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蔡克勇教授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术报告会在西北大学举行

2006-04-26

应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邀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教授于2006年4月20日在西北大学作了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学术报告。我校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全体同志和教务处科级以上人员参加了这次报告会。

蔡克勇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的光荣历史使命。要花大力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强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培养创新精神的经验。在这一部分,蔡克勇教授结合国内外大学的实例,总结了7条经验:1.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积极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2.改革教学方法,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3.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实行选拔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试机会复数化,使高等学校入学门槛多元化;4.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6.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7.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这些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 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

当前,中国教育思想有一个问题,就是共性太多,个性太少,课程分割得太厉害,不重视提高综合素质。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单从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是极为片面的。如果从不同角度评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第一。中国社会历来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在一元化的视觉下,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一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这个社会上的99%的人都无法跻身成功者的行列。

(1)清华大学 每年都要在学生中选拔科技、文学、体育、管理等各方面的优秀分子,作为校级优秀生(每年约200人左右),给予个性化的培养;同时培养双学位200人,等级技工培训200人,造就一批各方面富有创造性的骨干人才。著名的理科班(由杨振宁指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本科毕业总学分由200左右削减至170左右;课程由70多门减少到40多门。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设计的空间。

(2)北京大学实行创新个性化教育。主要措施是:减轻学生负担和突破专业限制。 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北大采取压缩学分的办法,把学分压缩到130——140多个。学分减少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好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学习别的知识,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可利用此时间来补课,巩固所学的知识。为了给学生减压,北大还在专业教育中按照”分流培养”的原则,将数学、物理、化学等一大批基础课分设为A 、 B 、 C类,想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就选A类,想顺利毕业从事相关专业的就选B类或C类,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突破突破专业限制方面,北大制定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北大近年推出的元培班是十六字教改方针的一个缩影,元培班实行导师制,为每个同学配备优秀的、有很高学术造诣的教授作为导师,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进行指导。元培班实行自由选课学分制,在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框架内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元培班还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3~6年的学习计划,少则3年可以毕业。自由选择专业也是元培班的创举。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他们对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专业。为了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北大还开设了通选课,成为高校课堂中的一朵奇葩。北大从各系1900多门本科生课程中精选了300多门主干基础课。更有特色的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老师们不局限于具体琐碎的知识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科学意识。辅修制和双学位制也是北大通识教育的一大亮点,毕业时拥有几个学位,具备多科学的知识背景,已成为北大本科毕业生的重要特点。自2000年至今,30%以上的北大毕业生具有双学位。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施个性化学习方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院系专业、自主选择修学年限。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选择”。

(4)耶鲁大学学生自由选择课程 。在本科教育中,耶鲁大学没有由校方硬性规定的课程表,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制订学习计划,安排课程表。但是这绝不是放任自流,学校对学生选课有详尽的指导提纲,并给予具体帮助。本科生在毕业前要修满36门课,其中大部分是通选课。无论学什么专业,通选课都必须包括英国文学课程、两门自然科学和微积分,另外最少再学一门社会科学,还必须精通一门外语。通选课大多在一、二年级学习。专业课计划通常包括12门课程,一般在三、四年级完成。学校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要广泛听取导师、住宿学院院长、本科生学习部主任和各系教师的意见,以便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2.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是师生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舞台,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是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让学生自由和自主地讨论、辩论的场所;课堂是教师艺术化地进行教学,充分展示自己教学智慧和经验的圣地。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提倡“讲一、练二、考三”——课堂只讲授“使用价值”和“智力价值”最大的“一”,其余的“二”由学生通过自学、实验、作业等自己“练”来掌握,为了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练”,必须按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三”来进行考核。 (2)清华大学的调查:世界一流大学物理系本科教学必修学分、分修课程数量普遍比我们少,学生有较多时间自主学习,可以更早参加科研。学生选择课程的余地很大,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还分出不同层次,供不同学生选择。教学方式是讲得少,练得多,学生每周课外要自学好几十页,做许多练习。非常重视讨论课,大约是3小时授课,1小时讨论。授课过程十分重视演示实验,几乎每堂课都作演示。重视实验课,做的数目不一定很多,但务必做深、做精、做透。

