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教师教学的生态话语分析

2014-03-26

一、教师教学生态话语的内涵及功能

在教学中,课堂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贯彻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均离不开教师教学话语。教师话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师话语是一种逻辑话语体系,它过于强调逻辑与理性,不注重学习主体需要及教学的生命属性,因而被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与多元智力理论所诟病。教师教学生态话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一)教师教学生态话语的内涵

教师话语也称为教师语言、教学用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职业语言的总称。教师话语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与信息源,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话语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自然工具与传播媒介,贯穿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过程,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生态话语是相对于教师逻辑话语而提出的。教师逻辑话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核心目标,要求教师用精确的语言把概念、原理、方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结构性与准确性等特点。教师生态话语以激发生命能量与个性潜能为目标,具有含蓄性、婉约性、间接性、暗示性、生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是一个随机的、柔性的、生命的语言世界。它强调身体、情感、场景等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态,而不是规则的、有规律可循的逻辑结构。生态话语是不拘形式的、任意的、自由的交往,体现了教学的一种自然的生命关系。它往往伴随着深度的体态交流,如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传递信息,表达情意。

随着人们对教学与人的复杂性的认识,生态话语因为关注人的本能、感情与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使教学及其关系更微妙、更人性、更生动、也更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话语,教师教学生态话语,从激发学生原始能量出发,能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它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有时也可以是暗示的、隐喻的,甚至是软弱的。但它引发人的生命能量,其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其作用是逻辑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二)教师教学生态话语的功能

以往的教学话语,只是关注了其看得见的“外在”层面,而忽视了其看不见的“内在”层面;只是关注了教师教学话语的结构与形式,而忽视了学习者的生命能量及形式。实际上,教师教学话语具有激活学习者生命能量、提升其学习效率、促进其享受人生快乐的功能。

激活生命能量。教师教学生态话语源于一定教学情景的教师个体身体的冲动,这种冲动成为一种教学话语刺激,调动学生身体与心灵内部能量,最终成为师生身体、情感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对话,成为师生情感与语言行为交融的互动过程。它与现实生活场景相联系,尊重教学现场与学生自然天赋,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与创造行为,也是师生灵魂或人格的显现,是师生双方不断阐释、理解与创造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

提升学习效率。教师教学生态话语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最重要手段,能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情感力量。它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形式,有效地传达信息,涉及主客体认知、情感与个性智慧等多方面因素,使传达的教学信息更容易被理解,从而扩展学习者的认知范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1971)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获取信息的效果的7%来自于文字,38%来自于音调,55%来自于面部表情及动作。这表明,我们在传统教学生活中力求精确、避免模糊的逻辑话语,其教学效率并不高。

享受人生快乐。由于生态话语具有多样性、自然性、随意性、无准备性、非正式性、不合乎逻辑、甚至荒谬或可笑等特征,所以,在教学的生态话语中,大家游戏着、感受着、理解着、表达着、行动着,个体的本能、理智与人格共同生长。它不同于教学的逻辑话语要求教师用清楚准确、说理、明白无误的逻辑结构形式,要求学生具有理性上的严谨、缜密与秩序。因此,生态话语便使得课堂氛围和谐,教学形式充满诗意,学习变得自由、休闲与快乐,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享受人生快乐的过程。

二、教师教学生态话语的构件

根据生态认知学的观点,语言的起源、情感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它构成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动力机制,在理论上,也成为教师教学生态话语的基本构件。

身体是生态话语的物质前提。话语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现象、是身体,这里主要指大脑的机能,是身体与外界互动关系的反映。人类最初的认识与话语行为,正是从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运动开始的,身体就是符号和一切隐喻的母体。梅洛-庞蒂认为,言语是身体间性的,对于其意义的把握只能在语言活动中去寻求,言语与意义的关系就是身体与世界的关系。人说话时强大的气流通过声带产生语言,并伴随有相应的眼神、表情与肢体动作。身体的视觉经验和听觉经验为语言提供了原始内容,它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场所,而且身体本身也是一种无言的表达。“我们如果不通过与身体有关的隐喻就几乎无法指称哪怕是最简单的非空间情景”。身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肉体,它蕴涵了“身与心、感性与灵性、自然与价值,及生理、意识和无意识,且在时、空中动态生成、展现的生命整体”。话语的产生伴随着肉体与情感的相互关系而发展,身体从语言的创造开始,其行为一直在语言中尽情表现,并体现其力量和审美。

情感是生态话语的基本操作领域。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其情感首先来源于人类个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婴儿与母亲的身体的摩擦,相互之间的感觉交流,一直在发动与调节个体行为的意向。所以,情感是活力的、能动的身体的性情,是生物系统中尤其是哺乳动物的生物和关系现象。在喜、怒、哀、乐、憎、恶、欲等情感冲击下,人类会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运动,同时发出相应的声音,形成相应的基本词汇。所有的话语体系都来源于情感,情感是人类基本的交谈行为的动力,它贯穿于对话的、能动的、集体的、建构的、互动的实践过程,它决定了个体认知与环境交互性的不同形式和水平。情感是话语的催化剂,它使对象与对象之间互相接纳,决定话语行为的效率与水平。如爱,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在一种理解自我、尊重他人的关系空间里,使个体相互接纳、理解与包容。这里的爱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在互相信任、彼此接受的空间里的一种生存方式。爱、尊重、鼓励等情感状态能影响人类的积极行为;而恨、歧视、嘲讽等消极情感状态能影响人类的消极行为。

