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情问题——不进则退
人无梦不进 国无梦不强
没有激情就没有成功
1.中国的十个激情时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
(2)石油大会战
1959年9月26日喷油;1960年4月29日在萨尔图举行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独臂部长余秋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64.10.16、1967.06.17
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74.4.24
(5)粉碎“四人帮” 1976.10
(6)恢复高考制度 1977.12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7)改革开放 1978.4
(8)为刘少奇等平反 1979年
(9)香港、澳门回归
(10)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人激情的十大事件、人物或者地方
文艺复兴—自由、平等、博爱;意大利之光;恩里克;伊莎贝尔一世Isabel;哥伦布;风车之国:荷兰;激情法兰西:拿破仑、戴高乐;开明的德国;伊藤博文、岩仓、大久保利通;疯狂——激情——迪拜。
二、目标问题——主动发展
1.认清自我,制定目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没有方向和目标,人生有何意义,没有目标的实现,就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2.找准方向,抓住机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积极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特别是同行教授们的意见。
3.分解目标,实现梦想。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分解成小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实现目标。
三、师德问题——做人根本
努力成为学生的学术导师、更重要是做人的导师
1.道德修养
教师的道德修养是第一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都有规定。
2.行为准则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诚实守信,教书者必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示范。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人格形象都直接影响着学生。
3.热爱学生
与学生保持长期交往,以严谨求实的学术学风正确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言行一致,具有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并且严格要求自己。
4.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是一种较高的素质,不与学历学位职称地位有关,只与修养有关,心怀感恩之心,拥有感恩之德,做感恩之人,心怀一颗感恩心,感恩每一位引导我们的人,记住每一位帮助我们的人,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也会使生活更加充实,世界更加美好!
四、能力问题——谋生本事
1.教学能力(岗位必须)
第一次上课非常关键,教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特别是开始几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要下120%的功夫,赢得学生的好感,树立个人威信。实践证明,在多数情况下,要想恢复已丧失的威信要比获得威信困难得多 ,甚至无法恢复。
2.自学能力(不断充电)
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坚固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涉猎其它领域的重要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如此迅速,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世界,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3.科研能力(锦上添花)
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的两大任务。教学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任务,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要树立教学和研究同步同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观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
4.交际能力(协作提高)
多学科的分工协作也已成为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仅凭的个人实力,单打独斗式的搞科研,闭门造车式的搞教学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利个人的成长。要融入到适合于自己的特点的群体中,有助于拓开视野,加速信息的获取,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五、自信问题——成功起点
你是世界的唯一,你一定能行
心志的磨灭是最悲哀的
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从来就没有什么成功人生可以复制,要改变命运只有自己摸索、不断专研。马克·扎克伯格没有复制比尔·盖茨,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校园生活搬到网上。中国青年当羡慕扎克伯格,这位Facebook的创始人,凭简单的梦想就成功了。
里根:毕业不是名校
布什:对全A的同学讲你们干得真棒;对得C的同学将你们也能当总统
克林顿:创造了美国的奇迹——连续8年经济增长。
奥巴马:黑人总统——年轻从满活力——成功连任
六、健康问题——万事第一
2013年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压力大的占44.2%,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28.2%,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占21.3%,认为心态平和的仅占6.3%。困扰自身心理健康的最大问题是评职晋级问题的占49.2%;待遇与业绩成果挂钩排在第二位,占22.8%;学历提高排第三,占16.7%;认为是同事之间竞争压力的占11.2%。
根源:高校之间排名、学科、科研等评估方面的恶性竞争转移到广大教师身上,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体现。一些不合理评估把高校之间的合作优势弱化,把竞争意识强化。随着新一轮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拉大了教师收入水平,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日渐成为影响教师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了评职晋级,提高自身及家庭的生活水平,过度进行脑力劳动,身体透支现象严重。
值得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思考的是:一方面,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过高的标准和要求,就会产生副作用,不利于高校教师潜心专研,有些教师就会追求眼前利益,在教学上不认真,在学术上粗制滥造,就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七、诚信问题——生存之本
诚信是人的基本品格,在规范化的社会里,诚信始终应该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要以诚信作为生活处事的原则,诚实守信,总我做起。
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国版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美国版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 一封来自犯人的信: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八、聘任问题——发展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一是高校聘任的自主性;二是教师招聘的公开性;三是聘任关系合同化;四是聘任形式的灵活性;五是教师任职的流动性。
我国的聘任制是基于每个人都是终身教职的前提:分级聘任,强化考核,因为不可能把谁不聘,每个人在完成考核目标是都是被动的,不是心甘情愿的、郁闷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
国外聘任制是基于每个人都不是终身教职的前提:要想得到终身教职的岗位,至少连续两个聘期,这样他在为目标努力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主动地、心甘情愿的、快乐的。
九、培养问题——管理责任
从学校和学院层面给予青年教师多方面的政策倾斜。
十、心态问题——活的明白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学校,甚至这个家,这个人(老公或妻子)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才行,学会感恩,回报自己。生命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永远积极乐观地看待未来,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成功就在你们每个人的眼前。
英国西敏寺大教堂有一经典碑文 :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治暴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的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