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云时代教学变革:动因、意义与路径

2016-03-22

 

一、技术沿革:推动教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学校教学系统也在悄然发生着相应变化。回眸教育教学发展史发现,人类以口耳相传、文字、印刷、电子及网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技术进化史中,技术每一次革新,给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及其载体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下): 

1 技术沿革推动教学变革的具体表现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以载道”的教学沿革

“口耳相传”是人类教学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由于文字还没有产生,教育教学传播主要是在劳动中通过对话、亲身示范给年青一代传授个体生存和群体延续必需的知识、技能、习惯,具体包括劳动生产经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以及祭祀、风俗等。“口耳相传”式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活生产所需的全部知识和经验,使“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因而具有“原始的丰富性”。

文字产生以后,人们使用龟甲兽骨、竹木简牍以及丝帛纸张,“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关于生活的智慧等,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汇集在一起,并经过比较、甄别和分类,形成了系统知识表述。”

自学校产生后,按照文本逻辑记载下来的系统知识,如儒家经典,西方的圣经、史诗等,成为教学重要的知识源泉。借助文本,老师教授学生学习。宋代以后的书院和各类官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学校也普遍流行着“班组教学”(也有人称之为个别-小组教学制,是班级教学的雏形)。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教学仍然是零散的,相互独立的,教学发展仍处于前制度化时期。

(二)印刷术的出现到班级授课制的完善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以及教育普及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尤其是由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的铅字活字印刷,这一革新历程促使印刷术从手工生产进入机械化生产,极大提高了印刷速度,降低了印刷成本,增加了书刊产量。

印刷术给教育教学带来影响是革命性的。西方首先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在“七艺”基础上,逐步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学科领域内容体系化,老师通过讲授、讨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同时,印刷术有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普及,学校教育教学规模得以扩张。起源于16世纪欧洲,兴起于17世纪的班级授课制一直延续至今。系统化学校教育教学的产生也标志着学校教学从“从个别化”走向“标准化”、“制度化”。

(三)电子传播的运用到网络时代的到来

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电磁学、光学、电子学的发展为教学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基于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等载体的视听教学,使知识信息能借助声音、画面等方式被带入到动态真实教学环境中,学生感性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具体。此外,借助电子传播技术,知识信息实现了远距离传输,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力促进了远程教育普及与推广。然而,从实现效果来看,基于传统电子传播技术的“视听教学”,并没有真正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质性变革。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传统电子传播技术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只是一个单向的传播通道,难以支持双向对等的交流。正如有学者说:”只有那些支持双向对等交流的媒介技术,才能给传统学校教学带来彻底的革命性变革。从这个角度看,电子传播媒介对教育的影响类似于手工抄写,它的主要使命是探索‘影像书写’的技巧、积累‘影像书写’资源,准备迎接网络革命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主要以一种数字形式贮存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借助网络高速传播,并被计算机或类似终端阅读使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表达符号丰富,支持双向传播和情境虚拟化等特征,有力促进了教学变革。传统的读、写、算难以满足网络时代学生学习需求,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也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学校教育教学也逐步从文本逻辑到影像逻辑,从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从标准化到个别化。”技术沿革作为深化学校教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一直伴随教学变革发展始终。

二、云时代教学变革的优势和机遇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无处不在,它引发了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甚至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由于移动终端皆比较轻便,其计算能力和功能受到诸多限制,需要依赖“云计算”这一关键技术,所以移动互联时代,又称为“云时代”。作为一项正新兴技术,云技术虽然在我国学校教育教学领域还没有得到全面运用,但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有些学校已尝试运用进行教学变革创新。如,上海中小学“云课堂”、桓台县世纪中学的“云终端”、巴川中学“智慧校园”,等等。这些教学创新案例一推出就被公众广泛关注,它为教育发展及学校教学实践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方向与思路。

(一)有利于实现差异教学

班级教学难以照顾学生个性化发展,虽然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教学中已尝试利用分层教学等来解决此问题,但从实践效果看,分层教学更多只是一种群体分层,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差异教学需要基于每一个学生学习模型(包括已有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风格偏好等),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和发展需求,在系列学科知识达标基础上,能够自主学习感兴趣学习内容。当下教学环境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而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活动开展则可以让这一切有望成为现实。正如帕佩特(S.Papert)所言:”我认为数码媒体对教育的真正贡献就在于它的灵活性,从而使得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通向学习的道路。这将有可能使每一位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梦想成为现实:在将来的学习环境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特殊的’。”

