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近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服务质量与水平、体制机制创新、科研队伍、保障水平等五大方面对新时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原则性意见。既充分体现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依靠和期待,又充分表达了对教育研究机构及研究队伍的高度信任、关心和支持。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及取得的重要成就,凝结着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探索、智慧和贡献。当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与新时代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目标要求之间还有差距。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较低,学科发展水平和成熟度不高,理论解释、指导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强。高等教育研究及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时受到来自政府官员、高校管理者、一线教师以至于有关社会人士的怀疑、批评和责怪。面对窘境,高等教育研究者一直在思索、在努力、在寻觅、在改变。但无疑学科成长、发展和成熟需要时间、需要磨练,需要各界保有一种忍耐和宽容之心,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改变观念,需要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多方联动,集结政府、高校、教师、社会和研究机构各方面力量,携手打造高等教育研究共同体。
第一,明确边界意识,增进相互理解。高教专门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一线教师、社会有关组织等,在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活动中均不可或缺。他们共同肩负着发展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和解决高等教育实践问题的任务。但每一部门和每支队伍不是同质同构,他们有其各自的活动目标、任务、职能、方式方法以及表现形态等边界范围,在边界之内有各自长项,一旦越过边界就不免会遭遇短板。比如,上述各方队伍可能都在开展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但专门研究机构及其人员职责首先是通过研究现象和问题发现隐藏背后的一般规律与关系,从而对现象和问题作出合理性的审视、解释和回答,以此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即使他们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和方案,那也多半是在规律、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一般性启示,而较少是直接的技术性操作性方案本身,要理论工作者直接拿出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或者具体说明书,几乎是不现实的,也是勉为其难的。这样讲不意味着对理论工作者无理辩三分或者推托责任,恰恰相反,在于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论研究的边界,发挥理论研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以及一线教师开展研究,其性质是政策研究、工作研究、行动研究或者经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求“用”,在于直接解决实际工作中各自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和办法,而不是刻意去发现规律、关系或建构什么学科理论,尽管此类研究中也可能有发现规律和建构理论的成分或可能,但那多是具体工作研究的副产品和附带物。所以,重要之处在于应该看到不同研究之间的界限及其区别。
第二,增强跨界能力,合作攻坚克难。明确区别、界限和边界意识,不是为了说明各自固守自己那方田地,井水不犯河水,或者是相轻相害、相搏相杀,而是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沟通,达到知己知彼,在此基础上展开有效合作。
虽各有各的边界,但彼此却割不断、离不开,需要相依共进。所谓和而不同。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实践工作者想问题、办事情、做方案,离不开理论和方法论指导,离不开一般概念、观点和知识体系,而这些,毋庸置疑多须理论工作者提供,是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缺少这些,且不说搞研究,即使平时说话交流恐怕都无法正常进行。同样,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也多是由实践提出来的,离开实践、离开生活,就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理论研究。因此,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必须经常深入实际、了解实践,把握实践走向,知晓管理者、教师等一线实践工作者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所为,从中提炼出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理论研究才有针对性、现实性、解释力和生命力。而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理论工作者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是检验理论科学性合理性的正确通途。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社会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变动不居的当今时代,无论哪一方,都要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取长补短,寻求最大公约数。既要敢于走出去、有能力走出去,又要善于请进来;既要能够上得去,又要能够下得来,从而构建多方参与、联动、协调的高等教育研究共同体,推动高等教育研究不断进步、深化和创新。
第三,发挥各自优势,创新高教研究。打造高等教育研究共用体,关键是建平台、立项目、联合攻关,根据需要与可能,围绕课题目标和方向,有针对性地联合有关部门和人员,寻求合适的合作对象,有效开展跨界研究,发挥各自经历经验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资源信息优势。如就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和决策研究而言,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既是政策制定方,又是政策和决定研究的需求方,最熟悉政策目标和政策实践,因此,在政策研究中,应该发挥政府政策研究主导作用,引导教育研究部门和理论工作者围绕政策目标和政策需求,深入开展研究,从而使政策获得科学理论支持,制定出经得起理性检验和实践检验的良策善策。对于理论研究证明不合理的,政府部门需要对方案或政策加以修正。理论工作者在政策研究中,必须坚持真理性和伦理性优先法则,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在此前提下综合考虑政策研究的目的性、阶段性和现实性。
高校九大职能部门或者学院,制定政策、出台措施或实行改革行动,应该主动寻求研究机构及理论工作者的支持、参与和介入,悉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共同设计和实施,增强政策或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广大一线教师要自觉加强行动研究、加强教学学术研究,多与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沟通交流,多向理论工作者学习,争取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总结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教专门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更要增强走出去的跨界意识和本领,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和姿态,请那些有行政经验或教学教改经验的一线管理者、优秀教师为研究机构开设课程、讲座、共同开展课题设计和研究工作,互相交流、互通有无、戮力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明确边界、强化跨界,打造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一定能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科学体系,一定能建成高等教育研究强国。(作者,刘振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会主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