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学漫谈 - 正文

体育部林海强: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堂创新研究

2021-01-11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体育紧随德育、智育其后,是青年一代砥砺奋斗、奋勇拼搏的健康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大一、大二必修课程,对于在校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打造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任务。

一、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OBE成果导向理念,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同样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运动能力,提高体质,还要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奋勇拼搏、团结协作、坚持到底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以最终成果为导向,并以此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而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观为终极目标,两者在体育教学目的上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中,帮助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建立健全的人格。把OBE成果导向理念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对自己的运动能力、适合的运动项目形成初步的判断,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内容渗透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

体育是教育的最原始形态,体育也是教育。大学生如果空有一副好身体,而道德沦丧,反而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体育课必须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相关内容渗透到每一个体育教学环节,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学生塑造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体育比赛讲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通过课堂体育教学比赛,引导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胜负观,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磨练其意志,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指导并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处于自觉且主动学习的中心地位,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主动的处理和加工,是信息的建构者;教师则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组织学生分组协作练习,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运动规律,鼓励学生相互指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去纠正错误动作。

四、结合慕课,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打造个性化体育教学。

受地域、民族、家庭、智力、教育环境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学生之间普遍存在个体差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通过“互联网+体育教学”的模式实行翻转课堂教学,采用自己制作慕课或引用其他高水平在线慕课课程,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线上自学预习。线上学习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自己把控学习的内容、速度及进度,可以对运动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学习;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实时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发表观点、探讨学习中的难点。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翻转教学,学生通过对在线预习的内容再次讲授,从教师的角度对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加工,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线下,学生依据自己在线和课堂的学习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再消化,从而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通过创新体育教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开放,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快速高效掌握运动技术;克服室外体育课受恶劣天气影响的不利情况;解决学生因请假而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特殊情况;解决体育课时偏少的问题,最终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个性化教学。

五、翻转课堂、分组协作,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实际课堂为中介,以分组学习为基础,注重课前知识、技能学习,课中、课后知识与技能内化和应用的个性化教学范式。

高校公共体育课上课人数较多,传统的个人学习不利于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分组协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协同学习,实现互帮互助,在技术动作的练习构成中,小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发现标准动作和错误动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体验合作共赢的乐趣,从而提升公共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六、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实行多维全方位评价。

课程评价的实质,就是旨在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评价体系基本是对学生最终的技能掌握情况的总结性评价。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普遍存在,这种评价体系已经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传统的教学评价已经无法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公共体育教学课堂。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中,一套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教学评价从知识评价、技能评价、情感评价、态度评价、能力评价等多维度进行,结合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每个学生个体建立运动技能学习档案,实施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及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多维综合教学评价,不仅能够诊断学生学习成果,还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通过公共体育课的课堂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自由平等、互动交流、个性表达、独立思考、质问怀疑等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课堂上“简政放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