基于云平台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将自动留存在“云端”。借助云平台教学数据,教师可以分析整合学生学习行为记录,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能力发展及其潜力倾向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实现一对一教学效果。根据每位学生反馈的学习数据,教师能够摆脱基于自身教学经验来分析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学习中偏好及可能遇到难题的局限,对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做出适合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整和改进,进行差异教学。如,在教学中布置作业这一环节,传统课堂上老师通常布置作业方式是,“请同学们完成第110题”。同样题目布置给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显然缺乏针对性。而云平台技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完全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如A同学做对了第2题,系统马上可以告诉他,他可以跳过第4题和第8题,这是因为,248三道题目在考查同样的知识点,如果都做则是简单重复。如果B同学做错了第3题,那么系统就会提示他强化式练习第6题和第9题,这是因为基于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第3题做错的同学很有可能在第6题和第9题也出现错误。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现代化背景下,随着“云平台(包括各类教学资源和工具)+网络+智能终端”在教学领域逐步渗透,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出现些新变化。具体说来,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活动将有力促进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焕发新活力,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翻转课堂”式改造和泛在学习模式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广与普及。

第一,以掌握学科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讲授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人手一终端,进行多媒体高效互动教学。课堂上,基于云平台提供的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维度教学资源,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灵活引导学生调用相关资源,情境化呈现一些教师语言或者教材本身所不能呈现的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危险实验或还原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等,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准确表征,建立起对当前抽象知识的丰富联系,促成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所需,也可结合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开放性学习任务情境或问题解决情境,兼顾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

第二,基于云平台上优质学科教学视频,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出现新变形。课前,学生围绕教学视频可通过自学或与同学、教师、家长协作学习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知识深度理解及运用、能力培养与评价。这一教学过程被形象称为“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背后以学为主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其出现并能迅速成为一种潮流,离不开技术的推动力量。

第三,借助云平台各类教学资源和工具,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实现“泛在学习”。无论在学校或家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便捷式终端,通过网络连接云平台上丰富教学资源,进行主动、按需、多样化学习。在教师引导与支持下,泛在学习模式借助云平台或是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围绕某一探究主题或具体项目,与同学、教师,甚至是与其他学校师生展开远程协作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认知与学习等高阶能力。泛在学习特征上表现为学习碎片性、移动性、开放性和便捷性,云时代泛在学习模式将可能成为学生主要学习模式。

(三)有利于促进教学公平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供应不足与广大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教学需求间的矛盾,依然是当前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而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分配核心就是要实现包括师资、教学资源在内的教学公平。然而,我国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短时期内难以有效突破,农村薄弱学校仍然普遍存在,如何缩小城乡、校际间教育差距,实现教学公平,依然是当下急需思考的问题。随着教学现代化发展尤其是云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初步运用,将有力促进优质教学资源高效共享和均衡配置,实现教学公平,尤其是教学资源公平。

云教学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面向任何学习者,可以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各种优质教学资源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大规模“云端”中(教育服务器集群中),并非存储在学习者个人终端上。这样,无论是谁,无论学习者在哪里,只要有需要,不必管你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在哪一朵“云”上(构建在哪一服务器内),只需要借助简单互联网终端设备,如PCIPAD上的虚拟云平台上的教学界面,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随时获取自己需要任何教学资源。由于庞大教学资源、海量教学数据处理都发生在“云端”,所以对学习终端设备硬件要求并不高。所以一些经济欠发达,缺乏先进教学设备和优秀师资力量地区,通过云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一片蓝天下每一个学生可以获得优质教学资源,获得同等发展际遇,为实现教学公平,奠定坚实资源保障。

三、云时代推动教学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构建教学云平台,完善教学资源服务体系

“云教学平台”本质上并非一个单一网站,而是一个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一站式”应用和“云”理念,为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丰富,并融入教学、管理、学习、交流等各类应用工具的平台。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不少地方投入了大量人力与财力,建设了若干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开发了一批教学资源库。但大多平台开发都是相对独立进行,缺乏有效沟通和融合,教学平台分布也不合理、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由于不同主体间数据结构、开发工具和平台不统一,教学资源相互兼容性与适应性较差,导致“资源孤岛”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建立一种统一、灵活、多样化的云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整合和共享中的跨应用、跨平台问题。

