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MOOCs持续性创新——高校智慧型课程认同感与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7-11-30

江苏师范大学 王 娟 徐州工程学院 孔 亮 兰州大学 方 旭 

2012年以来,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教育部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平台,以推动高等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但目前MOOCs三大平台的Udacity已放弃与高校合作,Coursera也开始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实践,edX一直在不温不火中成长;国内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超星泛雅、优课联盟(UOOC)、慕课中国(mooc2u)等虽在大规模扩展,但学习者越来越少。截至201612月,中国在线学习用户为1亿,但学堂在线学习者不到1000万,多数课程选修人数停留在百人左右。2016年,国内涌现出重庆联盟平台(CQOOC)、福建联盟平台(FOOC)、浙江联盟平台(摩课书院Moocollege)等课程平台,这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MOOCs的发展潜能,但MOOCs能否解决教育创新的困境值得深思。

“互联网+”时代,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课程,实现师生流动和教育资源的跨国传播与共享,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必须探讨、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以理念、技术和教学法创新等落实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智慧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方向。智慧教育的突破口在课程,制高点在智慧型课程。智慧型课程是伴随智慧教育兴起产生的,集微课、翻转课堂、MOOCs、私播课所长,有创新的在线开放课程形态。当下,智慧型课程已引起国内较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将从MOOCs持续性创新视角,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展开高校智慧型课程学习者认同感和需求情况的总体性和差异性分析,旨在对智慧型课程建设提出建议,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生态进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回顾

()持续性创新

1997,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Christensen教授以环境为基础把创新分为破坏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维持性创新指对市场上主流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Christensen探析了高等教育系统内创新的现象,尤其是在线课程给大学带来的巨大挑战,提出大学在提供在线课程方面存在优势,应采取持续性创新方式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在开放课程浪潮中,我国推出了众多本土化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如大学MOOCs、网易公开课、清华学堂在线、传课网、超星慕课等,但这些平台有效学习者都不到10%,说明高校在引进和借鉴MOOCs过程中还未投入到“真正创新”中,未能克服现有MOOCs的局限。因此,汲取MOOCs优势、变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符合时代思维特质学习者的智慧型课程应运而生。

()智慧型课程

课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智慧型课程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型课程遵循“转识成智”的核心理念,聚焦优质资源从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化,综合运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学习工具与新型学习方式,是实现教育内容、过程、评价等优化重构的课程体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众多学者对智慧型课程的实践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体现为:智慧型课程概念、内涵和特征;智慧型课程优势,如智慧学习评价、研创式教学、长链智慧学习;智慧型课程建设,如江苏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的学者提出智慧型课堂;有的研究则将智慧型课程认定为校本课程,如江湾初级中学。这些研究多从某个角度、某个层面对智慧型课程进行了剖析,对课程的功用和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但从学习者视角进行需求和认同感调查的研究不多。

二、研究设计

()研究问题与假设

针对智慧型课程的现状,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和了解程度;第二,影响学习者使用智慧型课程的关键因素;第三,智慧型课程主要包括哪些模块和要素;第四,如何建设智慧型课程。

研究在文献梳理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第一,高校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同感较高;第二,影响学习者使用智慧型课程的关键因素有教师、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设计以及学习者,且这些关键因素存在重要性排序;第三,不同性别、年级和学科的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存在差异。

()研究框架及内容

智慧型课程认同感指学习者对课程的心理接受程度,对课程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是学习者在心理上的一种趋同结果以及在行为上的一种同化和内化的结果。夏学銮提出态度的三维结构,即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维度。行为倾向是认同感专门讨论的一个维度,从行为反应特点看,行为可分为即时行为和长久行为。

借鉴戴维斯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模型),以及文斯卡特和戴维斯在此模型基础上加入影响有用性感知因素提出的TAM2模型,同时考虑持续性创新事物所具备的特征、采纳者行为、传播渠道等因素,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可测量的变量。最终通过文献综合、借鉴相关成果、研究小组多轮交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从态度、行为倾向、设计架构、传播影响等维度构建了智慧型课程认同感与需求状况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1 研究框架

