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栏目 - 教学资源 - 教学经验 - 正文

【名师心语】夏玉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5-05-26

1985年11月20日,我在一个教室的课桌桌面上看到了这样一首顺口溜:“老师台上滴滴汗,学生低头伏桌眠。老师心里挺难受,学生也有他烦恼。为何会有此情况?只因教法不得当。”2013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陈青萍教授在我校作专题讲座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所在:“一堂好课使人醉,一堂差课催人睡”。

那么,在学生眼中,“好课”应该具备什么特征呢?腾讯教育-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本科生认为,“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7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60%)是好课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善于启发诱导,加强师生互动,有效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摆脱被动的灌输式教学过程,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拓展思维以提升其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参与教学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主动参与,另一种是被动参与。当你所讨论的议题是学生所关心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但是如果学生的参与并不积极怎么办?这时候就必须采用强制参与的方法,让学生被动参与。传统 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反转课堂(Flipped model)”的教学 模式是让学生被动参与的好办法。

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或重点难点概括为几个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做小组研究报告,并且在课堂上做演讲,甚至对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这样做必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变得非常自然,学生听课不会感觉疲倦,教师一堂课下来也因为有成就感而不会觉得太累。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才能拓展其思维,提升其学习能力,惟有如此,学生学到的东西才更容易记住,更容易理解,真正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对青年教师寄语

只要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立志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有人讲,教书需要技巧;有人说,讲课是一门艺术。我认为,做教师凭的是良心。“等价交换”、误人子弟,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更对不起“老师”的称谓!

教师向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下了功夫,“难讲”的课能被讲好了;而不下功夫,“好讲”的课也会被讲“砸”了。

教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若能常常设身处地地问自己:

——假如我是一名学生,这样讲授我能听得懂吗?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我吗?从课堂上我能学到什么?

——假如我是学生的家长,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

并按学生及其家长欢迎的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学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即是楷模。老师的敬业精神、老师的言谈举止、甚至老师的穿着仪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只要你站在学生面前“教书”,你就同时也在“育人”。

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可能会被学生遗忘,然而,老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态度会影响学生一生。

【作者简介】

夏玉成,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甘肃省武威市人。1985年1月获西安矿业学院工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3年7月获西安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主任,地质工程学科带头人,西安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地质与环境学院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政协委员,享受“三秦学者津贴”。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 、“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应用,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想学生所想,解学生之惑,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否易于被学生接受;灵活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探索互动式教学方式,在讨论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时的难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通过大量实习、实践环节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演讲提供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熏陶,使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总结多年来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写成的文章“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5期。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煤炭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在“中国构造控煤机理研究”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鉴定评语);提出以构造规律及变形介质条件分析为基础,以多元统计、灰色系统理论方法、模糊综合评判、分形几何学、人工神经网络为手段,全面开展在构造条件复杂矿区寻找适合不同采煤工艺要求的最佳开采场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应用构造地质学的观点对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提出“构造控灾”的观点及其理论框架。其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9项;主编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多篇被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