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樊秀娣:针对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要注重“四性”和“四心”

2023-11-05

最近,高校中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此,教育部明确提出,调查研究要做到“四个有”,即有目标、有组织、有案例、有效果。这是针对教育问题特点而作出的战术部署,为的是促进调研工作高质量开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据了解,高校中基层教育科研人员对于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现实问题确实有诸多期望。而针对教育问题所具有的专业性、独特性、开放性、长期性这“四性”,调研者要不负所望,还需要行使好“四主动”,体现出“四心”。

第一,教育问题具有专业性,调研者需要主动学习,体现虚心

但凡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总是疑难杂症,调研者首先需要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也是“调查”和“研究”的含义所在。客观上,大多数教育问题的技术含量较高,调研者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可能一时半会儿很难弄明白。为此,调研者不仅需要提前备足“功课”,还要抓住各种机会当面向高校一线人员讨教,因为他们才是调查研究中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其实,越是“不耻下问”的调研者,越能显现风度和涵养,最终也越能拿出有益的点子和办法。从另一角度而言,调查研究也是调研者成长的必由之路。虽然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大多来自基层,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管理者只有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保持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相关教育问题感同身受,由衷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第二,教育问题具有独特性,调研者需要主动询问,体现诚心

教育和科研本质上是个性化的劳动,这也彰显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重要性。相应地,调研者下基层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调研者要想全面、客观摸清问题并非易事,对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有很高要求。首先,调研者要做好听“难听话”的心理准备。既然是针对问题调研,听到刺耳话在所难免。当调研者以听到真话、实话为满足,一线员工自然就愿意说出心里话。其次,调研者要主动向一线员工征求意见和建议。基层教育科研人员大多看问题独到和深刻,只要他们感受到了调研者的“求贤若渴”,就会“掏心掏肺”地献计献策。最后,调研者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让被调研者能够畅所欲言。

第三,教育问题具有开放性,需要调研者主动联络,体现决心

有些问题看似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但客观上却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大多数教育问题要得以解决,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和支持。为此,调研者想要把调研工作推向深入,一是要敢于较真碰硬,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调研者把问题往前推一步,很可能会引来多方阻力,而如果调研者“知难而退”,也可以找到问题已超出职权范围的理由。进还是退,反映了调研者解决问题的决心。此外,调研者还需要主动与有关人员沟通和协商,促使问题得到最大限度解决。

第四,教育问题具有长期性,需要调研者主动跟踪,体现耐心

教育问题最终不外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效的显现需要时间,这就决定了教育问题的解决也有时间条件。显然,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越久带给调研工作的难度越大。为此,调研者要做好打长期“硬仗”的心理准备,越是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越是要盯紧目标,坚韧不拔,直到有所建树。要实现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实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