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论有效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4-09-10

什么样的教学称得上有效教学,这涉及有效教学的评价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一般要通过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有效教学,虽然这一标准能对有效教学作出较清晰的判断,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容易把有效教学局限在知识教学这个层次,使其形成一个封闭的评价体系,不能开放而多角度地评价有效教学;二是容易把有效教学固定在教学的效益、效果和效率三个方面,使有效教学片面化,不能全面地认识有效教学。因此需要从标准的视角转向境界的视角来评价有效教学,即从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来看待有效教学,从而对有效教学作出多维评价和全面评价。三重境界是指有效教学的不同层次和程度,即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伦理境界和审美境界。境界虽有高低之分,但对有效教学而言,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

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是指有效教学对于效率、效果和效益的追求。教学作为教育的手段,服务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功利的目的。也就是说,功利始终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它是有效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即不断通过教学改革追求其功利性,不断使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最大化。教学改革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一部教学改革史就是不断追求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最大化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功利境界的历史。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在前工业时期,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甚至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和为工业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要求的推动下,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相应的变革,由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演变成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益。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班级授课制使“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百个学生”。班级授课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促使有效教学达到功利的境界。

(二)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于19世纪时把教学过程分为组织、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是为了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能最有效率地传授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进入20世纪后,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知识激增与低效教学之间的矛盾,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将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些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模式和先行组织教学策略等,是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

(三)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教学效果主要是从学生实际获取知识的状况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整个20世纪教学改革的重点,即通过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些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教学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改进学习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

二、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

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有其合理性,但有效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功利境界,那就会变成片面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功利主义教育,使学生“对科学的关心只是由于科学所具有的实用的效果。他们学习科学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并且获得在这件事上的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地位”,甚至导致为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惜牺牲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因此,有效教学必须超越其功利境界而达到伦理境界,使有效教学在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改革是围绕着两条路线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根据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路线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重新选择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益;二是根据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即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是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更易把握,更易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效教学往往是建立在遵循知识发展逻辑基础之上的,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却通常受到忽视。学生本身的感受、个性、情感和态度等受到压制,这是没有遵循伦理规范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该从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不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不同时代的身心发展需求等方面追求知识呈现的有效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

(二)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

平等尊重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平等价值的主体。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不能因为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而伤害学生的平等人格,不能把有效教学建立在侵犯学生平等权利的基础上。二是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更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为知识的有效传授与获得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作为自由的个体,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自由,尊重学生所做出的选择,而不是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借口压制学生的选择自由,使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三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事实上,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的:“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可以是不同的,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都具有相同的价值,都值得教师去尊重。因此,学生的天赋无论有多大的差异性,都应该被赋予平等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在追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抽象和标准化的人,而忽略学生个体在兴趣、爱好、需要与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性,这是违背有效教学伦理规范的行为。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强制、逼迫、惩罚或利诱等违背学生意愿的教学活动中,也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但这是不民主、不和谐的伦理关系,这样的教学越是有效,对于学生身心的伤害就越大,因为它使学生“失去了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成为可能,从而表达自我意志的自由,他所得到的是人类一种新的普遍的奴隶化”。而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去追求有效教学,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要达到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作为教师而言,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三、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

有效教学不能止步于功利境界和伦理境界,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超越,上升到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首先,给学生带来感觉美,从感觉上打动学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这种感觉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继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可以在声音方面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听觉,给学生带来听觉美的感官享受;也可以在图文方面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给学生带来视觉美的感官享受。总之,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媒体的组合上,要给予学生听觉和视觉等方面的有效刺激,使学生在感官享受中体会到知识美和学习乐趣。其次,有效地给学生带来理性愉悦。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认识知识的逻辑力量,感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和体会到自由探究的愉快,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理性愉悦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学的美,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有效教学的品质。第三,给学生带来心灵快乐。能给学生带来心灵快乐的有效教学,说明这种教学既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的伦理规范下进行的,是把教学的科学性、伦理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总体来说,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具有三个方面的教育意蕴。

