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
专业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一种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
目前,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领域狭窄、未能自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同时高校扩招,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压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出现了“新经济,新工科”的提法,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已成为当下培养专业人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1目前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脱节,重基础轻专业
工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改革思路之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主要表现在每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数明显减少,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总量也明显下降。专业基础课程中有些选修课程一味强调创新,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由于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不少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衔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专业基础课程片面强调基础大而全,淡化了专业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和优势。这样,就出现了毕业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干不了”的现象。
1.2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
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大量新兴职业,高素质、高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学里一些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没有及时跟上“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恰如有的学者指出“大学课堂上学生在读旧书,老师在讲老话。”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注定了“无业可就”的命运,一批大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结果形成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同时出现“人才荒”和“就业难”的现象。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面向工程实际,面向产业界,面向未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先进性和有效性。按照工科学科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标准、方案、模式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保证所培养的工科人才不会滞后,而是适应和适度超前于国家和产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要求。
3开展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3.1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科学规范,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讲解;专业内容应为动态变化的,根据前沿科学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与后续教学、实践等环节的衔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从出口往回找”的教学思路,按照先调研“就业出口”,参照国内外知名同类大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与行业紧密结合,要与专业需求紧密相关,要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注重工程能力培养。
3.2教学方法
3.2.1课堂教学环节
上好绪论课,讲透课程研究内容,工程需求,课程意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解决学生学习目的问题。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环节,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步骤:工程现象——问题的提出——原理、方法、步骤——训练——总结,如图2所示。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工程应用背景,向工程应用靠近,以工程实际的要求来构建课程内容,引入丰富生动的工程应用实例。

图2 课堂教学步骤
3.2.2课后辅导答疑环节
教师对前一次或前几次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认真梳理,按照原理、方法、解题步骤、注意事项、难点、重点、易错点等方面进行分解,形成若干知识点。然后利用课后辅导答疑环节,教师按学号循环选取对应数量学生,一对一将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学生再利用课余时间讲解给其他学生,并给教师反馈意见,教师再讲解。全体学生既学又教,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和教学效果。这种知识点分解传导复习法,如图3所示。

图3 知识点分解传导复习法
3.3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在考核内容上,覆盖面要广,尽量涉及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系统总线,既能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程度,又能考察出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意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考核,
在考核形式上,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考核方式。重视平时的过程考核,淡化期末一次性理论考试。
3.4教学态度
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途径还是通过第一课堂,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及教学环境等构成的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主体。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教师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学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只要每位教师能够用爱心、耐心,责任心的“三心法”去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学态度“三心法”,如图4所示。

图4 教学态度“三心法”
教育是心与心的呼应,是爱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倾注爱心,在与学生交往中,以浓厚的感情,诚挚的热爱与学生结成良好的师生友谊。教育战线上的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耐心表现为一种怀着期望的等待和引导,一种诚恳的帮助。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应激情况,有耐心,才能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才能冷静地处理问题,如果缺乏耐心,恨铁不成钢,简单粗暴,就很难促进后进生的转变。因而,老师的耐心,是学生通往知识殿堂的梯子,是建立学生自信必不可少的元素。
教书育人是世间一部很大很沉的词典,而“责任”是这部词典里最重要的一页。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是项良心活,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责任心是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上。
4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几年来,课题组教师在自己所带几门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建筑制图、化工制图、计算机绘图等课程的教学中,开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参与教改的学生,在后续的教学环节,如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跟踪调查,从反馈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绘图看图能力、图纸规范性、图纸质量、技术工作责任心,还是比较好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这种模式,也可以借鉴、推广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中。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和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