教学资源建设是平台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首先需要分析资源建设的需求,明确资源建设的使用对象、应用方式、内容和呈现方式等。”资源建设应坚持服务教学,以效益优先为原则,从类别上讲,主要包括系列化学科知识、示范课例、教研资源、素材库、案例库等;从功能上来讲,教学资源建设本身也要集资源呈现、资源管理、资源共建与分享、资源交流与互动及其相应评价为一体,既支持教师教,也支持学生学;既要便于学生围绕知识技能的接受式学习也要便于学生展开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同时解决好重教轻学、重素材呈现,轻主题探究类教学资源建设等常见问题;从资源补充完善机制来讲,可通过“建立省、市、县(区)、校的四级联动机制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定期与不定期、定量与不定量的资源汇聚机制,明确各种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为此,教育部门应积极协调解决各级各类学校接受优质教学资源的硬软件建设,尤其是要保证农村师生能够便捷获取和运用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确立教学中技术运用的“目的理性”

技术沿革不断推动着教学变革,然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效益并不总是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效益不高,异化现象依然存在。人们对教学中技术运用仍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肤浅甚至模糊地理解技术。

什么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主要关心为实现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自明的目的之手段的适用性,却不去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也就是说工具理性只关心怎么做,而不关心是否应该去做。它关心的是实用目的,价值是视其有用性而定,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应该具有好效果,排除思维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因此是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而我们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跳出工具理性的框架,大力倡导教育技术运用的“目的理性”。”目的理性的活动代表着主动的适应形式,应该研究如何使周围环境在文化上适应我们自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使我们自身同外界自然相适应。”倡导目的理性,并不是排斥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合理使用,而是为了避免将教学简化为工具或手段的现代化。倡导“目的理性”强调学生发展是教学技术应用的价值起点,也是教学技术应用价值最终实现与否的主要判断依据。教学技术的一切设计、开发、应用与推广等活动,都必须将学生发展放在最重要位置。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学技术价值实现过程,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认识技术本身有限性。应认识到每一种教学技术产品、工具或是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都有它使用条件和局限,不考虑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学情,为了使用而使用,难以有效完成促进学生发展任务;二是教学技术引入与应用,意味着教学系统整体变革。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学技术运用并没有带来较高教学效益,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引入只是促使教学工具或是手段的变革,其他要素依然故我。正如诺顿所言:“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交给教师和学生并不能使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在使用这种教育技术时,必须综合地考虑到其对教学过程各个组成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所以,云时代教学变革一定要深入研究基于云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学科、教学任务等方面适应性问题,同时要研究适应于云环境下教学规律、方法、模式、组织形式和策略等。通过云时代教学要素系统变革,整体带动教学效益提升,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目的。

(三)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没有高素养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学变革就无从实现。教师信息素养一般表现在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方面,具体内容会随着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云时代教学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云时代教学变革并非云技术与教学活动简单结合,而是深入影响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一种理念与实践。它的出现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新技术使用者也是受益者,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教师就有可能成为时代落伍者。诚然,基于教学复杂性,技术永远都不可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但具有较强信息素养教师却能逐步取代不适应信息时代教学需要,甚至逃避使用教学技术的教师,这一点毋庸置疑;第二,教师应该了解有关云的一般知识、云时代学生学情出现的新变化,以及不同于传统IT教育系统,符合云时代教学活动自身特性的新的教学模式或策略等;第三,教师应具有基于云平台教学环境创设能力,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组织、管理与评价能力等等。为适应云时代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好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刻不容缓。

云时代教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链上不仅需要联合硬件、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应用开发商,还需要学校及师生用户群等多个环节的通力合作。然而,由于云技术在我国还不够成熟,云理念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云时代教学变革是否能代表教学信息化发展方向,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云环境下不少学校教学变革实践的“风生水起”,需要我们加强进行相关教学理论研究。一方面,实验性的局部尝试不可少;另一方面切忌盲目投入,一哄而上,那种认为只要借助云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就可以把教学资源、教学服务一站式地一步延伸到学校和师生的日常教学用中,就能提高教学效益,显然不太现实。云时代教学变革一定是“渐进式”的。

 

 

(来源:2016年第1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