根据该研究框架,调查内容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和态度,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优势,课程组织、内容体系、教学设计、交互性、易用性,以及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展望等。研究对学习者进行抽样调查,旨在根据学习者的接受与使用行为、态度等,剖析其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了解以及需求情况,提出课程建设的可行性方案。

()调查对象与过程

本次研究对象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初始问卷完成后,选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的48名本科生和计算机科学专业70名大一、大二本科生进行预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习者(主要是大一)对智慧型课程了解太少停止了答题。为此,根据预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同时为保证数据的有效和合理,第二轮问卷主要选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其他专业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问卷预测在2016111-20日进行,问卷正式发放在201611月底进行。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3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1.4%,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6%。调查的专业为教育技术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其中男生125(29.6%),女生298(70.4%);大一82(19.4%)、大二67(15.8%)、大三210(49.6%)、大四30(7.1%)、研究生34(8.0%)。涉及学科主要是教育学189(44.8%)、理学102(24.1%)、工学80(18.9%)和管理学43(10.1%)

()调查方法与工具

本次调研问卷共35题,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3),包含性别、年级及学科;第二部分是对智慧型课程基本认识(9),包含态度、行为倾向及影响课程使用的因素;第三部分为智慧型课程建设意义、优势和使用目的(3);第四部分是智慧型课程整体架构(15),包含课程组织、内容体系、教学设计、交互性和易用性;第五部分为智慧型课程未来发展(3)。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主要应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

问卷试题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测度,运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方法测量问卷信度显示,对智慧型课程基本认识为0.814,智慧型课程建设意义和优势为0.892,智慧型课程整体架构为0.870,智慧型课程未来发展为0.826,各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8以上,整个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4,表明该问卷信度较好。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3个,旋转成分矩阵显示各因素项目负荷值介于0.513-0.800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因此,问卷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较高要求,可以用来调查高校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同感与需求状况。

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学习者的态度与行为倾向

1.对智慧型课程认识和了解

调查显示,19.1%的学习者没听说过智慧型课程;听说但不了解智慧型课程的占47.2%;听说过、并有一定了解的占33.7%。在智慧型课程获知渠道上,教师介绍的占52.6%、在线媒体获知占37.7%、同学朋友告知占18.6%、个人需要针对性搜索占17%。可见,教师告知和在线媒体是学习者获知智慧型课程的主要途径。

为探究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听说智慧型课程的差异,通过均值、标准差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获知,Sig值为0.000(<0.05),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对是否听说过智慧型课程存在明显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回归分析显示,年级越高,学生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和了解越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不同专业学习者对听说智慧型课程存在显著差异,Sig值为0.000(<0.05)

2.对智慧型课程合理性、价值性和帮助性认识

57.5%的学习者认为智慧型课程学习方式合理,认为不合理的占4%;认为智慧型课程对学习有帮助的占62%,没帮助的占3.8%;支持开设智慧型课程的学习者占64.6%,不支持的占4%;愿意参加智慧型课程学习的占64.4%,不愿意的占4.4%;愿意使用智慧型课程资源的占77.4%,不愿意的占2.4%;愿意将智慧型课程推荐给他人的占80.7%,不愿意的占2.6%。通过单样本T检验,将收集到的问卷按态度、行为倾向及认同感三个维度进行均值计算(如表1所示),表明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呈现出积极地行为倾向。

1  态度与行为倾向的单样本T检验

通过相关性分析获知,年级与认为智慧型课程学习方式合理性不存在相关性,其双侧显著性值为0.898(>0.01);性别与专业存在显著相关,对应的双侧显著性值为0.004和0.001(<0.01)。单因素方差分析获知,年级越高,学习者越愿意使用智慧型课程,越认为智慧型课程对学习有帮助,也更愿意将课程推荐给其他学习者,Sig值均为0.000(<0.05),均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同感存在差异,Sig值为0.000(<0.05),女生的认同感高于男生。

