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栏目 - 教学资源 - 教学经验 - 正文

郭卫教授:创新型人才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摘要)

2014-04-01

一、关于创新型人才

1.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新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

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

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2.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人才概念尚无统一共识,我国教育界多是从“创新”、“创造”的角度出发,强调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先于我国较长的时间,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主要研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博耶报告),明确提出“探索、调查、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现者、学习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标准设计的12项指标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英国大学以“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性精神”为宗旨,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高素质人才。

3.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特质

(1)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泛的专门知识;

(2)良好的创造性人格与心理品质;

(3)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4)灵活的创造思维能力;

(5)探索未知热情和好奇心;

(6)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7)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持力;

(8)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9)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4.创新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

(1)知识,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社会与其它知识。

(2)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意志能力、协作能力、接受能力、发现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

(3)素质,包括精神素质和人格特征等等。

二、创新思维方法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经常性的、反复性的,以积累经验为主线的程序化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是指没有常规可循的、缺少可借鉴经验的,以全新角度为主线的非程序化的思维模式。

常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有:

1.联想思维

所谓联想思维,就是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

(1)相似联想是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相同而又极为明显属性的联想。

(2)接近联想是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很大关联或关系极为密切的联想。

(3)因果联想是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4)强行联想是指把无关的事物强制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概念。

(5)置换联想是把具有同样功能的不同事物联想起来,实行相互之间的替代。在各种置换中,可以有原理置换、结构置换、材料置换、工艺置换、方法置换等。

2.想象思维

所谓想象,是人脑对已感知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建出新的形象、新思想、新事物、新情境的心理过程。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货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3.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而又“不得其解”,但在某种情况下却又恍然大悟,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突然找到”“突然顿悟”、“突然想起”新事物、新设想、新课题、新方法的思维现象,就是灵感。

灵感产生条件:(1)经常思索的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必要前提;(2)知识储备和信息资料积累——重要条件;(3)苦苦思索、过量思考——直接诱因;(4)暂时搁置、有度松弛、偶然剌激——激发灵感;(5)灵感的捕捉与鉴别——捕捉鉴别。

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关键是找到发散源。每当发现一种新的技术原理,立刻从此出发进行发散思维,去开发新用途、设计新装置,获得新的技术发明。

一般情况下,发散源有以下几种情况:原理发散、材料发散、功能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组合发散、方法发散、因果发散、关系发散。

5.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往往能够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6.还原分析思维

三、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关键在于: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突破思维定势,激活大脑潜能。

创新始于问题,问题在于发现,发现源于观察,观察来自好奇心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