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时空是在哲学境域下历史长河中人们不可回避的思考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人们从时空观的哲学角度去思考教学则是由来已久,这已不再是一个新的角度或问题,有新意的是时空观在发展,时空观下的教学思考也在发展。时态是语言学上用来表示各种时间条件下的行为、动作、状态、方式等的术语和概念,自索绪尔提出从共时态与历时态去分析语言新维度,语言学得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向和空间拓展,后期的语言学家大都从该角度或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阐释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个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紧密,跨学科研究成了大势所趋,在此大背景下,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对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然,历时性与共时性对教育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是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视野下对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一、教学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解读
教学到底是什么?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它的回答也自然是丰富多样、各不相同。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定义有代表性的大概有几个:有的学者把教学定义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的学者认为,“对于我们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由上可知,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师生关系和教学是一种活动两个方面,师生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这种教学的活动本质上也是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存在和社会活动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时空中是绝对的、普遍的,实际的、不同层次的、不同情况下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的时空中又是特殊的、相对的,我们也就得知时空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和条件。那么什么是时空呢?
时空是人类在认识自己之前就开始探讨的一个经验话题或理论问题,亦或是一个科学命题或哲学概念。神话时代人们对大河山川、鬼神妖魔、长生久存等的敬畏和向往,就是对时空进行的最基本和浅层次的思考。步入哲学时代,人们思考世界由什么组成和表达时间的问题,古希腊最初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水或火或气或数或原子组成的,中国的阴阳学说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都是对世界空间的思考,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时间的思考。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人类开始理性地、客观地拷问时空,对时间流动的无限连续性、一维性、不可逆性、均质性和空间的无限广延性、三维性、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强调了时空的客观性。近现代以来,人们认识到理性对人性的钳制和束缚,以及对人性的沦落和社会的戕害的现实,于是许多哲人开始重新审视理性、审视自己,在这个背景下,对时空的思考也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进行。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的时间之流,这种不断运动变化的“流”是一种“绵延”,绵延是真正的时间,且运动变化与空间无关,“物体由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是空间所捉摸不住的,它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运动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是一种心理的、因而不占空间的过程”。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从意识领域提出内在性时间,他认为,“内在性时间是由原初地获得印象的行为、回忆和展望的行为构成的。”“客观的时空中存在的物的概念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也就是他把时空看成是意识的存在。而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主体性、革命性和辩证性。由上述时空观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知时空观经历了自然经验的时空观、客观理性的时空观、主观超越的时空观和科学辩证的时空观四个阶段。时空对教学而言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背景和条件,从这个角度去研究教学并不能更深层次纵向的和横向的把握理解,这就需要更中观和微观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来介入研究。
历时性与共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是横向与纵向、静态或动态的。最初这两个概念的划分和使用出现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中,“为了深入研究语言系统,划定研究范围,限制研究对象,作为一种描写语言系统的有效方法,划分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索绪尔机智地提出这一划分原则,可以说是对语言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次革新。”什么是历时性与共时性呢?索绪尔认为:“有关语言学的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索绪尔在此书中还从语言交往需要的价值角度区分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概念,在不变性和稳定性方面更多体现的是共时性的,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片段内,在演变性和发展性方面更多体现的是历时性的,强调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绵延和统一。换句话说,“既然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它就可以作为不变的、固定的符号系统存在于某一时间片段中,另一方面,既然语言具有可变性的特性,它就可以在前后相继的时间片段中不断变化。”
二、教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是绝对的、普遍的,实际的、不同层次的、不同情况下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的时空中又是特殊的、相对的,时空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和条件,教学是时空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和文化存在,不同的时空观背景下的教学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是教学与时空的基本关系,这里不再过多赘述,下面我们讨论时空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
对时空和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的分析,我们从共同点和异同点比较的方法揭示。首先,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一种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各自组成部分都有对立和交叉,时间和空间之间彼此对应和交叉,历时性与共时性之间也是彼此交叉和融合;都强调时间的作用和意义,时空中包含时间的概念,历时性与共时性更是以时间为参照而对时态做出的划分;都重视人的作用,时空对于存在的人才有实在意义,历时性与共时性最初用在语言学领域,没有人也就无所谓语言。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时空一般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去说,历时性与共时性一般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说;时空更多的是宏观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更多的是中观和微观的;时空是由时间和空间两部分组成,而历时性与共时性更多的是以时间为参照的,忽略空间因素的;时空在某种程度上是机械的、自发的和自在的,注重的是科学性和客观性,而历时性与共时性是超越自在的、自觉的和灵活的,强调意义和价值的;时空中的时间更多强调时间的序列性和发展性,历时性与共时性意义上的时间更多强调的是某一事件的演化;时空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事物或事件全局和整体的把握,历时性与共时性则是更习惯于从结构、系统、要素、演变的角度对事物或事件的分析。
