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的特点及对内地高校的启示

2018-03-12

武汉大学 胡建兰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50多年就跻身于亚洲顶尖和世界一流大学之一,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功不可没。2016年,笔者有幸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访问学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交流半年。本文主要通过参与学习聆听课程的实际体验,以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主任倪锡钦教授开设的“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介绍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模式概况及特点,希望为内地高校方兴正浓的 MOOC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一、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概况

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是一种网络辅助和课堂授课、课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与技术,其大致包括三个大的进程与步骤。

(一)学生选课前E-learning网络平台提供课程简介

全校所有课程的简介部分内容是公开的,即:香港中文大学所有师生员工包括访问学者,只要拥有香港中文大学的ID(校园公共网络账户及与此相关联的图书证账户),就可以根据课程名称号或者教师姓名上网搜索到全校所有课程及其简介,包括授课教师、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大纲、教学时间安排(授课、期中考试、实践项目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目标、上课时间决定选修哪些课程,然后可以与该课程任课教师直接联系或者与学系秘书联系选修某门课程(所有教师的信息,姓名、图像、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及成果、简介、联系方式都在各个学系网站上面可以查询到)。

(二)学生选课成功后E-learning平台提供详细教学内容及安排

这部分内容是不公开的,必须是学生申请后、由任课老师授权获批后,方能通过上网输入自己的ID账户,进入、查看、参与该课程的详细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等。内容详尽而完整,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在线课程(Course online)。在线课程是开课前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简介,基本上是整学期安排的概述,主要内容有6个方面:课程简述(CourseDe-scription)、学习目标或者成果(Learning Outcomes)、课程内容简介(Course Content)、教学方法(Methods of Instruction)、课程要求和评估(Course Requirements and Assessments)、参考书目(References)。

2.同学演示作业(Classmates Presentation)。这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个项目并课堂演示后上传到E-learning上的文本。以“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倪老师在开课前的“在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估中就注明:同学们分为六组,各组完成一篇与课程相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研究,在学期第8-11周课堂演示,并网上提交演示文本。

3.补充资料(Supplementary Refrences)。这部分是教师推荐给学生自己课后阅读的与课程相关的中英文教材、论著、论文及评论等书目,包括基本参考书目和扩展参考书目。基本参考书目是学生必须阅读的,这部分资料并非泛泛的推荐,而是教师根据学科发展极为详尽的指导。在“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其阅读书目第一个内容是Payne(2005)Chapter 1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Work Theory ”,教师直接指出哪本书的具体章节而不是整本书,具体明确。扩展参考书目相对而言,比较宽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性阅读,不作严格要求。

4.往年考卷(Past Exam paper),包括往年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以供学生考前复习参考所用。

5.课件PPT和补充材料(Lecture Powerpoint&Supplementary Material)。这是教师课堂上展示的所有内容,包括课件、教师在课堂上传阅的资料及视频等。

6.考试(Examination)、讨论(Discussion Board)、分数(Grades)。考试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一般科研型研究生和本科必修课程考试是在校内考场闭卷考试,授课型研究生和本科生部分选修课程采取网上开卷考试,但是并非意味着开卷考试就很容易。教师给予的考题在教师课件和教材中都不能找到直接答案,学校具备查重软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诚信与防止剽窃、独立完成。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前提下有所创新和有独特见解。讨论也是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课堂授课中穿插的短时间讨论,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问、回答、发言等与老师互动;另外一种是同学项目演示时,其他同学参与其项目的提问、发言等。分数,即学生该门课程的评分。教师按照授课前的“在线课程”中预先告知同学的分数占比,给每位同学一个课程成绩。“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学生的分数构成是期末考试占50%、课堂展示及作业占25%、课堂讨论占20%、学生考勤占5%。

7.邮件(Email)。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学校要求的个人用户,包括学生、秘书、教学助理、教学督导和观察员等。

(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安排表

这一步与第二步同时形成,每个学生选修完课程后,凭借个人账户登陆即可获得自己的学习安排表。包括五个内容:公告(Announcements)、个人课程表(Calendar)、任务(Tasks)、分数(Grades)、目标(Goals)。这样每个学生可以轻松方便地了解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任务、课程安排(课程名称、教师、上课时间、地点)、学生要求、分数、个人信息及学习目标等。并且,每个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自己选修的课程,完成任务目标。

