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思政课质量的突破口

2013-01-16

淮阴师范学院 王德勋

  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路径。

  一、教学方法仍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所谓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过黑格尔《逻辑学》里一段话:“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联系。”教学方法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科学认识教育环境和教育客体、正确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保证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采用的特定手段和方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甘心乐学的课程。

  近年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非常关注,但教学方法仍是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或教师在讲台上“自话自说”,学生在教室里“自学”,课堂气氛枯燥沉闷;或照本宣科,形式单一,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上课提不起精神;或教师抛开教材,一味简单迎合学生需要,随意发挥,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受益不多;或教师讲述不够生动,形式呆板,教学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或把教学变成“故事会”,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或滥用多媒体,以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精辟讲解;有的“课堂讨论”,目的不明确,教师不点评,效果不明显;有的“社会实践”,没有学习要求,没有考核指标,采取放羊式的方法,等等。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被贴以“刻板、不收学生欢迎”的标签,给人们留下了呆板、无趣的既定印象。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恐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不无关系。有的教师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对所讲授的内容并未完全真正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所讲授的内容真信真懂真用;有的教师自己的信仰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好,怎能以人格教育人格,以信仰传递信仰;有的教师长期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方法,不善于学习和思考,不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满足于被动地应付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提升,即信仰、专业、热爱。只有真正的信仰,才能吧信仰传递给学生;而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传递信仰就缺少了桥梁和手段;如果不是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是热爱学生,就没有了从事这一职业的动力源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断追求新知,紧紧围绕教学方法创新这一中心,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当然,我们在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与教师有着直接联系之外,也并非不排斥还有其他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我们从学生角度来观测,就会发现如下问题:部分教学内容与一些相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不能完全衔接,使少数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了混乱,从而动摇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在一些学生中滋产了厌学情绪;课堂之外,存在着贬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主观偏见,这容易波及个性鲜明的学生,滋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欠佳的状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特性亟需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价值教育,是在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的作业,需要精心选择适当的方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不少都是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所造成的。需要努力克服呆板、枯燥的现象,积极探寻学生喜闻乐见、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境,实现以知识教育为手段最终达到传达观念和信仰的目标。

  精心撷取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精心撷取鲜活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困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要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更多注重知识传授和正面宣传教育,往往忽视反面论证。殊不知正式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社会现实,恰恰使学生疑窦丛生并引发了思维困惑,倘若在授课中教师能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分清晰明,是能够触动和震撼学生心灵的。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教师不要仅仅聚焦于生活的阳光而忌讳谈社会的“灰色”或负面,讳疾忌医并不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就是要在良莠不齐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实践并努力坚守。

  巧妙合作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枯燥单一的注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以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始终围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休养这一宗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是课堂中的“看客”和“听众”,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时期,伴随而来的是各种思潮的出现和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这无不对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带来了严重影响和挑战。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部分学生思想上有疑惑、认识上有偏差、行为上有迷茫,是很正常的,教师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分析思考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产生的过程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引导学生透过社会表面现象看到隐藏于背后的本质,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深入不深奥、浅出不浅薄、生动不生硬。加强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重视学生的需求,采取鼓励质疑、合作探究的策略,通过问题引导、教师导航、师生互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适时引进流行元素,增强课堂魅力。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教学方法的创新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和生命力的保障。不可否认,台上,教师照本宣科;台下,学生各忙各的。这样的场景还时不时地在高校课堂出现。事实上,学生爱不爱听课,多半取决于教师讲得好不好,要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刻板的成见,就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需要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可以是:一方面,通过播放电影《开天辟地》、《建国伟业》等视频资料,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枯燥变为生动,从历史现象分析到理论升华,让学生对党的历史以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者有新的更深的认识,学生在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照片,引用管子、孟子、刘备、李世明等以人为本的格言,特别是将国家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广泛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公民意识。第一课堂是学生获取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立足于第一课堂,也要开辟第二课堂,因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实现课堂教育向课外教育的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要求融入社会大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过程之中,才能化课堂教学为立体教学,调动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否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身行为,关键是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消化,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困惑。以实践为依托,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走访、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看到农村现状、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等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润物细无声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头脑。可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实验教学中心,定期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教学,努力推进实践教学手段规范化、现代化,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匡扶理论,从而关注他人到内省自身,将视角从课堂延伸进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种制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现状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状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广泛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带着理论去;从社会到学习,带着问题回,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来源:2012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