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论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

2014-09-25

马克思主义时间学说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经历一定的时间,以时间为自己的一种基本存在形式,无论是何种运动形式,事物无论在宏观领域运动还是在微观领域运动,都离不开时间。“我们如果珍惜时间,就做了时间的主人;如果浪费时间,就做了时间的奴隶;如果我们不合理利用时间,时间就会把我们的青春耗尽。”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充分利用和管理好时间,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丰富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随着社会进步而来的教育机会均等程度的提升,个人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如果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对其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时间予以科学管理,必然会影响主体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关乎课堂教学效能之高低

任何管理都是对人、财、物、时、空等资源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也不例外。其中,对时间的管理,则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从其本质而言,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教学时间的分配和利用等。具体来说,它是为实现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观指导下,通过实施有效策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进行科学预测、系统计划、合理分配和适时调控的过程。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资源,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以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般具有层次性、情境性和不可回溯性等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本身是不运动的,尽管时间离不开运动。康德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知识发生的两种基本结构。这从某种意义上道出了时间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人类教育史上,没有一位教育者不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中认真考虑教学时间问题。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以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为基础的,这种时间有限性的制度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时间管理是学习中的核心问题,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少决定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只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区别在于不同的能力倾向和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达到要求所需要的时间。为达到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奥苏伯尔主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阶段融入讲授—接受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和新知识的内化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巴班斯基强调态度与动机和教学效率的关系,但同时强调教学本质上是教学时间的限制问题。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基本判断标准之一就是节省了多少时间。通过对夸美纽斯、布卢姆、奥苏伯尔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改革和其他社会工作一样,必须首先考虑时间管理的问题。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能够保证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二、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分类及启示

关于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卡罗尔(J.B.Carroll,1963)时间管理模型、布卢姆(B.S.Bloom)模型、伯利纳(D.C.Berliner,1978)和费希尔(C.Fisher,1980)研制的“初任教师评价研究模型”等,均对教学时间管理及其分类研究作出了贡献。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学时间的分类大体上分为名义时间(即学生在学校里度过的时间)、支配时间(即在校时间中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实效时间(即课堂中用于教授学科知识、概念和技能所用的时间)、专注学习时间(即学生关注并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所用的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即专注学习时间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就是指学生用于完成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并且获得较高水平的成功体验的专注时间),教学时间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后三类时间的放大程度。国内学者认为,若从纵向教学环节看,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划分为复习旧知识时间、导入新课时间、讲授新课的时间、巩固教学的时间、作业练习的时间等;从教学时间性质看,可以划分为边缘时间、中介时间与核心时间;从教学目标维度看,又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获得的时间、过程与方法实践的时间、价值观体验与情感态度的时间。从学生学习方式视角看,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划分为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等等。由此可见,由于视角的不同对课堂教学时间分类也有较大的差异。

以上分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笔者从主体活动的视角将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四类,即讲、读、练、议的时间。一般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这四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交互使用的,它们的排列组合可以依照不同学科、课的类型、课堂教学系统要素等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以“讲”为主的课堂,可分为“讲—读—练—议”“讲—练—议—读”“讲—议—读—练”“讲—读—议—练”“讲—练—读—议”“讲—议—练—读”六种形式,以此类推,通过排列组合,共有24种课堂教学组合形式。然而,不论是哪种课堂教学组合形式,课堂“讲”“读”“练”“议”四种活动时间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三种活动时间,即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课堂中教与学互动的时间。“讲”主要是教师讲授、讲解、讲析,主要归结为教师教的独立活动;“读”主要是学生阅读、质疑、思考、解疑;“练”主要是学生练习、训练,以上两方面可归结为学生学的独立活动;“议”主要是议论、讨论,包括师生互议、生生互议等,此活动其实就是教与学的互动。这三类活动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便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策略