二、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的特点

(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更像是学生成长路途中亦师亦友的引导伙伴,“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境、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等都可以鲜明的体现出来。

1.教学设施和外部环境上的“以人为本”

一是免费校园网络覆盖。香港中文大学配备有千兆数位的以太网和户外无线网络,几乎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所有地方,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等,拥有香港中文大学账户的所有教师员工及访问学者都可以免费无线上网,学生课程学习和查找资料极为方便。二是图书馆的人性化关怀。大学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藏书量,而且尽其所能的照顾到个体需要。大学图书馆的借阅书目数量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允许同时借阅50本和80本,远远超过内地大学生借书的数量;大学图书馆还设有小型会议室, 230台不同型号电脑和若干自助打印机、饮水机、沙发圆桌及沙发垫、咖啡小吃屋,供学生学习和间歇;大学图书馆里面的“进学园”24小时开放,满足不同师生的学习习惯;除了大学图书馆以外,各个书院都配备有对全校账户开放的特色图书馆,电脑、圆桌、光盘等也配备齐全;部分图书馆更是针对特殊人群配备专门设置,比如:崇基书院等及书院图书馆提供光学文字识别功能和电脑连接点字列印机及扫描器供视障读者使用,设有自动翻书机为肌肉失能读者使用等等,极为注重人文关怀。

2. E-learning网络平台上的“以生为本”

一是选课前学生获得的课程信息。学生可以查询到学校所有课程名称及清晰的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信息及学习目标等),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和针对性选修课程。二是选课后生成的个性化学习安排表。每个学生只要登陆自己的账户,就可以快捷看见自己当前的学习任务、课程安排等等,查询简单方便,还避免遗漏学习任务或者某个程序。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以“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开课前,倪老师在E-learning上提供详细的教学安排和内容,就注明参考书目、分数构成和第8-11周课堂小组演示等,方便学生及早准备和安排;每次课堂授课前一周倪老师上传下周课件和资料,供学生预习;开课期间,E-learning网上师生保持互动、教师答疑和点评,也有助于学生消化、深化知识。最后考试评估上,考虑到班上内地学生英语水平,无论是课堂讨论、项目作业还是期末考试,倪老师允许学生运用中英文均可;期末开卷考试学生在家或者任何网络上完成提交即可,照顾到香港高校学生走读生较多和生源国际化的特点。

3.课堂教学的“以生为本”

首先,教学语言上中英文并用。香港100多年的殖民历史下英语是其官方语言,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一直是“两文三语”,两文即中文和英文,三语即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正式文件及书面语言多用英语,日常交流多用粤语,香港中文大学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但是对于专业词汇、生僻词汇及重点难点老师会详细讲解,或者用汉语解释。以倪锡钦教授讲授的“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遇见难懂的词汇,他会用粤语解释,然后用蹩脚的普通话和内地学生交流说:“用普通话说是……意思”。课堂讨论和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倪教授会尽量使用与学生一致的语言。比如,课堂讨论时,针对内地学生,他会说:“你们也可以用中文来提问和回答,我只是普通话说得不好,但是能够听懂”,之后倪教授会用英语解释问题及回答,以方便普通话不好的同学,同时也提高内地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其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次作业和考试,要求学生引用规范,严禁抄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小组项目和展示,要求每个学生参与每个环节的制作和上台演说,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其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所有课堂提问、作业和考试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只提供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自己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后,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香港中文大学制定了科目及教学评价问卷,由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课程结束后填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时间、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情况、学生收获、课程安排及难易度等进行评分,有助于促进供课程科目设置和教师教学的调整与改进。

(二) 教学资源的国际化

香港中文大学师资力量和生源的全球化、以及英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其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1.师资力量的全球化

香港中文大学财力的雄厚及教师待遇之高,使其能够吸引到全球顶尖人才来校任教,许多教师都是欧美名校博士毕业后来应聘任教的。并且,香港中文大学对教师职称的评聘和专业水平、课程科目的评议,都会组织和重视相关领域海外专家的意见,由全球著名专家出具评议报告,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这些促进了教师自身知识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2.教材借鉴、参考资料的国际化

