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走出大学教学盲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3-04-12

                        福建师范大学  叶信治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许多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创造教学亮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大学教学中存在的盲点。走出教学的盲点,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教学改革,也有可能成为教学亮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国大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盲点

大学教学盲点,意指某些被大学忽视的教学要素或者某些违反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大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五个教学盲点。

学生的边缘化。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主动学习而实现,教师和教学资源等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发挥作用。但是,我国大学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然被边缘化。表现为:教师是教学设计的包办者,知识是教学设计的中心,而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局外人,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被忽视;教学目标以知识掌握的要求代替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导致教学脱节,有教无学;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教是否促进学,即学生是否真正获得发展,则被忽视。

教学目标中高级认知能力的缺位。在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等人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目标被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类目,这六个类目的认知过程维度,与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等四种知识类型的知识维度,一起构成分类表。如果以此分类表作为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的教学目标在认知过程维度方面,过多地强调记忆,却忽视了更具挑战性和更有意义的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级认知能力;在知识维度,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却忽视了更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导致低水平的教学成果。

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被忽视。学习结束后,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较少取决于他们选修了哪些课程,而较多地取决于他们是被怎么教的,以及他们被教得有多好。这说明教学方法也有教育作用,甚至比教学内容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因为教学方法是在动态运作过程中发挥教育作用,尤其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发展。以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例,通过准备课堂发言,学生在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发展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发言,学生发展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倾听,学生学会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通过组织、主持讨论,学生发展了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通过对话,学生形成了平等观念。但是,在我国,教学方法通常被视为实现教学目的或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其本身的教育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因而未被自觉利用。同时,没有意识到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作用,也阻碍了许多大学用一些教育作用较大或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去代替另一些教育作用较小的或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

课外学习的育人价值有待挖掘。教育不只是发生在课堂之内,读书之中,师生之间,而且还发生在课堂之外,活动之中,同学之间。统计数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外。大学的教育是多维度的,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学术沙龙、艺术表演、竞技运动及宿舍生活等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成长。尽管课外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是,我国大学仅仅把课堂教学视为教育的主阵地,而把课外学习定位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起着支持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忽视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我国的许多大学,课外学习资源未充分开发,课外学习活动未有效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行为缺乏引导,致使课外学习的育人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的教育价值未被充分重视。“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相对于听课或看书,从做中学,比如完成一个调查、一篇论文或一个设计,或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既要动手,又要动脑,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是一种复杂的、全方位的、体验性的学习,而一些小组合作项目,学生之间还需要交流、合作,既需要智商,又需要情商。也就是说,从做中学,是一种需要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多种能力配合的学习,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因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大学教学中,对做的内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对做的教育价值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只看到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价值,而没有看到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因而,没有创造足够的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盲点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为我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当前,符合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那么,大学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或者说,大学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首先,学生应成为学习主体。大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由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的学习方式。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表层学习是一种由通过考试等外在动机推动、依靠记忆并且以记忆为最终目的的学习方式,通常导致结构不良、低水平的学习效果,并且很快就会遗忘。而深层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寻求意义和注重反思的学习,可以带来结构良好的、高水平的、能够长期保持的学习效果。换言之,深层学习能让学生获得身体、智力、情感、审美和道德的全面成长。而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他们才会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才能采用深层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其次,应以高等级的教学目标引导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升教学目标。“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因此,必须把高级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再次,应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高等级教学目标。“按照大学教授们自己的说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而在讲座课上灌输知识并且让学生埋头笔记则是实现上述目标最糟糕的做法,所以现在新的更生动的、更主动的教学方法正在渐渐地被更多的教授所使用,如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课题,本科生的科研经历,学生分在各个小组中做科研项目的合作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社区服务项目。”可见,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高等级教学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要超越课堂教学,整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教学盲点的存在,影响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处于大学教学边缘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也没有明确需要承担的学习责任,因此,很多学生采用以死记硬背手段、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表层学习方式,因而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中,不仅高级认知能力受到忽视,而且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也受到忽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发展失去了支撑,难以实现。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被忽视,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是在运作中动态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品德,其教育功能是教学内容不能代替的。所以,人们发现,每当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时,如果大学只改革教学内容而没有改革教学方法,通常教育效果就很有限。在我国大学教学中,课外学习和从做中学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致使学生无法接受到完整的大学教育,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主动把教学盲点转变为教学亮点

大学教学的盲点和亮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违反教学规律的教学亮点,实质上就是教学盲点,而走出教学盲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创造了教学的亮点,而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亮点,有助于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学生为中心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呼吁,“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主张“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负责任的参与者。”目前,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的大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他们主张大学为了学生而存在,学生利益高度优先,大学的根本使命是提升学生学习,大学的任何行动、计划、选择与决策,都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来审视,都真心以学生的最高利益为依据。在世界高等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大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建立保障学生学习权利、规范学生学习责任的制度,让学生从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转变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身体力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把高级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只能导致低水平的教学成果,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以高等级教学目标引领大学教学活动,才能带来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然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的,那么,大学教学目标就不能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上,而应该把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级认知能力,以及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等知识类型,作为教学目标。当然,较高水平的技能是建立在较低水平技能的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也不能忽视较低水平的技能,必须建立梯度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挑战性,不断提升学生素质。

3.重视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

教学方法本身所具有的某些教育功能是教学内容不能代替的,如果没有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仅仅增减或调整教学内容,有些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例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大学的迫切任务,但如果大学只是增减教学内容,并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与一般人才相比,其差异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多与少、新与旧,更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但更需要变革教学方法。目前仍在我国大学占主导地位的讲授法,产生于资讯落后、书籍匮乏的时代,适合于培养流水线生产所需要的服从型人才,而不适合于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国大学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代替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4.挖掘课外学习的育人价值

课外学习的功能也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只有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超越课堂教学,重视课外学习,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应充分认识课外学习的价值,提高课外学习的地位,创造课外学习的机会。丰富和创新课外学习的形式。在课外,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学习如何做人和做事,因此,读书是课外学习,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和社区服务等也都是课外学习,都应充分开发、精心组织、加强引导。跨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人为界限,以课堂学习引导课外学习,以课外学习支持课堂学习。

5.促进教学做一体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不能离开做,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如果说完整的教学过程由教学做三个环节构成的话,在我国的大学中,做的环节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因而导致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我国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做的教育价值,拓展做的教育内涵,丰富做的教育形式,创造做的教育机会,尤其要促进教学做一体化。所有的课程都应提高作业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把教学做整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如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本科生科研等。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是把在传统大班教学模式中完全分离的讲课、背诵和实验三个部分,整合为一体,强调解决问题、团队工作和合作学习,由于师生的全方位参与,因而使教学更加有效。还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从做中学的机会。

(来源:2012年10月3日第19期《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