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思政课如何叫好又叫座

2015-03-20

唐宇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如何让“高高在上”的东西“接地气”,一方面,要建立学术和现实的连接。传统的思政课大多传授“形而上”的内容,教师们也常用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来强调其重要性。但要想让当代青年人打起精神、竖起耳朵听,传递的思想就一定要直面现实、描述趋势、准确前瞻。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自由与纪律的界限。“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是师德红线,思政教育尤其不能跨线。把思政课唱成一台叫好又叫座的大戏,既要评委满意又要观众买单,不仅是一门学术,也是一门艺术。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上好思政课,根在教师,贵在创新,关键是做到“三真”。教师要“真信”,教师要有尊严、有自信、有本事、有底气,才能真正上好思政课。既要使教师坚定信念、相信理论,提升精气神,自觉上好课,也要高校乐于投入、敢于坚持,在师资配备、完善激励、专项资金等方面下足工夫。教学要“真心”,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开放分享。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学会怎样思考,以达到情感或思想的共鸣。内容要“真实”。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生需求的供需对接,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时代活跃元素创新教学模式。

张树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校思政课要做到“叫好又叫座”,就要主动适应青年学生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全视频”+慕课+移动互联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做法。定期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中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编辑,加以生动、接地气的点评,融入和强化引导职能,润物无声地发挥“宣教”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另外,开发慕课、APP,编辑订阅号,把内容精编改制成便于移动互联传播的内容,教师、学生、专家和实践导师们可以一起在网络社区中交流、研讨和答疑。

张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上网搜索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不难发现:多的是思政课程体系中某一门课的改革举措,少的是打通式、立体化的全新课程设计。因此,应给予大学思政课一个更宽广的舞台,研发出更多受学生欢迎的立体式、主体化思政课程。全新的高校思政课程的研发需要分步进行,首先,要依托高校思政课程协作组,进行组内单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与创新;其次,需要培育出跨课程的系列成果,如“大学思政课主体教育实证研究”。建设高校思政课“叫好又叫座”的良好育人生态更需要科学的精神、学术的思考和改革创新的勇气。

孙冬梅(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把学生作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思政课“叫好又叫座”的关键。一方面,应在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上下工夫。教师应吃透理论并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先说服和感动自己,再去吸引学生;要从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原理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在授课技巧上下工夫。教师应学会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去解疑释惑;把教师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同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绘画、小品、微电影制作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任何一门课程要想“叫好又叫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得精彩,二是学生觉得有用。思政课要精彩又有用:一是所讲的内容必须科学系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透彻的说服力; 二是授课者本人必须真心热爱思政课、讲课时充满激情;三是要解决好思政课教育的有效衔接问题,避免“反复咀嚼”、避免出现“夹生饭”现象;四是要提高思政课在育人体系和用人机制中的比重;五是要加强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厚底气;六是要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德育、人人支持思政课的良好社会环境。

苏寄宛、黄存金(首都师范大学):

评价思政论课是否“叫好又叫座”有多项指标,核心指标在于课程内容是否真正入心入脑,育人实效是否得到明显改善。高校重视是保证,把思政论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是重点,要针对学生、学科特点探索形成一套手段先进、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是基础,要着力编写体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反映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最新进展,有理论、有案例的思政课教材。

(来源:2015年3月19日《北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