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教学已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慕课(MOOC)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正在走向常态化。
MOOC课程是以网络为平台,依据培养目标、学习需要和知识体系,基于数字化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灵活有效的多种学习模式,支持多种学习对象、多种学习终端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活动。MOOC建设的关键思路是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将传统流水式、漫灌式教学转变为节点式教学。课程整体框架(如图一)由基于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构成;中间过程依靠学生结合平台自主学习;而细节如公式推导、习题可作为资源共享。

图一. MOOC课程构成框架示意图
那么,作为MOOC课程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微课是什么?微课是在非物理课堂教学环境下制作完成,用于虚拟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或学习,支持多平台多终端。微课以“微”见著(一段微课视频建议不超过15分钟),它是以阐释某一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基本目的的一种数字化资源。微课视频主要应用在人机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没有教师督导的情况下,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做到“抓人眼球”;因此,每一段微课都需要精心设计与制作。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个人经验,浅谈一段精良的微课视频,其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微课制作,主要包括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如图二所示)。前期主要是准备工作:包括知识点的选择、授课内容设计、教案编写、素材收集、PPT制作等。首先,知识点的选择方面,需将知识碎片化;微课不是知识浓缩,不要在短时间内讲过大的专题,其呈现的应是一个“微内容或微过程”,将学习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的时间精讲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典型例题等,做到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其次,教学设计方面,一段微课视频不是传统课堂的切片,它应是完整、独立的,即内容完整,基本课程要素完整,如导课、讲解、训练、结课等,可独立使用。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教授类、解题类、实验类、活动类。教学内容与方案,应遵循目标明确、严谨充实、理论联系实际、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关注学生学习的原则。最后,视频讲授使用的主要教学课件为Powerpoint格式,在一段微课视频中,若主讲教师是“红花”,则PPT课件就是“绿叶”,因而,一个图文并茂、色彩简约、层次清晰、信息表征方式新颖的课件,会显著提高微课的呈现质感。

图二. 微课设计与制作流程
微课制作的中期阶段,是使微课“成型”的关键阶段,包括:脚本、场景设计;视频录制过程。首先,通常来说,微课制作并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拍摄与制作过程会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但是摄制人员只能提供技术支持,他们对教师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有限,所以,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灵活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仍需主讲教师自己把控。基于这一点,在微课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身兼多职。即是有深度的自主编剧,又是有思想的个性导演,还是有激情的学术演员。
Ø 作为“编剧”,需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符合在线学习需要的学习内容;其
中需注意,呈现在微课中的教学用语与实际课堂上的教学用语是有差异的,需要更连贯、流畅、生动、需减少语气词的过多运用;而且拍摄过程基本上是一气呵成,所以建议教师在脚本中提前编写好台词,提升起承转合中严密的逻辑性。此外,教学过程设计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建议设计一到两个问答、演示或举例、应用的教学环节。
Ø 作为“导演”,需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可执行、可实践的学习活动,并情
景化、可视化。微课的制作与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例如:在录播教室中将课堂教学录制下来;或结合主题选择适当的场景(室内、室外均可,但背景避免杂乱或不够专业);现今还有一种流行的蓝箱技术,对场地要求不高,其采用抠像的方法,依靠后期制作,再将人与虚拟背景结合。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视频效果,可灵活有效的将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源有机结合于其中。此外还有一些形式中,主讲教师不出镜,利用录屏软件或动画制作,结合教师讲授音频即可完成。在这里,笔者认为微课视频虽是人机互动。但营造“一对一”的感觉,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出镜是必要的,绝非可有可无。
Ø 作为“演员”,在视频录制过程中,教师的“表演”要到位。具体来说,
首先,教学语言应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逻辑严谨,相关知识点、教学内容应讲解清楚;此外,教师需仪表得当,条件允许应着正装,教态自然,展现良好的教学风貌和个人魅力。在这里,笔者建议教师要对语速进行把控,不建议语速太慢,也不建议全程同一节奏、同一语调;事实上,教师越热情,越深情并茂,越能吸引学生。
微课制作的后期阶段主要是视频剪辑过程,这一阶段需要主讲教师与摄制技术人员协同完成。其间,就内容呈现、画面美观、声音效果、播放顺序、字幕等都要经过反复核查、沟通与修改。笔者认为,在前、中期所做的教学方案,脚本设计在这一阶段依然重要,教师应向技术人员清晰表达自己的方案,甚至细化到每一个场景,每一幕的播放,精益求精,才能不留遗憾。最后出于公开发表的需要,微课基本信息应完整,包括片头(课程名称,讲授者,单位,所属学科,适用对象,前后关系),中间环节,结尾等。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微课的教育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