香港中文大学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由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课件和推荐参考教材、学习资料供学生阅读。教师的全球化来源及其熟练的中英文双语能力,使得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熟悉国际上同一课程(学科)的教学体系,能够借鉴国内外重点大学的课程科目及教材,充分吸收和反映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力图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教师能够及时把与课程相关的新事件、论文和报道等补充资料发给学生,以“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每次上课倪老师会拎着沉重的公文袋,课堂上不时分发中英文复印件和传阅报纸等,能够紧扣国际前沿知识和最新实践,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都很强。

3.生源及师生交流的国际化

香港中文大学在全球招生,并鼓励师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网站上提供招生指导、举办本科生及研究生入学资讯日,每年在内地招收300名本科生,学系主要教授去内地面试招收研究生等。学校鼓励全球学术交流,香港中文大学会承办或者与社会组织机构一起承办学术会议,并经常聘请世界各地的各界名流作学术讲座。以 “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2016年10月倪教授所在学系与小童群益会共同筹划了香港一次学术活动,邀请了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家Prof.James Heckman作《Invest in our Young for a brighter Tomorrow》的报告,同时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中心教育主任及资深学者Dr.James Pawelski等诸多学界名流作学术发言;2016年11月学系又邀请了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大学社会福利院的Carolyn Smith博士作报告。这些无疑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三)实体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E-learning只是辅助教学的现代技术手段,香港中文大学并没有以之取代或者弱化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倪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包括课堂授课、讨论、案例研究、作业展示、知名专家讲座和学生实践等等,灵活多样。

1.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教学课件事先已经放在网络上,为了保持学生在学习中的持续性兴趣,教师对课件的讲解比较简洁和粗略,更多的运用讨论等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深入学习。以“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课程学时安排是13周,倪老师开课前就注明教师授课时间10周、学生作业展示时间3周。1-8周和第12-13周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每次授课中倪老师会穿插大量讨论和师生互动,课堂积极活跃。倪老师每次课大约简述两种社会理论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讲述完每种理论如福柯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会结合最新社会现实和事件,展开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阐明对这个理论或者某些实践的不同看法及原因。第9-11周为学生演示周,教师不讲授,每周两组共六组同学展示其课余时间小组协作完成的项目,要求小组每个同学都上台发言演示,每组演示完毕后针对展示内容班上同学之间提问和回答,最后老师给予详细点评。无论是授课中的互动、还是学生演示作业,倪老师的点评并不预设或给予结论性评论,而是紧随学生的思维给予引导,“Your topic is very important , I think you can more in depth research in this subject , I suggest you can learn from……”,这是倪老师回应学生的常用语,不论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深度与相关度如何,倪教授始终面带微笑、给予鼓励性建议和相关资料,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除了中间休息一刻钟,四个小时的课堂教学,倪老师始终站着授课并且情绪饱满、充满激情,课间休息和课后,被学生群围着答疑时,亦是微笑鼓励,课堂极具感染力。

2.强化实践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和提供给师生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首先,学校提供给学生大量社会实践项目,包括:暑期实习、师友计划、领袖培育课程计划等。教师也强调学生的实践学习,比如,学生展示作业的项目要求其必须结合社会现实,调研实践、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后撰写报告。其次,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范围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如到政府和私人机构担任顾问等。教师的社会实践参与能够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并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纽带。以“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倪锡钦教授就担任了香港教育局、香港社会福利署下社会咨询局等众多NGO组织的委员,参与香港社会福利的调查及政府建议等,同时社会工作学系建立了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友好合作关系,教师与这些机构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参观学习的交流和实践机会。笔者在2016年9月到2016年11月访学期间,倪老师就提供了去利福会、精神科医院、青少年关爱中心等5次社会实践机会。还有,学系会组织在校学生参与欧美社会工作参观访问及东南亚儿童援助等,让学生直面世界各地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其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互爱互助精神。此外,香港相关就业单位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比如香港社会工作从业者要求其从业前必须有100次参加学习社会实践的经历,这也推动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考核方式的网络化和公开化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分在网上公开,选修该课程的所有同学在E-learning网络平台上既能够看见自己的小组报告、考勤记录、课堂讨论的活跃度、期末考卷回答,也能够看见其他同学的相关内容,还有教师的详细点评和对考试题目的全方位解释。以倪老师的“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为例,授课结束后,教师采用开卷方式进行期末考试,在E-learning网络平台上布置两道论述题,学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倪老师的考题大致可以简化为:第一题,举例说明福柯主义的形成原因及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第二题,社会工作应该怎样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化?如何评价和解决香港的贫富分化与代际贫困问题?要求学生用中文或者英文5000字左右论述、严格遵守学术诚信与防止剽窃、独立完成后10天内网上提交。期末考试完毕后,倪老师上传了他对这两道题的全面解释,分别用了19页面和18页面,极其认真严谨。这种网络公开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对学生学习评定的公平公正度。