(一)发展学生自由品性的教育意蕴

自由品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自由品性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教育能解放人的手、耳、口、眼、语言、思维和思想,使人走出固有的限制与束缚,不断释放人的本质力量,使其不断进入自由的新境界。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是通过对真的追求和对善的引导来使学生个体达到自由的彼岸,通过教学美的熏陶来使学生拥有自由的品性,因为“美作为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而自由则是人性最鲜明的突出表现”。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超越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美,在美的享受中追求自由,使学生徜徉于自由想象、自由探索和自由批判的自由王国中,通过发展学生的自由品性,达到“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

(二)增强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意蕴

达到审美境界的有效教学,越是有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不断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审美情趣的引导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其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奥妙、积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行为,甚至是人生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不断增强学生的超越意识和批判意识。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会不断增强超越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不断增强自我的主体性,免于异化成马尔库塞所指的“单向度的人”。具有超越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的主体性增强的重要体现,它能增强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人的超越意识和批判意识不仅是在求真向善的教学中培养的,而且还应在趋美的教学中培育,因为美本身就具有超越性和批判性。其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审美情趣的引导下,“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在充溢着审美的教学氛围中才会孕育创新的灵感、酝酿创新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展现出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来体现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使学生不断发挥潜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为自我的主人。

(三)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教育意蕴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防止有效教学成为物质追求的手段和利己的工具,“光靠道德和宗教的力量是不够的,绝对需要审美的态度”。其一,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能使学生摒弃各种私心杂念,超脱眼前的世俗功利,把学生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其二,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能提升教学品位,使教学不仅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授知识的活动,而且成为一种审美活动,使学生不仅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在美的享受中不断提升其人生境界。由于审美境界需要在具有美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熏陶和滋润才能达到,因此,有效教学要始终贯彻美学原则,把提升教学的审美意境作为追求目标。其三,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还能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美,在学生身上形成认知美、情感美、意志美和行为美融于一体的和谐美,从而培育出认知敏锐、情感丰富、态度超脱、人格完善的和谐发展的人,达到“精神生活与人的心理—物理(灵与肉)生命统一体完美融合”。

要达到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就必须按照审美要求践行有效教学,教学的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等方面要始终遵循和贯彻美学原则,要把美学要素融合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融入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把教学技术上升到教学艺术,因为“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把美吸收到一个人的人格中去,以及其他美感经验的组成部分等,都是和一项或几项艺术活动实践分不开的”。具体来说要做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符合审美要求。要达到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价值内涵和可理解性,还要具有愉悦性,能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情趣,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而有效地挖掘与阐述教学内容的美学意蕴,真实而又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的美学内涵,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而且,教学内容的组织也要尽量符合美学原则,既要按照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逻辑来进行组织,体现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美,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领会知识的逻辑美,也要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而具有可接受性,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心情愉快,而不是压抑和单调、乏味。其次,教学方法与技术的使用要符合审美要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技术的使用不仅要注重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要符合美学原则和要求,把学生带进美的世界、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审美视角来看,教学方法的使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以方法本身的美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而又美好的事情。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和提高教学效率与增强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通向美学世界的桥梁,能给学生带来亲切而又美好的享受。教学技术的选择与使用要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通过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效果来呈现知识,通过感性的美来使学生享受知识学习的愉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反而无助于有效教学达到审美的境界,甚至走向有效教学的反面——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第三,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符合审美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各教学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机组合应该遵循美学原则,达到有效教学的审美要求。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有序化,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组织方面要做到有条不紊,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一种秩序美;教学节奏要把握得当,快慢合理、语速恰当,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一种节奏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要调度有方、分配合理,既要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又要体现出教育的公平与合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一种正义美;师生在教学中要配合默契,构成一种亲切友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一种和谐美。因为在这种和谐美的教学中,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形象生动、表意达情致美的语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要达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美,通过语言美来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未知的世界,给学生带来探索知识和未知世界的身心愉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通过前后一致、结构严谨的讲述,达到教学过程中的逻辑美,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入理性世界,使其在学习中享受到理性思维的愉悦、感受到逻辑的力量与美,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有效而舒畅地在理性的世界中遨游,逐步自我完善。

(来源:2014年第5期《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