文化是生态话语蕴涵的意识内容。文化决定了身体的运动方式,决定了情感的性质,也决定了话语的内容。文化在身体、情感与话语中表现出一种联系性,这种联系是人的身体、情感与世界、与语言共在的不断生成的并在时间中持续展开的共生域。话语是身体、情感与文化彼此关联着的现象,并以多样的复杂的方式表达,文化环境是在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由师生共同建构的情景中组成的。所以,文化直接地参与了话语意义的建构。人类不同群体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他们独特的关系模式和情感特征已经打上具体的文化烙印,并以其独特的话语标示出来。学习意味着愿意与那种话语的文化背景互动,并与该文化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愿意参与那种文化的复杂的对话网络。这意味着学习不可能是通过逻辑的、计算的习得过程把信息输入、储存在大脑的形式,而是一种重环境的、实效的、能动的、参与的、特殊的、连续的互相协调的行为。

所以,教师教学话语根本不是一个规则的有规律可循的教学行为,它直接来自涵养于一定文化情景中的个体身体内部能量的冲动,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意识内容。它来自教师身体、情感与文化的互动,是教师个体与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教学话语既不可能超越我们的身体和情感,也不可能超越文化。现代课堂教学的巨大缺陷在于,它企图把教师话语还原为学习者按部就班的认知构造活动,没有看到个体与文化的复杂性及其相互间的互动关系,没有把话语看成是身体、情感与文化构造的产物,因而难以实现生态话语应有的功能。

三、教师教学生态话语的表达

教师教学生态话语可以采用提问、对话、模糊、幽默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激活身体、发动情感、联结文化,从而使师生生命能量激扬振荡,生成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回归原始意象的自由空间。

开放式设问。即以蕴含多元目的的提问、预设疑问的形式进行会话交流。它起到引发话题、提起话题的作用,可以从学生中得到对他所教内容的反馈,还会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去注意到即将进行的活动,以及对于课堂的完全控制。设问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适用于开放式、启发式、参与式的问题,促使学习者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发话者无确定答案,学生的回答就具有发散性。研究发现,教师为使学生参与参与式问题而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交流启动以及各自的脚手架的功能。教师向学生提问,自己并不一定或不全部知道答案,目的是力求扩展信息,激发思考,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总结,对学生的发言做出有意义、有内容的及时反馈,中间可以采纳学生观点,穿插提问与讲解,及时表扬与应答,必要时也可沉默等待。

随机性对话。随机性对话是课堂上随机运用的一种交互式的意义协商与研讨形式。它没有固定的结构与逻辑,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调动其身体潜意识能量,可自发启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自觉。在这里,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教育者,他们的话语与行为均是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它既可以对知识信息的理解、确认、核实、澄清,也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提升人的合作探究的水平。随机性对话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它是一种自然会话、交换意见与传递信息的沙龙式课堂互动模式。它是自然的(Spontaneous)和有意义的(Meaningful),正如有人所提倡的3D(即Dialogue,Discussion,Debate)教学法一样。当然,教师在其中并非是毫无准备的。在上课之前,学生们会根据选题以及老师的建议,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做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准备。上课时,教师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有想法,都会有权力与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当然,总会有冷场沉默的时候,这是一种积极的沉默,教师可以参与、观察、旁听、答疑其中的问题。师生说着、写着、笑着、讨论着,大家各自的眼神、表情、手势与姿势等演示,可帮助大家理解话语的意义。

模糊性表达。模糊性表达是指用一些间接的、缓和的、模糊的、不露锋芒的词语,使教学具有模糊性和暗示性意义。模糊性表达具有含蓄性、婉约性、暗示性、生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在特定环境下能起到精确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模糊性表达常用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质量的表态。这就要求教师话语委婉含蓄,既要严肃活泼又要有明显的所指,从而使话语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暗示性,更能令人接受,这比直接点名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模糊性表达因其委婉含蓄,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效果,常常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疑惑状态,从而使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与认识水平思考问题,各抒己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幽默式语言。幽默式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与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滑稽、诙谐、逗笑的语言形式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内涵。它经常与常规语言不协调或矛盾,如故意说错、机智相、尴尬、“出洋相”等。它是教师思想、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个人内涵的表现。幽默式语言往往是修辞手法的巧妙灵活运用,其方式主要有:借喻、影射、含蓄、讽刺、双关、跌宕等。它能够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中领略一些严肃思想主题蕴含的意义;可以克服逻辑话语容易使学生疲劳、厌倦的弊端,使学生在笑声与愉悦中得到启示。幽默式语言既是教师灵感的外现,也是其厚积薄发的结果。教师要善于搜集富有幽默感的格言、警句、妙语、急智之言、风趣故事等幽默素材;要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开朗、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法伊阿本德在其《反对方法》一书中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唯一不禁止进步的原则便是怎么都行”。在生态话语中,教师可以使用各自独特的思维视角而不是有所保留,便会无中生有,生成多种想法,从而创造生态话语,激活生命的原始能量,创造学生学习热情的奇迹。

(来源:2013年第6期《大学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