教师教的时间管理即教师对讲授(或讲解、讲析)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含维持课堂秩序等)以及板书(或多媒体运用)时间的策划、分配、调整和利用的活动过程。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是这一活动时间的核心,教学的目标、要求、过程、评价等系列要素均围绕学科专业知识开展。无论过去的传统课堂还是当今的现代课堂,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然而检视当前课堂上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和运用现状,发现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倾向:一是教师讲的时间过多,独占课堂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成了附庸,完全被僵化的教学模式所控制。该倾向必然导致师生思维碰撞与自省的机会减少,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的僵化,或者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不同,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造成学习者的迷惑,挫伤学习者的热情,降低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背离了教学的本质,只会造成教学时间的大量投入而教学产出质量的低下。”二是教师讲的时间过少,该讲的东西没有讲到、没有讲透。特别是有些理论性、抽象性比较强或者低段学生(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讲解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从现实来看,有的教师忽略或者不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为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就实施了素质教育,就倡导了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学得似懂非懂,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三是讲授学科知识、技能知识的时间充足,但进行思想教育的时间几乎没有。教师的天职还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都应该把思想教育贯穿其中。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意识,认为这是班主任的事情,他们只需要完成课程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就足矣,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则是一种奢谈。

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的优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的本质、规律以及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对“讲”的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和分配,并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变,以保证教学过程按预期目标顺利展开,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对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可以参考以下策略:1.程序性策略。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做正确的事要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如果想把事情做正确,就不要盲目地去做事情,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弄明白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即做事情的程序性问题。著名的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提出者史蒂芬•柯维认为日常的事务可以分为四类:A是重要又紧急的事务、B是重要不紧急的事务、C是不重要却紧急的事务、D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人们经常会把时间花在C、D类事务上,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把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事做好。这对教学时间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启示,教师可以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予以分等,然后再按顺序和类别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权重,从而避免时间的低效投入。2.计划性策略: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极为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必须做到“功夫在诗外”。对教师而言,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45分钟”制订明确、详细的短、中、长期计划,分类推进。表面上看来,作计划和考虑问题可能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实际上,从总耗用时间量来计算,却节省了许多时间,充分利用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备课”是计划性策略的集中表现,主要在课外完成。当前学术界将“备课”归纳为“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备教法,“五备”虽然不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但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五备”是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的先决条件。关于教师教的时间合理分配问题,有学者通过黄金分割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教师的讲授活动时间占用黄金分割时间为28分钟左右比较适宜。这亦当纳入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计划之列。当然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讲的时间可以控制在5—28分钟。

笔者最近观摩了一堂七年级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主题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它算是一个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既采用程序性又采用计划性策略的典型。该课堂各环节时间设计为:游戏导入(一学生扮演盲人并谈感受2分钟,师讲解引入1分钟)——复习抓内容主题的方法(师讲1分钟)——学生快速阅读(师讲要求及方法1分钟,学生阅读思考用时5分钟)——快速梳理(教师展示问题及板书1分钟,学生回答、讨论用时14分钟)——品读诗语即变文阅读(师讲问题及方法2分钟,学习练习、交流12分钟)——总结(师讲2分钟)。这堂课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参与度、目标达成度高,尤其是学生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参与听课的教师给予了很高评价。从整个课堂时间设计安排看,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共用了7分钟。从课后了解得知,备这堂课花了近1周的时间,该教师说:“要上好一堂课确实不容易,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备课时间要充足,要根据学生实际、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深入分析文本,并合理分配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比如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尝试教给学生一种变文阅读的方法’。因此,教师不能占用过多时间,教师讲解时间重点应放在方法的讲解与思维的启发引导上。”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未来“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而言,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必然涉及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与“练”的时间管理,即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课堂上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就是指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阅读、质疑、思疑、解疑、练习、实践操作时间的计划、分配、协调和利用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时间管理既涵盖了教师对学生学的时间安排和调控,同时也包含了学生自身学习的时间把握和利用。

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并且有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结果做出教学调整,这也是学生自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检视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时间管理现状,发现还存在这样一些倾向: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很少,课堂上几乎没有自我消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教学常量,通常可以细分为教的时间常量、学的时间常量、教与学互动的时间常量,教师常量的增加必然造成学生常量的减少。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定的学的时间,使学生进行思维的自主活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有足够时间自我消化,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很多,但目标不明、方法欠缺、缺乏指导和引导。在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况下,一味地增加学生学的时间,追求学生对于教学的思维自主性,却缺失了学生思维方向的引导,这样必然也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成效。对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策略的优化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大因素加以思考。