3.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关于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许多大学都在进行各种尝试。 (1)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的试验,实行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40%的试题属于有标准答案;60%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是开卷。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没有对、错,只有好与不好之分;同时试行“一页开卷”的考试——允许学生带一张A4大小的纸进考场,每人可以在纸的正反面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这实际是进行一次印象十分深刻的复习。 (2)大连理工大学实行“二次考试制度”,即在新学期开始时,允许学生对以前各学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没有通过的部分理论课申请再考一次,最终成绩以高者为准。 (3)英国牛津大学实行“作论文制度”。牛津、剑桥大学的艺术与人文学科考核办法是,每人每学期写出15篇论述所学学科的论文。 (4)武汉大学取消期末考试,进行四次综合测评。将全校所有院系原有的期末考试,按学生学习进度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考试内容也从单一的书面考试改为包含考试、课程设计、日常考查等诸多内容,由各学院针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特点自主决定考试内容,但每学期最少要进行4次综合测评。 学校主要希望以此掌握学生的阶段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重视综合实践训练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时代的要求,是克服我国教育弊端的要求,是进行创新活动的要求,也是发展大脑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应用的界限正在被打破。 (1)麻省理工学院电动机是学生的常备文具。麻省理工学院有一门课是这样进行的:学生们每个人得到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课程要求简单而明确:自行设计、装配一台机器。 (2)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有一个独特校规:学生可以随时休学一年,然后再回来接着上学。学校的用意是鼓励学生在校外体验与享受人生,美国学生日益青睐“间隔年”。许多教育界人士和高校管理人员正在鼓励学生们离开教室去旅行、反思、参加社区服务,或者去工作一段时间以赚取学费。一些人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其他一些人则表示,他们仅仅是想松口气。那些离开并在一年中返回校园的学生说,这段时间的经历帮助他们更加体会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经历使他们迅速成长。在选择参加“间隔年”活动的学生中,有的去徒步旅行,有的去牧羊,有的到俄罗斯孤儿院服务,还有的到非洲去参加救济工作。 未来最重要的技能将体现在两个领域:专业型思考(提供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复杂沟通(涉及说服、协作及谈判的人类人际交流)。推广信息技术的结果是,人类从事的工作,更多的是围绕人际交流与复杂的智力工作。美国诊所式法学教育作为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国最早的法学教育就是诊所式,即学徒制,让未来的律师在执业律师的办公室“阅读法律”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是从英国一种给有经验的执业律师做书记员的做法上发展而来的。但在法学院设立诊所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兴起于美国。所谓诊所式法学教育,就是通过法律诊所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培养其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观念。 (3)华中师大创建实践教学新体制培养眼高手也高的创新人才。近年来学校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实践与创新结合,动脑与动手并重,建立了实践教学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体制,整合了教学实习、军政训练、生产劳动、科技实践活动等内容,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规定该课程的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15%。抓好本科生研究立项工作,这是该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主要举措。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本科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和《本科生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标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把军政训练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以及和建议,形成调研结果。 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

