实践智慧。掌握学科知识是成为学科教师的前提,教师要能够从学科思维的高度来审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在上课时能够自动地储存与提取学科知识,不会因储存不够而影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是优秀学科教师不可缺少的。此处的教学知识包含三重含义:第一,对教与学过程进行科学分析与理论探讨而获得的规律性认识。第二,对前人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后的理论阐述。第三,对同事的教学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与总结。

三、学生观

1.学生的地位:从“观众”向“主角”转变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从“以老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就是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本知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适时地给于点评、引导和归纳。

2.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向“良师益友”转变

“学生因老师而成长,老师因学生而成熟”。要转变观念,虚心向学生学习,耐心听学生倾诉,悉心为学生指导,和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对教学漏洞及时进行修补,对教学问题立即妥善处理,不断改进教学教法。让学生深刻感觉到“他真正是我的良师益友”。

3.学生的评价:从“认真听讲”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问——既学又问。常问的学生是好学生,爱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问题问得很刁钻、很奇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四、教学观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撰文:“推进十个转变 实现大学教学改革新突破”

1.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传统的知识课堂通过低层次的教学活动,掌握低阶知识,形成低阶思维。能力课堂通过高层次的教学活动,掌握高阶知识,形成高阶思维。

2.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

应将灌输课堂改造为对话课堂,达到知识的对话、思维的对话和情感的对话。知识的对话需要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思维的对话需要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情感的对话需要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

3.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

传统的课堂是封闭的,即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在这种封闭模式下,教学活动围着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个中心转。开放课堂就是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和实验室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扩充。

4.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

知行合一至少要做到两点:学习时要躬行,强调向实践学习;学习后要躬行,强调学以致用。理论教学的躬行,强调的是主动思考,是学中思、思中学。实践教学中的躬行,强调的是主动实践,是做中学、学中做。

5.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

学习、思考、实践三者之间彼此紧密相联,互动互进。学思结合体现了学中思和思中学,知行合一体现了学中做和做中学,思行统一体现了思中做和做中思。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应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倡专题讨论式、案例式、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辩论式、情景式、作坊式等启发式教学。

6.从重理轻文向文理兼融转变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大学课堂需要价值重构,回归精神力量的培育。起码要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实现,前者要加大人文课程比重,后者要承载人文教育的使命。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形成文理兼融的课程结构,是实现大学课堂价值重构的重要途径。

7.从重研轻教向研教融合转变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学校层面,应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且能将优质的科研资源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教师层面,应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并能将最新研究成果有效地凝练为教学内容。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将知识的传递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8.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

“教主于学”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教之主体在于学”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主于学的核心。“教之目的在于学”,为“乐学”、为“会学”、为“学会”。“教之效果在于学”,应放弃传统的“以教论教”,坚持“以学论教”评价原则。也就是说,“教得怎么样”要通过“学得怎么样”来评价。

9.从重共轻个向因材施教转变

现代教育不可能不重视共性培养和统一性要求,也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教育。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在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给特殊性展现留有余地;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给个性发展留有空间。

10.从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转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的,注重评价的评定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以记忆性的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侧重定量分析,注重最终结果。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即发展性评价)重视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更加重视质性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