就教师而言,一是不要独占课堂,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消化。二是要加强指导和引导。教师应该更多注重教学的内在方法,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分析,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思维的交互使用,二者相辅相成。如在语文阅读的活动中,教师应提前设计好阅读提纲,指导学生有序阅读,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关于粗读、细读、精读、深读的集中阅读方法,等等。三是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所花时间与所需时间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个性特征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贯彻“为不同的学习者设计教学”这一基本理念。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就学生而言,可以吸纳“效率”与“建账”两大策略。一是效率策略。在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双边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率。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其效果就越好。因此学生要树立效率意识,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或者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尽可能少花时间就是效率策略的典型表现。比如关于语文快速阅读的问题,要获得高的读书效率,需在较短的时间或者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读,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边读边想,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阅读才是高效率的阅读。二是建账策略。学生对时间管理的建账策略就是使学生认识到时间十分宝贵,并试探性地将自己课堂支配的时间作一记录。如自己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的时间、完成随堂习题的时间、无故意浪费的时间等,通过建账不断强化时间意识,提高时间管理的质量。

五、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时间管理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时间管理,主要指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进行交流、对话、讨论、辩论乃至共同实践的时间策划、分配、调控的活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使教学信息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交流,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让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不断地构建教学内容框架,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开阔自身的思维视野,同时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

检视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时间管理,发现还存在以下倾向:一是没有互动,要么教师独占课堂,要么放羊式让学生自学;二是有少量的互动,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只与部分优秀活跃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没有顾及其他大部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三是互动过多,整堂课热热闹闹,但效果不佳;四是互动不当,往往是机械化的问答替代对话交往。

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借鉴以下策略使之得以优化:1.氛围营造策略。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促进课堂有效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课堂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就能产生愉快、满意、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从而提高时间管理与利用的效率。为此,一是师生应相互尊重,这是互动和谐的前提;二是师生情感要达到共鸣,民主的、充满爱心的、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是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三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促进产生有效的互动。2.时间分割策略。美国学者汉耐尔对中学物理课的课堂互动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课堂中至少有11分钟的时间应该作为互动时间。这里的互动包括师生问答、师生辩论以及学生讨论等,也就是说整个课堂互动时间应该超过课堂教学总时间的四分之一。当然,课堂时间到底该如何分割,还需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讨,这也是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难点。

六、结语

综上所述,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教学互动的时间管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要科学有效地管理好课堂教学时间,除了上述主要策略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成效的主要因素:如课的类型、教学系统的要素结构等等。一般而言,课的类型是影响课堂

时间有效分配的前提条件。根据活动性质,课的类型可以划分为讲授课、讨论课、小组活动课、实践课(练习课、实验课)。根据教学任务,可划分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学科种类,可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课型不同其教学结构必然不同,那么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就有差异。比如,针对数理化等理工类学科,其理论性、抽象性比较强,教师要把一些东西讲透彻,学生要理解消化和运用,那么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及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相对要多些,而教与学互动的时间则相对较少;针对文史哲、音体美等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师重在方法引导,那么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教与学互动的时间则相对要多些,而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则相对较少。另外,教学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影响课堂时间合理分配的核心因素。教学系统的要素结构一般分为构成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构成性要素形成教学的空间结构,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物质条件等组成;过程性要素形成教学的时间结构,主要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要素的排列组合形成。课堂教学系统要素的最优化是通过课堂时间的科学合理分配来体现的,而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必须以这些基本要素为核心。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独立探究能力是有限的,无论哪一科课堂教学,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教与学互动的时间要相对多些,而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则相对较少。针对高学段、高年级的学生,其独立学习、探究能力逐步增强,那么学生学的独立活动时间、教与学互动的时间要相对多些,而教师教的独立活动时间则相对较少。总而言之,只有充分考虑以上因素,才能真正取得课堂教学的“三效”,即效率高、效果佳、效益好。

(来源:2014年3月《课程•教材•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