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钟勇为: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范式演进与趋势——基于1949-2019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2020-01-11

本文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钟勇为副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何谓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对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定义是:为了使教育、学术和设施标准得到保持与提高而对高等院校或专业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评审过程。陈玉琨等人认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是据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要求高校全体员工认真地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或超过预订的教育质量目标的过程。钟勇为副教授认为,政策视野下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高校进行质量改进活动。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发轫于本世纪初,从时间上看晚于对保障体系的研究。相关研究多为对政策的阶段特征进行历时态考察,如黄容霞认为“从单一封闭(1949-1984年)走向开放多样(1985-2008年),并且历经革命性制度变迁(1949-1976年)与渐进性制度变迁(1977-2008年)两个阶段,呈现出制度断裂与渐进演变交织的状态”。有的研究者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对系列政策文本进行全面审视,如刘晖和李晶从六个维度分析了1985年到2016年间的政策文本。总体来说,现在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描述,尚未深入到话语方式及政策范式层面进行全景式解读。

结合研究问题,钟勇为副教授选择了政策范式转型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框架是哈佛大学教授彼得·霍尔对政策范式理论的分析。彼得·霍尔将政策范式定义为“镶嵌在政策制定者头脑中的知识框架,不仅支配着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设置,并且还决定着政策制定者对其想要解决问题的认识”。根据其定义,政策范式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政策问题、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工具。这三者的合理性及其互动性,共同决定了政策活动能否顺利展开。话语方式和政策基调是有内在关联的,因此,有必要在解释政策话语的基础上解读政策范式。

通过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话语的分析和梳理,大致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发展历程分为建制——规范化阶段(1949-1984)、改革——平衡化阶段(1985-2000)、综合——集成化阶段(2001-2014)、卓越——国际化阶段(2015至今)。近年“四起来”“以本为本”等全新的政策话语在政策文本中频现,显示出此类政策鲜活的气象。研究亦发现,在不同的政策范式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出现的问题、要实现的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透过政策范式的演变,未来政策可能呈现如下趋势变化。第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目标走向统合。前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国家、社会为主,后来逐渐关注人的发展。现阶段呈现出坚持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并重的态势。如2018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推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并在该计划提出将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第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工具趋于多元。未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程包括政策制定、实施、监控以及反馈都应有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但构建了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就意味着搭建了质量保证的运作机制与保障机制?对此,钟勇为副教授认为,机制的有效构建与系统完善更重要——机制作为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具有微观性和易变性。也正因为此,未来选用的政策工具将趋于丰富、多样。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吴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