3.智慧型课程建设意义和优势

学习者认为高校建设智慧型课程在于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共享(77.8%),弥补现有开放课程不足、创新建设(66.5%),激发学习者探索、协作学习(62.5%),唤醒学习者内在潜能和智慧(39.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知识内化与运用(42.9%),培养高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43.2%)。智慧型课程具有以下优势:资源以优质微视频为主(62%),学习方式碎片化、灵活易掌握知识点(62%),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方式新颖(61.6%),利于高校间协作交流(45%),提供虚实结合的智慧学习情境(43.4%),部分高校间可互认学分(37%)。可见,智慧型课程建设的主要意义是提供学习机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开放课程创新建设,学习方式以视频为主,灵活、碎片化是智慧型课程的突出优势。

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获知不同性别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建设意义认同存在明显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建设意义认同基本趋同。

4.智慧型课程使用目的

学习者使用智慧型课程目的是:更新或拓展某方面知识(69.6%),满足自身兴趣爱好(55.4%),课程内容和专业相关(53.1%),学习方式灵活便于有效学习(51.4%),进修、读研或工作需要(36.1%),感受其他学校课程(34%),喜欢名校教师授课(32.3%),以较低价格获取优质资源(26.4%),希望和相同兴趣同学交流(23.1%),喜欢网络空间学习氛围(21.9%),获得其他学校证书(20.8%),研究智慧型课程(17.9%),老师或学校要求(16.3%)。可见,更新拓展知识、满足兴趣爱好及学习相关知识是使用智慧型课程的主要目的。

()智慧型课程整体架构

1.课程丰富性

分析发现,易吸引学习者注意的智慧型课程为:信息组织合理且更新及时(60.1%),学习支持服务多样(51.4%),资源管理完善(51.2%),导航设置合理且界面友好(50.7%),容易学习(48.1%),师生交流顺畅(43.2%),搜索结果与关键字相关度高(32.5%),评价方式多元(24.3%)

智慧型课程应包含智能学习环境和平台(66%),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多样课程组织形式(58.7%),立体、虚实融合、易获取的学习资源(57.8%),及时更新的教学内容与授课视频(52.6%),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50.5%),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区域(49.1%),多维的学习评价与适时学习监控(47.9%),科学高效的互动反馈交流(45.5%),软件、工具等支持(35.6%)。可见,智慧型课程应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信息组织合理、更新及时,教学设计精细,支持服务完善。

学习者希望智慧型课程具备较多功能,如学习活动设计新颖有趣、联系实际(58.7%),资源丰富且动态生成(58.5%),学习平台功能多(55.9%),确定的评分方式和合理解释(46.2%),灵活调整学习步骤和进度(45.5%),适时交流与分享(45.3%),跨地区跨学科交流(40.6%),按需提供定制式服务(37.7%),应用新型教学手段(37.3%),潜在问题解释与设置(34.9%),支持分层教学(29%)。同时,学习者希望智慧型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围绕目标(73.1%),设计新颖令人感兴趣(64.4%),任务描述清晰明确(54.2%),提供资源、技术等支持(50.7%),实施流畅(38%),活动形式多样(37.5%),学习评价客观公正(23.8%)

2.课程有用性

学习者希望智慧型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其中混合式教学(80.2%)、翻转课堂模式(64.2%)、自主模式(63.9%),传统讲授(23.1%);学习模式为自主学习(76.2%)、探究学习(72.4%)、合作学习(72.2%)、深度学习(51.4%)、无边界学习(42.9%),建构学习(39.9%)。可见,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智慧型课程应采用的主要教与学模式。同时,学习者希望教师具备以下职责:智慧指导并及时反馈(67.9%),智慧提问并及时解决问题(64.6%),参与讨论引发思考(66.7%),智慧讲授课程内容和知识(56.4%),监督学生(29.5%)。此外,学习者希望智慧型课程学习时长为5-8(43.6%)9-12(30.2%)4(17.7%),教师应利用学习数据进行学习评价(75.7%)

3.课程易用性与交互性

调查获知,对智慧型课程涉及到的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了解的学习者仅为16.6%,不了解的占30.7%;在是否具备智慧学习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具备基本能力的学习者占28.1%,一般的占59.2%,不具备的占12.8%;认为智慧型课程容易使用的学习者占40.5%,不容易的占12.5%;希望课程学习时间和地点更自由的占75.2%,希望课程设计丰富、形式多样的占78.3%。通过相关性分析获知,年级越高,学习者越认为智慧型课程容易学习,越希望学习时间地点自由、课程设计丰富、形式多样(P<0.05)

