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心得
要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具有为社会和人类不断做出贡献的有能力的毕业生,就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认知:既可视为一种人生的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目的;学会做事: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会做人: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应建立正确的高境界的远景性动机,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其次是转变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三是初步形成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四是增强求异思维,实现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思考、实践三者要密切结合,相互渗透,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成为有用人才。显然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无学习就不可能获取知识,无思考就不能消化知识、掌握知识、超越知识、开拓知识,而无实践就不能检验思考成果、体现思考成果,就不能寻觅到人生真谛、探索自然奥秘。
教学中须有互动作用,达到“教、学相长”,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也是使学生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模式下,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责任感的培养。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的学习,强调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学术活动,将自己融入讨论的行列之中,鼓励学生组织社团、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其中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学中多一点主动,少一点报怨,因为一个学校的荣誉和成就来自全体师生员工,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学校为社会、为人类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精英。
一个大学生在毕业时,以怎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面向社会,全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因为每个大学生在校的地位是平等的,机会是等同的。
搞生产耽误了产量可以补回来;搞教学,造就的是人才,耽误了就很难补救。我既然干了教师这一行,就一定得用全部心血干好它。
教师工作确实平凡,也很辛苦,可是既然自己选定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要下定决心,坚定地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无怨无悔,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它。
二、寄语
知学、志学为治学之始,苦学为治学之道,乐学、善学为治学之舟。
好教师永不会满足; 好教师总要做学生;
先生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有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并不断的付出,就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成为有用之材。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所以让我们从现在起把优秀变成第二天性。习惯性地创造性思维,习惯性地认真做事,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事业的结果很重要,但做事情的过程更为重要。每天醒来感到自己还有缺陷、还需追求将是一件特别值得庆幸的事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追求每一天的充实,才会有一生的充实、辉煌。
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自信、勇敢、勤奋、热情是创新的关键,好奇和质疑是创新的动力。
学习没有捷径,不能速成;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只有勤奋加努力,持之以恒地不断积累。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能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一个人的一生,关键处也就那么几步。大学时期,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学生学不到真“东西”,可能要误学生一辈子。
成功像水,是对所耕耘土地的滋润,而不是永久的收获;失败是风,是对理想双翼的测验,而不是无底的深渊。
人生是一个自然的流程,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就曾感叹:“逝者如斯夫”即使人生流程没有发生任何突变,也总会“有所剥夺,有所增添”。流年似水,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总是轰轰烈烈,但我们不要错过充满馨香的青春时光。
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的厚道;邀取好的名誉,不如回避名誉来的闲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做人来得真实。
【作者简介】
韩江水,男,汉族,1956年3月出生,河南登封人,二级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力学师资班(原西安矿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校发展规划、对外联络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韩江水教授一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讲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固体力学》、《有限元》、《振动理论》等近10门课程。
韩江水教授现主要从事固体力学、岩土结构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先后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教程”、“工程结构的有限元方法”、“新编材料力学”等教材七部;主持了六项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先后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七项:其中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2003年所主讲的“工程力学”课程被授予陕西省首批精品课程;2006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奖;2007年所带领的“工程力学”教学团队获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1997年开始独立指导研究生,现已毕业13名,在读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