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栏目 - 教学资源 - 教学经验 - 正文

张释如教授:再问大学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摘要)

2015-12-21

一、什么是大学

拉丁文Universitas,原意为社团、协会、组织行会,直至14世纪才成为特指大学的专业词。它确切地显示出欧洲大学在其建立之初的组织形态,即仿照职业行会组织起来,从事学术活动的特殊团体集合。

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永恒的根本任务。但当代,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是大学最基本的活动。实际上,教育职能已不再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大学正在全面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的历史重任。

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过度专业化和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例如,从事副业,兼职经商成为一些专业教师的最大获利手段,更有甚者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公司谋利。因而,教师无心上讲台,课堂教学不专心,疏于指导学生,教学上不思进取等。另有学术腐败,如抄袭剽窃、泡沫学术(制造学术垃圾)、金钱评审、跑课题成风、学阀学霸作风等等。这些现象自然导致教师为人师表的风范尽失,也极大影响了教育水平提高。那些安于清贫,能够做到“ 一杆教鞭、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从教”的模范教师当今已经非常少见了。

问题的实质是人们对新形势下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认识上出现了某种偏颇,这种偏颇严重地制约着大学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尖锐地批评道:现在大学“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如果高校教师能够凭着自已的公德良心,洁身自好,把学术质量的严要求、高标准作为自己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一股清新的学术之风必然兴起。

国务院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每五年一个周期。《方案》指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方案》还指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应该有5个标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毕业生,一流的管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

教师职责和义务的明确,使教师成为登高望远的教育者,而不致沦落为被繁杂教学科研事务纠缠只顾眼前工作的管理者。这样工作才能不负众望,成效大增。

二、大学教师的职责

1.人才培养

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永恒的根本任务。在当代,教育责任仍然是现代大学必须承担的第一责任,而且是现代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核心和重点。

2.科学研究

大学教师在履行好人才培养职责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开展科学研究,包括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

3.社会服务

大学应该对社会的变化做出积极反应,通过教学、科研、服务承担起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时代赋予大学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与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和国际责任。大学的主要社会责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

大学与社会不即不离。大学的社会服务是真正学术性的、科学的、适度的服务,以特有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弗莱克斯纳的大学社会服务观:既防止“社会滞后”的弊端,又不简单地“迎合时尚”。大学不能“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不能“落后于它们所表现和推动的生活”而成为老古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方式必需因时而变,从而成为“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

三、大学教师的义务

所谓义务,是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章采用列举的方式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有: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教书育人,提高素质

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是教育本质的反映,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大学的真正功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通过公民的塑造“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

2.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职业道德: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科学,客观公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宗旨。大学生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高校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从低到高可以相对地分为“谋生境界”、“责任境界”和“乐业境界”三重境界。师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学识和教风是“立教之本”,师爱则是“教师之魂”。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 。

3.身体力行,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教学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慕课、翻转课堂、网络课程等),有很多教改项目。现代教育蕴涵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不要硬逼统一。台湾的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灵活,随科技发展随时增减、改变课程,真正的教授治学。

4.改变观念,服务意识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在发生变化,由管理型关系向服务型关系转化。教师是服务行业,为学生服务,要有服务意识,要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压制学生。不要怕穿小鞋,要鼓励学生提意见或投诉,那是教师提高的最直接和有效的动力。

5.静心钻研,厚积薄发

静心:心静才能出大成果,浮躁万万要不得。成果是自然而来的,不是硬逼出来的。

良心:教师良心是教师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柱。

分享:不要为发论文而发论文,那样质量不会高。

6.发现人才,保护人才

推荐人才,相信人才、给人才以锻炼的机会和用武之地。人才改变技术、社会或历史的发展进程等。多表扬,少批评。要鼓励学生向世界看齐,大胆挑战全国、挑战国际,勇于发表论文等大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国外认为这不是神奇的事情,于是成果很多。

7.关心时势,与时俱进

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世界上越是一流的大学越是最开放的大学。要研究国外教学方法等,有创造性地吸收。既要普遍增强所有高校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又要着力于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四、职责义务与日常工作

1.维护大学的神圣,创造学术的自由氛围

让大学内部的人感到大学的神圣;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术自由;安于学问、热爱学问、忠诚学问、献身学问;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课程综合化、系列化、国际化、灵活化、实践化,把握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适应性、趣味性、超越性。

2.全员努力,建设良好校风

在大学四年里,如何使用大学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从内涵到外延全身心地成就自己,提升自己是入学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高校招人要问及三代(本科、硕士、博士)。原因:每个学生的身上都留下了学校的烙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靠集体的力量来改变学生身上的烙印。

社会角色训练规划:读大学的目的是读专业和职业。

3.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怎样读大学:读大学的真正目的,怎样度过大学时光,以怎

样的姿态步入社会。

健康的人生态度:读大学是为了学会生活的态度和相关技能,

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

终生读书的习惯:读书具有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双重属性。

善于思考的习惯:多思考、善于思考,思考是创新的源泉。

敢于担当的作风:担当家庭责任、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