此外,学习者认为互动交流对课程学习效率有影响(51.4%),认为没影响的仅占7.8%;学习者较习惯采用微信、QQ等即时在线工具交流(80.2%),在学习社区中交流占30%,组建学习共同体交流占25.2%,通过e-MailBlog等异步工具交流的占19.8%,通过SBS、校友网等网站交流的占14.6%,很少参加交流的占14.2%。可见,智慧型课程应在易用性、丰富性、多样性,即时交流工具上精心设计。

()影响智慧型课程使用的因素

分析获知,影响学习者使用智慧型课程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自身原因(如压力大、在线操作水平低等,占60.6%),课程缺乏交互性,反馈不及时(55.8%),缺乏有效的在线学习过程评价、监督体系(46.9%),课程内容太难或无太大价值(39.9%),学习资源种类单一且不易找到(36.3%),缺乏全面、及时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35.6%),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好(22.9%)

为检验这些影响因素与是否愿意使用智慧型课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因子分析,以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类,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通过KMO检验统计量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KMO检验系数为0.537(>0.5)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为0.000(<0.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它们可以反映原变量信息53.171%的信息。

研究通过正交旋转法得到公因子旋转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表2显示影响智慧型课程学习的主要因子是教师、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设计、评价监督和交流互动及学习者自身。

2 影响智慧型课程使用的公因子旋转成分矩阵

 

由于提取的公共因子仅涵盖变量53%以上的信息,说明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为此,研究对学习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对定量和定性数据的梳理,最终确定了智慧型课程使用的影响因素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交互反馈、课程评价和监督,以及学习者。其中,授课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内容和资源设计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课程设计,最后是学习者。

()如何建设智慧型课程

高校应采用三种方式建设智慧型课程:发挥高校联盟作用共建共享优质课程(82.1%),选择本校知名教师或最优秀课程(61.8%),发挥本土优势选取校本课程(51.9%)。智慧型课程建设应精心制作课程资源并及时更新与共享(73.3%),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67%),完善课程监督管理机制(47.4%),完善课程评价机制(47.4%),根据学习者需求建设课程(43.6%),扩大课程学分互认范围(41.5%),加大宣传力度及国家政策扶持(39.4%),对学习数据跟踪监测(38.2%),跨学科建设(30.4%)

访谈获知,学习者期待智慧型课程具备多元化、智慧化、高效化、信息化、创新化等特征,重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应不局限于专业,形成专题化、系统化的课程模块,根据学习者喜好建设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上,资源应丰富多样,活动寓教于乐,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提供多种教学方式,定制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学习时间和地点更灵活,支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深度学习与建构学习;利用多种技术和媒体传递信息(可弹幕推送),教师讲授知识新颖有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此外,课程界面友好、全权开放,运用新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提供智能、灵活地资源共享平台,对学习资源分类管理,实现支持服务多样化,资源碎片化、易获取,易搜索,及时更新。在互动交流上,应多元、便捷,开展基于微信、QQ等交流平台,组建不同层次学习共同体,跨地区跨校学习;在学习评价上,应用大数据技术评测学生能力,追踪学习活动,实时监控学习过程,完善监督体制,实现校内和校际间的学分认证。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智慧型课程优势明显,学习者需求和认同感较高,但宣传推广不力。智慧型课程可以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共享,弥补现有开放课程不足。支持开设智慧型课程的学习者占64.6%,愿意使用的占77.4%,愿意将课程推荐给他人的占80.7%,这反映出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接受意愿较高。但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知晓度较低,获知渠道主要是教师告知。因此,应通过线上线下媒体(如爱课程、社交媒体等)的融合,对智慧型课程概念、内涵、模式等进行介绍,扩大课程的宣传推广。

