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孔子若在,是否会落聘

2005-12-22

历史,似乎总在不断地重演:4月5日新华社报道,深受学生爱戴的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因为没有论文,至死都没评上副教授;

9月20日《新京报》报道,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茅广军因论文发表量不达标而被解聘;11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浙大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因无论文而“下岗”—而据12月16日《新京报》报道,在日前的一场被国内一些高校教师形容为“深源地震”的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选聘改革中,吉大哲学院博导胡风力先生出人意料地落聘了,原因同样是“论文数量未达标”,被“一刀切”了。

一个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从何而见呢?其一,便是写论文,出专著,这是“作”,是看得到的;其二,便是“述”了,这虽然看不到,却听得到。谁来评价?除了同行,最有说服力的自然便是学生了。当年北大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学问自然是有,但教《文心雕龙》却非所长,结果出了不少错,被学生逐条指出,全班签名上书校长,不久,朱希祖便不再教这门课了。此类事例举不胜举。

前武大校长刘道玉先生就曾公开声明:“对老师的讲课不满意,可以不听。”理亦在此。要是治学、讲学俱佳,自然最好不过;只是可惜人、事并无尽善尽美,所以对于偏长一端或略逾常规者,现代大学历来都是取“兼容并包”态度。譬如朱希祖先生方言浓重,“海盐话很不好懂”;顾颉刚先生口吃,但都能在大学里安坐。而另一方面,“述而不作”的如国学大家黄侃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有名言“五十岁前不著书”(可惜正好五十之年去世了),但照样可以一路从北方讲到南方,饱学无须置疑。

胡先生近年的论文发表量虽未达标,但并不足为胡先生的学问不行证。既然能得同行肯定,学生追随,为什么就不能继续“博导”下去呢?这倒令我想起至圣先师孔夫子,那是出了名的“述而不作”,一部《论语》,也是门人对其言行的记录,但是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又是何其深远!倘是“述而不作”的孔先生在今日之吉大,是否也将落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