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学漫谈 - 正文

人外学院张辉: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创新路径探析

2021-09-06

摘要: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与理念,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是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定位。因此,新文科建设中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其文学审美与文化修养至关重要。本论文分析了目前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种问题,探析了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创新 

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与理念。它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从本质上说,为了实现各学科融通发展并相互借鉴这一目的,新文科将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学科重组。这包含了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内部之间的交叉融合和重组,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新技术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新文科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文科贯穿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及“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立德树人”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旨归。新文科建设应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其主要任务,在这一基础之上构建“大思政”格局,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贯彻到专业教育中,使其二者有效结合。

其次,新文科是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重组学科构建模式,通过整合学科、交叉学科、重组学科等方式,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文科内部之间要实现交叉和融合,如可以扩宽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领域,使其实现跨学科融合,使新文科各学科、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批新兴学科,如人文地理、国别政治等。从另一维度,文科也可以与理科进行适度融合,如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融入到新文科建设中来,开展文理交叉,构建新文科。

再次,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定位。新文科背景下对人才的定位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好传统文科下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坚持跨界融合的理念,以人文精神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品格的塑造,并以新技术推动文理交融互通,努力培养具有科学性思维、高人文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文科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对其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新文科建设中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其文学审美与文化修养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堂存在着课程建设理念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如上所述,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然而,学生对大学语文不够重视,其授课流于形式,教师也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单纯的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与学生的互动不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院系的大学语文开设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考研的压力,更无法安心专心地学习大学语文这一看似与他们专业无关的课程,因此,迟到、缺勤等问题屡见不鲜。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路径势在必行。

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立体化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观需求双向结合,创设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适度结合、有效结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要融合人文、历史、美学等社会学学科,还应适当加入一些与工科相关的如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强化课程的交叉性与融通性。文学性课程也应拓展其广度和深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积极挖掘课程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同时还要扩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上一些跨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

第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写作等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素质和道德品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情境表演等模式使学生融入语境,自由体会欣赏文学作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线上、线下互动的大学语文学习环境,不断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之路。

第三,促进测评手段多样化。在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大学语文的测评进行改革。从内容的维度上看,要使测评重过程,而不单单是重结果,要侧重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评价其对文学文本的鉴赏认知领悟与理解,侧重评价情感、意志、个性及人文素养的形成等方面。从形式方面来看,要采用多种测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结合,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形成性评估的权重可以适当地增加比例,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估,如课堂活动总结报告、学生互评、阶段测验等,将学生的平时成果作为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终评之中,使学生重视平时的课程学习。

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积极的探索,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针对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领域做出的新部署,其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还关系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与时俱进,新文科建设涉及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本身,更在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建设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学科定位、专业布局、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院校的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的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测评方式等方面深化改革,构建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采用多元多维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符合新文科理念要求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A/OL].(2010-07-29).http://www.mo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