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环节

2013-04-03

山东经济学院  张丽娟

  美国是世界一流大学密集的国家,也是高等教育在国家竞争力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不仅来自机制,还来自于务实的教学模式。本文根据在美国客座讲学的经历,通过与美国教授和学生以及在美中国留学生对美国课堂的体会和评价,总结分析了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环节:课前阅读;课堂参与;课后讨论。

  一、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是美国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课前阅读?为什么要课前阅读?课前阅读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关注和落实。

  首先,要实现课前阅读,在新学期开始,授课教师必须提供十分详细的教学大纲,具体到哪一天要讲授什么主题,并列出与该主题相关的课前阅读材料明细。这个明细中包括的阅读文献可以是学术文章,也可以是学术著作或者教材,还可以是案例、评论或者网络文章,等等。但不管是哪一项,都必须提供具体的学生可以直接查阅得到的地址、作者、时间、文献出处和书籍章节页码。从第一次上课,学生就全面了解了整个学期这个课程的详尽安排,并且每周在专门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到教师办公室,与老师进行单独交谈。此外,平时学生也可以随时通过邮件与老师取得联系,老师也会有问必答,并及时将自己阅读到的有价值文献随时通过邮件群发给学生,从而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易行。

  其次,课前阅读必须是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实现这一点,重要的前提是,美国的课堂教学不是研读教材,也不是重复讲解那些已经在课前阅读明细上列出、学生需要课前阅读的知识和内容,而是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互动和讨论中,进一步提出问题,拓展思维,找寻方法和路径。因此,课前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课前阅读,就意味着学生失去了到课堂听课获取知识最基本的前提,因为课堂教学始于课前阅读的完成,而不是去简单重复那些课前阅读已有的内容。

  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在课程刚开始的两三周,还意识不到课前阅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少甚至根本不做课前阅读。结果,在课堂上,当大家互相讨论甚至是辩论,需要每个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就感到自己在课堂上成了“局外人”。不少美国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是,他们多数到课堂的前一到两个月内,几乎没有课堂参与,直到学期末期,部分留学生才开始表现出参与的愿望和能力。实际上,前期由于课前准备缺失,要跟上课堂教学就显得很困难,更不用说参与更深层次的讨论。

  再次,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的优秀学生不是那些成绩突出的“记忆型”的所谓“尖子生”,是那些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敢于挑战已有观点的“创新型”思维的群体。比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都是现实中的案例,这意味着案例具有的变量和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学生要完成这样的案例分析,除了需要完成老师指定的课前阅读之外,还需要主动查阅更多更详细的资料,才能尽可能把握影响因素的方方面面。

  在美国,如果课前不去做阅读,学生上课会非常吃力,即使能坚持下来,学习效率和收益也非常低。按照常规,每一门课的课前阅读量都很大,基本是5篇左右,而且每一篇平均有15~20页,如此大量的阅读文献,几乎是到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课前阅读的收获是巨大的,它把一个案例、一个理论、甚至一个学科中需要把握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提前掌握了,因此,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灌输那些已经成为普遍知识、已有定论或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激励学生把问题或者困惑、个人的思考或者解释等带到课堂,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并通过课堂互动汲取营养,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倡导的模式。

  从阶段成果判断上,检验课前阅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研判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力。课堂参与越是积极、活跃并富有创新,越是证明了课前阅读的收获和效率。

  二、课堂参与

  课堂参与是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的另一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现在积极的课堂互动上。与国内安静的课堂相反,美国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出不解的问题或者挑战老师的观点。讲解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课堂参与特别体现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一般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持。老师主导案例研讨的方向,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走向;学生主导案例研讨,根据课前阅读和课堂知识内容来分析表达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案例教学再加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课堂参与的第一阶段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美国课堂上,教师鼓励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提问与观点分享。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第一堂课就强调,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是愚蠢的问题,欢迎所有的问题和看法,他们觉得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对解答大家的疑问有帮助,或者对课堂讨论的方向有帮助。

  课堂参与的更高阶段是学生能够提出好问题,提出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经常谈到“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概念。“世界一流大学”与那些非世界一流大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如果从学生课堂参与的角度去观察,差别在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积极参与而且都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非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只有某些或者极少在课堂上有积极参与,很少甚至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课堂参与要求学生对课堂要有贡献。有贡献意味着,课堂参与不是仅仅出席听课,而是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进入课堂。在美国,没有课堂参与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课堂参与是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课程的课堂参与甚至占到了1/2到1/3的总成绩构成。

  课堂参与的基石是教师与学生的学术平等。没有“学术平等”的理念,课堂参与的实现是有局限性的。在美国高校课堂,老师通常都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学生学术平等的位置上,他们不仅很乐意与学生交流观点,听取新见解,也很愿意接受学生对某些方式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美国高校的教师往往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为主,与学生的学术讨论和交流机会公平且师生平等,不管学术观点是否一致,都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因此,多数学生对任课教授不会敬而远之,师生间较容易建立平等和蔼、平易近人的交流环境。

  课堂参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演讲能力和领导力。各高校都有不同的项目专门提升学生的公共演讲能力。在美国高校的经济学科教学中,基本上看不到没有演讲安排的课堂。不论是案例分析和问题陈述,或者是小组辩论和模拟谈判,基本上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演讲能力。学期末的作业一般也分演讲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课堂参与的过程既是思辨的过程也是决策和领导力测试的过程,更是创新思维形成和培养的过程。这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

  三、课后讨论

  教师将课堂划分成具体的小组进行讨论。比如在案例分析中,最基本的准备步骤有三步:阅读案例。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并且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列表,找出可能的答案。小组讨论。在每个人读完案例之后,大家提出各自观点和评价,讨论分歧,尝试建立共识,最终讨论最可行的方案。情景筹划与设计。抛开老师给的问题列表以及案例中给出的信息,思考并讨论可能的新思路或新路径。最困难的部分是第三步,尤其是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了依据课本或者老师给的阅读文献总结答案,缺乏自主分析、创新思维习惯和结合现实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虽然能够找到阅读文献中的答案,但相比美国学生基本上都有各自对于案例的看法,很多都是反对性的或者是很有创意的现实,中国留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发言。

  课后讨论可以是自愿组成小组进行。这对于留学生特别适用。多数留学生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缺少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下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如果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讨“中美经贸关系”,显然要比他们各自从自身认知的研究更加富有实际意义。因此,在这样的课程背后,同学们会积极主动相互沟通,就课程涉及的问题到课下进一步讨论,甚至自发组织问卷调查,走访业内人士。这个过程就是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取长补短的过程。

  课后讨论还可以安排或者预约和老师进行。很少出现美国教授拒绝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形。从教学理念上看,美国教授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有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教授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预约答疑时间,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各个环节。这样的教育所重视的是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成绩本身,而学生收获的是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

  美国课堂教学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总结分析课堂教学三个重要环节,给予我们的启发在于: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打造需要每位老师和每个同学的积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的定位,应从“老师的课堂”环境中解脱出来,成为课堂的贡献者。大学要从根本上重视学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建立自信心和使命感,并找到自我价值。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来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担当一个好的“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辩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和互动中来。

(来源:2012年9月18日第18期《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