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聚焦“朱淼华现象”:要科研更要教学

2005-11-30

浙江大学的学生们给老师打分,哲学系老师朱淼华排名全校第七,他讲的《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但最近朱老师却“下岗”了。

学校让朱淼华“下岗”是有依据的。他没有发表过论文,在系里岗位聘任资格排名最后。而朱淼华长期钻研课堂教学艺术,注重教好书育好人,不急着发表自己不满意的论文,当然也没有错。

问题出在哪里? 放眼国内,大学多有这样的考评规定,没有科研成果或发表论文不够数量,就没资格评职称,为此而“下岗”的老师不少。应该说,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多少,是衡量一所大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许多大学对科研论文极为重视,这当然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推进科研工作。 问题是,不能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很多大学越来越强调科研,并纷纷提出要创办“研究型大学”。老师评职称、提级别,也有非常具体的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硬指标。这使许多大学老师日渐“重研轻教”,只想着多出成果,多发论文,对日常教学提不起兴趣,花在教书育人上的精力越来越少,一些高校甚至凑不够教师上课。而那些专注于课堂教学的大学老师,即使课教得再好,也可能因为论文不够多而处境尴尬。

在这样“重研轻教”的评价体系下,个别大学的教书育人者,为了获取各种资格,违背学术道德,甚至抄袭他人论文或花钱买版面刊发。

大学当然要做科研,但首先还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即便是著作等身的教授,倘若漠视教学甚至不教不授,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恐怕也不能算合格的大学老师。而无论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都应首先以教好学生为要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一些大学的实践表明,只要合理安排,正确引导,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大学当然可以鼓励老师搞科研,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并促进教学质量,而非以牺牲正常教学工作和学生需求为代价。 大学老师的评价考核体系相当复杂,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但只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大学老师的考评体系,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复杂的矛盾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