简要分析了时空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异同和关系,认识到时空和历时性与共时性不是一回事,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加上从时空的视野下分析教育教学已是不觉鲜矣,这为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思考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既然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教学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蕴含着历时性与共时性,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存于教学中。《学记》中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从教学组织形式共时性地存在于地方到国家的不同层级之中,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角度历时性地存在于时间的发展中。古希腊时期,教学内容以“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七艺为主,而到了古罗马则强调雄辩术内容的学习。在我国宋朝朱熹之后,教学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而民国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教学内容则全面化,不再只是儒家传统的知识。这些是共时性中教学主要内容在一个时代的代表性表现和历时性中的不同时代教学主要内容的代表性表现。
历时性与共时性有助于丰富教学理论和充实教学实践。“教学意味着使青年人能了解到人类最优秀的遗产。但是,大部分遗产使用语言表达,只有当这些语言在一个教师和社会的实践及其结构中成为现实的时候,这一遗产才是有效的。思想只有活生生地物质化的时候才能影响人;永远仅停留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只能改变语言本身。”这就要求人们要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去分析教学理论,从教学理论中抽离可行的教学实践实现和发展教学。对概念的分析是分析哲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概念的分析又需要从概念含义的古今发展的历时性维度,又要从概念在同一时代下不同语境中的共时性维度去分析,对于教学的影响就是指导人们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分析哲学方向分析教学中需要界定的概念,这一点尤其是对我国论文的撰写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历时性与共时性已经渗透到文化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中,这些学科又与教学越来越紧密,历时性与共时性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三、对教学发展的启示
教学发展是教学活动在一定时空下遵循一定的发展进化规律的运行和演化历程,人是教学发展的根本,时空是教学发展存在的条件。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文化也在创造着人,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止是共时的、静态的和横向的,也是历时的、动态的和纵向的。文化的承载是靠符号系统支撑的,人是符号化的社会存在和文化存在。“符号系统的原理,由于其普遍性、有效性和全面适用性,成了打开特殊的人类世界——人类文化世界大门的开门秘诀!一旦人类掌握了这个秘诀,进一步的发展就有了保证。”包括教学活动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发展。对于教学发展,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去思考和认识会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1.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发展是以人为中心和主线的
首先,人是历时性与共时性教学的主体和根本,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是站在人的角度去分析、揭示、研究和总结某一时间段或持续的时间之流中的教学现象、问题、发展和规律。教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是人以符号为载体对教学开创、传承、继承、创新和发展的。离开了人,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历时性与共时性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其次,无论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还是教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和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根本又是为了人的发展。同样,人和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历时性与共时性教学的丰富和发展,也推动了教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再次,人类总是调控着历时性与共时性教学,教学历时性的演进和共时性的存在是不平衡的,不同的时间段和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域的教学状态是有差异的,教学发展有缓慢之分的,而人类总是能在这种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借鉴和思考来平衡教学的发展,也就是人类在不断地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上发展教学。
2.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发展是以文化为载体的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构建起来的人之形象。”人是文化支撑的生存者,又是文化创生的自在物。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存在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时空之网中,在这张网任何一个交点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的足迹,人类社会发展也有较长的时间历史,产生了不计其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遗迹和精神,那么这么丰富多彩的文化靠什么去认识和继承发展?教学是毋庸置疑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主要是靠教学来完成的。无论是共时性地还是历时性地看待教学,我们看到最多的总是众多符号系统之间的交流和活动,教学无非是文字语言、情感语言、心理语言、人类创生的自然语言等众多符号系统交流的综合,通过众多文化符号系统的交流,人类各方面的能力得以较快发展,历史得以飞快进步。从历时性的维度看,人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学起了主要推动作用。从共时性的维度看,发达国家的教学和发展中国家的教学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起着主要作用的。
3.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发展是教学实践创新和理论丰富的过程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期实践得到许多有用的成长和生存的经验和知识,而这些优秀的知识精华需要传递给下一代来使他们顺利生存和发展,这才有了教学产生的必要。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积累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教学方式的知识传递,教学工作者等一些人就开始总结和思考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并将之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就有了教学理论的出现。教学理论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又来弥补和丰富教学理论,如此反复地推动着教学的发展。共时性的教学实践是历时性的教学理论的产生条件和来源,历时性的教学理论又指导着共时性的教学实践;共时性的教学理论是历时性的教学实践的基础,历时性的教学实践是共时性的教学理论的积累和沉淀。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理论产生和丰富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实践,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产生和丰富的基础。总之,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发展是实践创新和理论丰富的过程。
4.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教学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和方向指导
从共时性的维度看,分析教学的结构、系统、要素、条件等,对于我们理解教学的内在演进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历时性的维度看,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教学问题、现象、事件等,有助于我们对教学的演进和发展做出更深刻的分析。而做这些事情根本是为了教学的继往开来,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改革寻找依据和方向。例如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分析教学时空发展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时间的僵化、刻板化,教学空间的单一化。那么教学改革应压缩时间,使时间更富有弹性化,拓展教学空间,使教学空间更加层次化和多维化。教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一定规律性和逻辑性,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分析教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教学的逻辑性和揭示教学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确立和实行切实可靠和符合人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平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