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课堂教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和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决于大学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两个方面。前者决定大学课堂教学方向和改革方向,后者仅决定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所以,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方向相同,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则不尽相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现状决定矫正的角度。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给课堂教学实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大学课堂教学方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调整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如果说大学课堂教学实践会因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则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高等教育的任务会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而有所不同。但对于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作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要实现高等教育任务,尤其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要有合格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培养人才的方法要科学。前者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任务的必备要素,但基本要素问题又非大学自身能够完全解决,尤其是合格的学生通常要由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来提供。当然,一所大学具备了合格的教师和学生,也不是必然就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还必须要求有科学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作为大学培养人才的方法是否科学,通常可以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考量。对此,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当一所大学具备了培养创新人才基本要素后,大学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方法,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任务就至关重要。
二、大学课堂教学重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关于教学中主体、主导、中心等问题,长期以来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以至于有学者提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似乎明白,但又自相矛盾的命题。之所以争论不休,问题在于探讨上述命题时,忽视了一个共同问题,即无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象的巨大差异性。如果将上述命题的探讨分别限定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彼此之间的分歧会大大减少。相对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言,对于大学课堂教学中心论问题,实践中至少可以有两种不同选择,即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我国学者多从教育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努力。”而美国学者多从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法的角度来看待上述问题。由于对课堂教学学生中心论具体内容,我国学者鲜有论述。我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教学过程的发起与进行是由学生来完成;二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不是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式控制,而是对课堂教学方向的控制;三是教学内容是在学生集体智慧与教师智慧的博弈中完成。我们也可以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比喻为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巨轮,教师是舵手,学生是发动机,巨轮正确的航行需要两者的合力。
从教学方法角度看,“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为:
课堂教学进程的可预测性不同。大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进程通常按照教师事前拟定的详细的教学方案,在教师的主导下逐步推进,学生通常是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进程通常具有可预测性。而大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在教学内容预定或者确定的前提下,教学进程是在学生思维(或者认识问题)中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时,在与所有学生集体智慧的较量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内容,直至最终掌握本次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正如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所描绘的那样:“教学好比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激浪漂流。课堂往往是一个混乱的竞技场,教师就是场上与无数歧路格斗的斗士。”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进程对于教师而言,通常难以预测,时遇难堪,在所难免。
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同。尽管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再是一张白纸,但出于对教师信任的惯性,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认识和对问题的思考,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循着老师讲解的方向进行思维,创新思维难以产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语言暗示或者言语诱导的结果。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处理是学生认识在先,教师是在和全体学生集体智慧的博弈中矫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不乏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但此种独立的思维是已经受到干扰的“独立思维”,创造性会极大地受到压抑。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得到极大发展。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大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我们在此探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我国大学新时期教学任务和大学课堂教学现状为基础,适用于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沿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向阔步前进。反观当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在我们进行的一次调查问卷中,有83.7%的同学认为,“师讲生听(讲授法)”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只有14.2%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学的主要授课方式为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大家普遍感到,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有机统一,可是当前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并没有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大学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途径具有多元性,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实现大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所在,而“自主学习意识”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学教学的原动力。
1.“以学生为中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可以解读为两个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育外部环境的改变,其核心是教师观念的改变;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态度(学习意识)的转变,即由过去他人强行给我知识变为现在我向他人索求知识。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对象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并同时受制于外因(教学环境)和内因(学习意识)两个方面,而内因的转变又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方面,常常也是制约大学课堂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瓶颈。因此,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简单转变。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认识论基础、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管理支持系统到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均有系统的变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既然是一项系统而伟大的教育工程,其实现自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理念(观念)和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而教师和学生能否从现有的教育现状下完成转变需要教育制度、文化氛围和社会观念等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支撑。
教育理念具有多元性,以时间为标准,教育理念有新旧不同,以是否适应时代需求为标准,教育理念有先进与落后之别。而教师教育理念(观念)的转变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起点,因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看得见的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教育理念。只是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时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其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对一些教师教育行为的影响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在进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否认教师作用,只是改变教师的作用,即由“传授”转向“引导”,以教师课堂作用的改变带动课堂教学模式由“重教”到“重学”转变,因此,教师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当然,任何一种习惯的改变都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也不例外。
2.“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大爱”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中存在的浮躁、唯利等不良观念,近年来对校园文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此种冲击在一些教师的身上表现为将“上课”等同于“上班”,踏着铃声来踩着铃声去,师生缺乏沟通,显然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一些人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亦难独善其身,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将“教育视为一种工具”,自主学习意识淡化。对社会不良之风对校园文化冲击,有学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摒弃教育的工具目的。
教育界对“以学生为中心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亦形成共识,但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首先需要教师对“教育行业”有正确的认识,教育之所以不同于社会中的其它行业,教育质量问题事关国家发展与学生未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势必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付出,在社会不良风气冲击校园文化的现实面前,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实施者和主导者,如果没有“大爱”精神,即对国家的爱和对他人孩子的爱,也就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动力。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其目的就是实现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一些学生始终是处于活跃状态,而对于一些学生却处于休眠状态。对于后者,需要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激活。一是外在的方法,即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构建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教学模式;二是内在的方法,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仅仅依靠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地改变或者改革,并不足以激活其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人文精神,也是具有“大爱”精神的具体表现。
3.“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有效性评价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学任务的否认,其优势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互交融。为确保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手段、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机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法,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方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应该以积极主动为原则,如果源于外界的压力被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同样是无效率的,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原动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阻力通常并不是来自于教育管理者,而是来自大学教师自身,因为教师改变其教学习惯同样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除了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之外,对于新的教学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已在所难免,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责任感。为了追求优秀的教学,你必须接受新的挑战和观念,不断地寻找自我完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