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窦贤康:进一步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

2020-10-16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科学家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营造重视和关爱科学家群体的社会氛围

人是决定因素,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大学与大学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家的竞争。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知识分子心怀对祖国的大爱,视艰险如坦途、视荣辱如浮沉,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现在,我们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一历史征程中,迫切需要一大批年轻的科学家群体担当大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以更有力的措施来加快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学家群体建设。

全社会要努力营造重视和关爱科学家群体的浓厚氛围,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科学研究是艰苦的探索过程,从事基础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有传承、有担当,要从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和引导更多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潜心钻研科技前沿,为他们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主动要求管科教方面的工作,表示愿当科学、教育的“总后勤部长”。今天,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领导干部关心、关爱、支持科学家们的科技创新事业,为科学家们排忧解难,提供坚强保障。高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学家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让他们安心从事科研工作。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当前,在高校科技工作中,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体制机制建设,来聚集人才队伍,配置人才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

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更加注重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和贡献的科研评价标准。着力破除“五唯”,根据学科属性,推进代表作制度,推行突出成果破格制度。逐步淡化“硬杠杠”的量化指标条件,从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创新价值和社会贡献等维度评价其是否在同领域学者前列,注重发挥“小同行”重要作用,推进同行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增加技术创新、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把关,着重考察其政治立场、思想素质和师德师风情况。

围绕国家需求构建科技创新大平台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就必须改变单兵作战的科研模式,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抢占科技创新高地。作为科研人员,最根本的使命就是把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把科研做到一流,就是对党和国家最大的忠诚。

近年来,武汉大学以重大平台建设引领战略布局,持续推进武汉光源、重离子医学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北斗导航、对地观测、子午工程、网络安全、水资源、粮食安全、传染病防治等优势领域深度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共提供了1万多张床位收治病患,并接管了雷神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等多家医院,支援金银潭医院危重症患者救治。武大人不仅仅在临床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而且冲锋在科技抗疫最前沿,为力克新冠疫情贡献智慧。

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科学人才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任何事物的跨越性变化一定都是先从量的积累再到质的飞跃过程,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积累迭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补齐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要坚持从教育抓起。“双一流”建设大学要主动满足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主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满足未来社会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关键在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厚基础、高素质,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一流人才,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

总之,我们要加快解决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改善高校科技创新生态,激发高校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为科学进步和祖国发展作出新贡献。(作者:窦贤康,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