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入校专任教师教学专项培训心得
常教常新 砥砺前行
2015年5月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与安排全校2014年新任教师教学专项培训,我有幸身在其中。一个月以来,在教师教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专项培训的各个环节:新进教师教学专项培训征求意见座谈会——观摩教师教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专家的示范课——小组内教学互评,获益匪浅,现就从本次教师教学专项培训的收获、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改进的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须“常教常新”
教学是教师的首要本职工作,因此,提高和培养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展开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能够自信“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同时也是教师事业成就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针对新教工开展的这项专项活动很重要也很及时。就我自己而言,虽然从大学毕业以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既便是在读研究生期间,也一直在承担着相应的教学工作,但是越是这样越觉得不会教,教不好。这大概是一个工作做久了,习以为常后没有了新鲜劲儿和创新驱动力的原因,或者说是一种怠惰的情绪和心理。然而,这次的活动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学应该是“常教常新”。因为时空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的教学主体不同(我个人认为学生也应属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以及教师自身对问题的感悟和理解的加深等等因素,都决定了教学应该是“新”的,而非因循守旧,换句话说你需要加入新的东西。这样的感悟和体会直接来源于教师教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专家龚尚福老师和李曼老师。在第一次新进教师教学专项培训座谈会时,龚老师作为专家和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代表出席,他讲述了自己从教的经历和值得肯定的经验,记忆最深的是他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以及每一次上课都当做是一次新的冒险(这是我的理解,原话不是这样的)。这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趣,很想知道一个从教几十年已近退休的老教授到底是如何做这个“冒险”的?于是选取观摩课时我专门选择了他的课。一节课听下来,却有意犹未尽之意,虽然他讲课的内容完全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外。他讲的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的第八章中断技术,生动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表达当然是长期教学修炼的结果,但教学过程中却能紧跟潮流举出贴近年轻学生生活的新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以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和社会大环境给予学生以人生启发,引发学生的深思。在我看来,这就是常教常新,是一种与时俱进。如果总是以学生从小就被灌入耳朵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案例进行教学,如何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尤其要注意!
二、观摩比照中见不足
比较中知不足。在观摩课和教学互评环节之后,我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逐渐显露。首要的不足在于教学过程中严肃有余和蔼不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太过严肃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距离。这一点在观摩了李曼老师和龚尚福老师的课之后感受最为强烈。两位老师在课堂上亲切自然、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和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使得听课者不仅轻松的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更是在享受着教学艺术的饕餮盛宴。其次,板书的重视不足。虽然我一直坚持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板书和课件教学结合,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时间和黑板空间的原因,在板书时往往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其实很容易导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无法显现出来。板书的意义在于通过老师的板书使学生清楚明了的把握课程内容的关键点或重点以及它所呈现出的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关于这一点,在教学互评环节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梁老师指了出来。两点不足,前一点是在观摩课之后的自我感知,后一点是经由他人指点而知,但其实二者都借助了“他者”的力量,可见教学活动不应该是自我封闭的,有比较才会有借鉴,有借鉴才会有改进。
三、砥砺前行修炼教风
正如前面讲到的有借鉴才会有改进,正是基于在本次活动中发现的自身的不足和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练就和蔼可亲、活泼自然的教风,做到“严而不厉,温而不愠”。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板着脸说教很难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一种温和而有素养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让我想起儿童读物中的一则故事:北风和太阳打赌,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行人脱掉身上厚重的大衣。北风疾厉而行,以凛冽的寒风为武器;而太阳则一如既往,只发出温柔的光,结果是北风输掉了这场比赛。这是温和的力量,更能进入学生的心田!第二,了解学生,注意把握理论深度。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启发引导教学的重要性。但同时应“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或者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并且能“举一反三”,一旦学生无法做到,那或者有可能是他的理解力有问题,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深度,要使用浅显易懂的教学语言,避免太过艰涩而使学生无法理解。第三,提高板书的质量,主要要做到要点清晰、层次明了。第四,注意搜集遴选时下的教学案例,并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可互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