()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表现出较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参与意愿。不同学习者带着不同目的使用智慧型课程,智慧型课程对学习有帮助、学习方式合理。智慧型课程的使用效果是课程认同程度的关键。高校在建立和应用智慧型课程时,应注重课程的质量和整体设计,如资源的丰富性、互动反馈、技术支持等,保证优质课程资源的提供、更新和完善。因此,分析和把握学习者诉求,促进学习者形成对智慧型课程的积极预期,有助于智慧型课程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年级、性别的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需求和认同感存在明显差异。年级越高,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和了解越强,越愿意使用智慧型课程,越认为智慧型课程对学习有帮助,也更愿意将课程推荐给其他学习者;女生对智慧型课程的认同感高于男生。因此,提供符合不同类型学习者需要的智慧型课程,需要依据学习者进行设计,尤其是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方面,从而实现按需学习。

()智慧型课程知晓度低,影响课程建设和使用的因素较多。广大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不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内容和资源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交互反馈、课程评价和监督,以及学习者因素对智慧型课程使用有显著影响。因子分析获知,高校智慧型课程建设和使用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内容和资源设计,学习者因素。因此,智慧型课程建设应关注课程教师和学习者,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并设计资源。

()智慧型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设计,体现在多层面。智慧型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应校际协作共建共享优质课程、选择知名教师最优秀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尤其在课程有用性、易用性、丰富性和交互性等方面需要系统架构,这体现在平台、界面、内容、资源、教与学模式、监督机制、评价反馈、数据追踪、技术支持、活动设计、学分互认,受众需求,媒体表征、宣传推广等层面,以体现资源的动态性和智慧生成性,实现教师智慧教学、智慧提问、智慧引导和智慧监督,以及学习者在智慧学习情境下的虚拟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和深度学习。

五、智慧型课程发展展望 

上述结果验证了研究初始提出的假设,也决定了高校智慧型课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做好应对之策。为此,研究以智慧型课程使用关键因素为抓手、以精准分层教学为需求、以宣传推广为目标,进行可行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分析,采用实践观、创新观和发展观对智慧型课程未来发展进行剖析(如图2所示)

2智慧型课程未来发展

 

()践行实践观,合理利用影响智慧型课程使用的几个关键因素

授课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内容和资源设计,学习者是影响高校智慧型课程建设和使用的关键因素。善用这几个关键因素,有助于提升智慧型课程的认可度和使用效果,推进课程建设。在教师教学能力上,对其教态仪表、授课方式、课堂组织和驾驭、组织教学活动,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求教师是创新创造的指导者、协同者、激励者,在智慧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在课程内容和资源设计上,应选择量大面广、难度适当、易于理解与接受的课程建设;在网站导航和页面、教学资源呈现与编排、教学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追踪与监控、教与学模式开展等方面精心设计。对学习者注重因材施教,按需分配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落实创新观,针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习者实施精准化教学和分层教学

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和女生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了解、认同感、建设意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女生普遍高于男生,女生听说智慧型课程的频率也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方面,不同年级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同感和需求存在明显不同:年级越高,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和了解越强,也越愿意使用课程,越认为课程对学习有帮助,越愿意将课程推荐给他人。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年级变化、学习环境改变,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随之变化;二是随着专业课程开展,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三是随着继续学习及考研深造等因素,学习者也迫切需要借助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自己。因此,深入了解不同性别、年级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可和需求情况,有助于依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教学,进而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

()融合发展观,扩大宣传推广提升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的认识和了解

作为在线开放课程的创新发展,广大学习者对智慧型课程认识和了解不够,宣传推广不力致使部分学习者不知智慧型课程为何物。当下,智慧型课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日益凸显,如何使课程被广大学习者认可和接受,需要线下媒体和线上媒体的融合:一是借助国内门户网站宣传,如教育部网站、爱课程等,以吸引更多学习者;二是借助类似网易等“公开课”频道,组织团队专门制作、发布和推广课程,将免费试听课放在相关网站进行推广;三是将智慧型课程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的方式载出来,进行社会宣传;四是借助专门平台,定期召开发布会,推广更多消息;五是采用有限借鉴推广策略,根据课程教学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选择部分优质课程针对性推广。

智慧教育时代,技术正催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行为、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作为高校教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智慧型课程有助于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拓展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元化路径。作为新的在线开放课程形态,智慧型课程的认可度和建设力度亟需提高;对智慧型课程的探索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属于起步阶段。因此,随着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其革新和实践领域的智慧型课程,必将受到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普遍关注,并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开启人类教育传播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