三、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对内地高校教学的启示

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和目前内地高校教学所实施的MOOC教学,都是对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和完善,尽管内地高校 MOOC教学是对E-learning教学的改进和更新,内地高校在 “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是,本文主要目的是希望借鉴和参考香港中文大学的积极之处,促进内地思想政治MOOC的改进与完善,故主要论述香港中文大学E-learning教学中的学习借鉴之处。

(一)推进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近年来,内地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如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已经与欧美、亚洲及海外等诸多海外名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和师生交流计划,也在全球招聘专业人才任教,拥有海外学历的教师日渐增多。但是,相对于香港高校而言,其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首先,课程设置老套,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仅不能与国际最新知识接轨,甚至不能跟上国内现实的发展,时效性滞后,导致学生就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其次,部分教学内容重复。有些教学内容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重复,有些是博士生与硕士生的课程内容重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不够清晰。以笔者所在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为例,本科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内容有部分与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容重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专题讲座亦有重复内容。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层次,构建国际化教学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应该增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多邀请国际名人、知名专家参会或作学术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几乎一到两个月会邀请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参加会议或者讲座,每周会邀请国内外文学、宗教、科技、电影文娱等各个领域的名人作报告。内地高校举办会议邀请的专家多为内地知名学者,本土化强,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运用多样化的实体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技术的创新必须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不是取代和弱化教师的教学。目前各地高校“互联网+”教学、慕课等方兴未艾,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四门课程的慕课在2016年9月全线推出。课堂授课前,学生已经视听完课程所有教学内容,这就倒逼老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借鉴参考香港中文大学授课方式,可以考虑在以下方面改革和改进。首先,课程安排上可以减少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互动时间。目前内地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式仍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侧重于理论和结论的传递,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大量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迅速扩展学生的理论深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使其习惯于被动接受与记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应该增加学生的课堂展示、课堂讨论等。并且,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倪老师对学生讨论的点评模式,多鼓励和建议,不给标准结论和批评,增加学生的自信与学习动力。其次,强化实践教学。内地高校由于教学经费等诸多问题,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极少,所学知识容易与社会脱节,理论知识丰富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点,应该由学校、学院和教师共同协调解决。最后,鼓励教师社会兼职,提供教师参与社会兼职机会。这点很重要。因为内地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其自身理论缺乏实践根基,也缺乏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

(三)增强考核方式的开放性和公开性

目前内地高校对学生的评分机制基本上客观,以武汉大学为例,学生的科目分数与香港中文大学类似,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讨论、作业等)占比30%—50%、期末考试占比50%—70%,能够相对客观公平的反应学生学习状况。但是,内地高校的本科生期末考卷依旧制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对知识内容的开放度不高,导致学生更多以记忆来获取高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老师阅卷评分的工作量大,还会导致评分出现误差。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个教师期末考试的阅卷量达到500份左右,而且要求在一周内批阅、提交分数及各种表格,庞大的阅卷工作量导致教师难免偶尔出现评阅误差,或者个别教师为了赶进度而不够严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考核,这些问题或许就能得到解决。前述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课程倪老师的考核方式就值得借鉴。

                                            (来源:2018年1月《高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