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着力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科研体系

2019-12-11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治理和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彰显了教育科研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无论是推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高等教育改革,还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都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破解和太多的规律性问题需要探索。应该说,高等教育事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化,高等教育研究的地位就越重要。但现实中,不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存在不够用、不好用、不顶用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也面临着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窘境。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功能、力量和效率。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开创高等教育科研事业新局面,必须把完善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科研体系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高等教育科研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学术体系和制度体系,这其中,组织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制度体系是保障。完善高等教育科研体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在凝聚合力、增强活力、提高效力和保持定力上下真功夫。

第一,凝聚高等教育科研体系的合力。夯实高等教育研究体系的组织基础。机构是体系的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展至少经历了两次起伏。第一次是大批机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迅速兴起,又在20世纪90年代机构改革期间大面积被撤销、降级、转型;第二次是21世纪初期开始恢复,又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期间随着一些学校撤并教育学科而萎缩。第二次涉及的机构虽少,但负面作用非常大。继续夯实高等教育科研体系的组织基础,应以《意见》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分三个层面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热潮,一要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成为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标配,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二要推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增强专业发展能力;三要加强内涵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

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组织管理系统的效能。体系不是一盘散沙的量的存在,而应是纵向有分工、横向有布局、竞争与合作交织的秩序化关系状态。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管理涉及课题管理部门、科研实体部门、社团组织等,也由此构成了三个主要子系统,即中央与地方两级党委宣传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构成的行政(政治)管理系统,由国家和省两级社科基金项目(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科技项目部门和人文社科项目管理部门构成的课题管理系统,以及由国家和省两级高等教育学会组成的群体性学术组织系统。将三个子系统形成合力,要在纵向上发挥好省级管理系统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横向上建构分工合作、协同高效的新机制,党委和政府部门履行好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实施项目和奖励先进等职责,社团组织承担起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和学术规范、开展多样化活动等责任,骨干学校则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培训以及科研引领示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增强高等教育科研体系的活力。以体系内的开放激发活力。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运行系统,既有“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一般高校、综合大学与行业特色院校、师范类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拥有教育类学位点院校与其他院校之别,也有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与民间科研机构之分,他们的价值诉求、关注热点甚至研究风格均有不同。增强体系活力,必须继续优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分工与布局,在开放、包容、共享上下功夫。拥有教育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应肩负起“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任;以中央和省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为主、包括部分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应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破解重大教育战略问题,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上发挥骨干作用;广大的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应在“立足中国大地,面向教育教学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创造和提炼多元特色化模式与经验”上发挥主体作用。

以体系内外的协同增强活力。重视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重视科研机构与行业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跨领域、跨部门的深度合作,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研究范式转换为路径,努力在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推动行业或院校改革发展、打造专业化研究团队和优势研究领域、推进专业数据库建设和特色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放管服改革释放活力。深化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省级高教研究机构开放办院(所),建构和完善上挂横联下辐射的研究网络;支持高校高教研究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智力服务活动,扩大知识溢出效应。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科研考核和人才评价制度,扩大科研人员国际学术交流的空间,充分调动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重点支持教育决策支撑数据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重大项目组织与实施。

第三,提升高等教育科研体系的效力。以提高成果质量保障效力。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诸如:不善于总结规律,手中缺少案例,更缺乏对各种案例内含的必然性及规律的深入剖析;不善于做反思性评价,热衷于找新对策,但对某些工作为什么未取得预期效果或为什么没做成缺乏深度反思;不善于哲学思考,对现象和本质以及主次要矛盾区分把握不准,有些研究陷入伪命题;不善于对症下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乱开方子、开大方子、开猛方子,一些成果处于“氢气球”状态;不善于多学科协同破解复杂问题,团队构成单一化,合作研究形式化等。要着力转变科研作风,大力倡导研究真问题、做真文章,鼓励开展大样本的调查研究、长周期的实验研究以及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以科研范式和科研方法的创新促进成果质量的提高。

以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增强效力。完善政府决策部门与教育智库机构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建立“提任务、给条件、用成果”的良性运行机制。在继续清理各种一般事务性简报的同时,为决策咨询建议和调查研究报告保留一定空间,畅通成果报送的渠道。通过在各级政府和高校层面完善教育决策意见征集和专家咨询制度以及重大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研究制订要进行科学论证等程序,促进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在全国、区域或高校的转化。

以完善成果宣传体系扩大效力。在继续打造精品纸媒期刊的同时,规范发展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支持探索发展电子期刊。完善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提高成果奖的地位。加强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典型的宣传,加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介工作。

第四,保持高等教育科研体系的定力。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科研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等教育研究者应全面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深入解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重大任务,把“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为时代使命,把“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作为重要责任,使高等教育研究事业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提升相匹配。(作者:刘国瑞,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