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连续3年没发表一篇论文,而一发就一鸣惊人,3年的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学》杂志上。这是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一位从事纳米研究的年轻科研人员的经历。像这样的宽容,在过去无法想象。 <BR>“原来的考核太急功近利,单纯比数量。现在我们提倡做真正的大事情,这样就需要时间。”金属所副所长成会明研究员说,所里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已经实行四五年了。 <BR>日前,记者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采访时了解到这种“鼓励真正做大事情”的评价标准,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BR>以前金属所在对科研人员进行考评时,也以论文打“工分”。2003年,所里取消对论文的奖励,哪怕是在《自然》、《科学》这类大牌刊物上发论文,所里也有任何奖励。 <BR>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追求影响因子的高低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的通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曾对我国物理论文和期刊的情况做了些分析。据统计,我国国产物理论文进入国际交流圈子10年中(1998年-2008年)累计位于国际第四,近几年更一跃而到第二。但短平快产品太多:短——把一篇内容扯成两三篇写;平——没有突出的创新;快——昙花一现、寿命不长。所以论文数量虽居第二,而总影响力只居第八。 <BR>今年1月12日,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未来中科院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将从以论文、奖励数量评价为主,实现向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评价为主的跨越;从比较关注同行评价为根据,实现向更加注重实践和历史检验与评价的转变。” <BR>只要对经济建设有贡献就应鼓励 <BR>2008年5月,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BR>杭州湾是世界上潮差和海水流速最大的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对于这座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120余公里的大桥,如何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防腐方法,使支撑整个大桥的水下钢管桩耐腐蚀能力达到100年,一直是个难题。 <BR>金属所的重腐蚀防护技术让大桥的顺利建设成为可能。 <BR>为解决这一颇具挑战性的防腐蚀难题,金属所的项目组提出了以高性能涂层防护为主、阴极保护为辅的联合防护创新理念,他们还制订出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激烈的竞标,项目组成功中标。 <BR>而这个把全新的材料、工艺、装备、施工及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把大桥使用寿命提高到100年的“集成创新”课题组的负责人,是一个在科学家云集的中科院略显“另类”的研究员——李京。 <BR>原本学自动化,半路改行到金属所的李京,在杭州湾大桥建设的5年时间里,每年有近300天在工地现场。他还创造性地在工程施工中推行项目董事责任制,把参建单位整合起来,快速高效安全完成建设任务。 <BR>就像一个示范样本,随着重腐蚀防护技术在杭州湾大桥的成功应用,多个工程接踵而至。如26.54公里长的舟山金塘大桥防腐蚀工程也采用该项重腐蚀防护技术,使全长18公里的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进行的钢管桩耐久性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的鉴定。刚刚开工的为上海世博会配套的上海青草沙供水管道工程,3.6米超大口径顶管管线防腐施工选用课题组研究的重防腐材料。 <BR>原本以科研、技术推广为主的研究所,直接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在工程化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技术,科技工作者也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有意义的新理念。 <BR>卢柯院士说:“对李京课题组的评价,可以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评价标准都不适用,其工作性质更靠近工程化。把一个实验室成熟的东西拿到工程中应用,不能用论文,不能用专利,也不能用科研经费来评价,要看他的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对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什么作用。作用起到了,就应该鼓励。” <BR>本土培养还是引进人才要因学科而异 <BR>2008年博士毕业留在金属所工作的史玲玲对目前的科研条件很满意:“在所里不用出门能听到国际上一流学者的报告,还可以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BR>她所在的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除了有一批国内出色的研究人员,还吸引了一批国际上知名的材料科学家,以金属所为基地,形成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进行研究生互换培养。 <BR>人才是培养还是引进一直是科技界有争论的议题。金属所常务副所长成会明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金属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了具有金属所特点的人才战略:“人才培养和引进分层次,并采用不同的模式,像新型功能材料等新学科方向的人才乃至团队需要引进,而相对传统的应用学科则立足于自己培养。” <BR>2003年,金属所成立了金属所界面材料研究中心,通过搭建这个平台先后引进优秀海外学者11人与所内科研人员建立伙伴关系,开展合作研究。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了研究所科研工作的开展,仅2008年,金属所中外联合发表学术论文达 106篇。 <BR>成会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孔碳材料,相关论文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 <BR>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则明确提出要打造本土领军人才。他们认为,几十年的创业过程中,因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土领军人才,才获得了国际上的竞争力。 <BR>所长王越超研究员说:“引进高水平的应用学科的人才比引进基础学科人才要难,因为符合条件的人会在国外被直接应用。所以现在很注重自己培养,引进国外智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BR>据了解,沈阳自动化所已经有十几个人是从高校或者公司来的特聘研究员,这些人致力于新的学科研究方向。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