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建议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 5.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组织和参与的一种教育和学习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激情的学习,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脑细胞,能充分调动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第二课堂有扩大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陶冶思想情操、增强体质的功能。 (1)天津大学第二课堂是天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一、二年级,实施“科学普及工程”,三年级,实施“科技立项工程”、“科技英才工程”,四年级和研究生,实施“科技创业工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 (2)清华大学实行艺术教育。“清华大学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一以贯之,不断发展,在一代代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院士、学术大师不仅精通科学而且擅长文艺,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艺术名家,更有一大批在各级党政领导、技术管理领导岗位上工作的校友都曾经是艺术社团的骨干,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曾说过,为什么清华大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与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关。” (3)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学生不光能在课堂中非常活跃,而且在课堂外不断地思考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教育上。同时耶鲁大学非常注意关于未来领导人的培养,美国最近的6任总统里面有 4位都是从耶鲁大学毕业的,而且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在商界、学术界也可以说是领头人,耶鲁大学把未来的领导人的培养贯穿在学校很多方面的工作中。 (4)哈佛大学认为第二课堂是“学生课外活动集市”。每年哈佛开学典礼之后,是“学生课外活动集市”,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一连几天都在招兵买马。一个社团一张桌子一个“摊位”,摆放着招牌和资料的桌子一时半会都数不清。有的社团专门为先天性兔唇的孩子捐慕手术费用,有的社团专门请成功女性来演讲,有的社团在校园里模拟联合国,有的社团在大张旗鼓地办报办刊。 6.把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美国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各大学都将教学重点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转移到以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其一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变成探索者,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其二,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引进研究生教育中师生一对一的指导关系;其三,开展研讨式学习,各大学为各年级本科生开设大量研讨式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其积极性,形成科学探索精神。我国的一些大学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探索性的做法。 (1)清华大学进行新生研讨课的试点。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全面推出新生研究课,首次开设31门。新生可以不限专业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门。新生研讨课是清华大学组织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学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心理。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新生研讨课给开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权”,没有固定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同时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在选课人数上,每门新生研讨课原则上不超过15人。新生研讨课鼓励教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除了教授与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口头及写作训练方式之外,开课教授还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同时,新生研讨课不进行期末考试,教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选课学生以书面形式作出“优秀、通过、不通过”的考核评价。开课教授上课期间每周则必须保证与学生见面的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2)北京大学北大让学生提前介入科研,为本科生配备导师。采取多项措施,资助本科生开展科研。自2002年始,本科生介入科研计划已在全校本科三年级学生中全面启动。逐步实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允许学生以优秀论文,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课外科技成果等取得成绩和学分。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入巴黎高师培养模式。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请33位校内外资深教授担任高等工程学院首届本科生的专职导师。首届33名本科生是经过数学、物理、英语考试及心理、非智力因素测试和专家面试,从2002年入学的3500名新生中选拔出来的。借鉴法国巴黎高师的办学经验,由导师安排特定的学习计划,学生适时进入相关实验室,并参与导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社会活动等。 (4)武汉工程大学鼓励本科生搞科研。武汉工程大学启动校长基金鼓励本科生搞科研。该基金项目的立项强调研究项目的前沿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别鼓励有助于改善学校教学、管理、环境等项目。该校还十分支持跨年级、跨院系、跨专业组合,鼓励交叉项目的研究。 7.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1)耶鲁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度。耶鲁大学除按学科设置的学院外,还设有12所住宿学院,耶鲁学院的5000多名本科生分别住在12所住宿学院中。每所住宿学院都有院长和教务长,他们和学生一起住宿在学院里,分别负责教学和组织学生的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事务。这样让学生与教师在学院里得到了相互交流和自由谈话的机会,每个住宿学院就像一个温馨和谐的小社区,给学生创造了学习、生活和社交的良好环境。住宿学院制度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这项制度是耶鲁大学区别于其他美国大学的特色之一。 (2)牛津、剑桥大学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是师生闲聊。学生入学时,学院指派一名导师或视学院情况选派1-2名课程导师,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地点一般在导师办公室、宿舍或在校园大小酒馆里,边讨论边喝咖啡,既轻松又和谐。在学生看来,“牛津导师所做的就是召集少数几个学生,向他们喷烟。被系统地喷烟,喷了四年的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教师只是点燃烟斗与他们闲聊,但正是这种导师烟斗的喷烟,喷给了学生知识,也喷给了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的主动性及对专业的兴趣悄悄地萌发着。关于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蔡克勇教授认为: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是导游”,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做到: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热情;甘当人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多方面努力和尝试。美国学者提出培养创新人才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发展学生有效思维和运用这些思维的实际技能和技巧;有利于学生吸收经常变化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以及新的信息和情报,养成学生不断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渴望;促进学生养成利用必要的文献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自己和其他人、自然界、文化以及其他事物的理解。俄罗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首先注重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的主动性。其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研究的实践比复制性掌握知识更重要。第三,在教学中不能接受保守主义。第四,把个体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同集体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起来。第五,实物的和空间的环境变化条件的积极化。实物环境和空间环境应当有最大限度的多种变化,有时甚至是出乎意外的变化。第六,在利用时间、设备、材料方面的灵活性。第七,最大限度地深入研究所要学习的题目。第八,学习活动的高度独立性。第九,培养竞争意识。第十,“领袖”可能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