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大批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但同时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尤为凸显的是导学关系的异化,这既折射出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困境,又消蚀着优良学风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构以价值取向为基础、真挚情感为动力、知识交往为手段、共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导学关系是回应社会关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规范师生价值共同体,强化立德树人。规范师生价值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导学关系的前提。师生价值共同体是基于共同信仰、价值、理念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师生群体。导师对师生价值共同体的构建与规范负有主要责任,其价值取向影响学生的价值反思与判断。新型导学关系更加强化立德树人理念,要求导师致力于做一名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及仁爱之心的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厚德载物而深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情怀;要身先垂范而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风骨;要释然名利而寻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修养境界。师生价值共同体的建构既需要导师通过价值启蒙与价值示范来感染,也需双方兼收并蓄、互相融通并不断进行价值反思和批判,以实现价值共识。
巩固师生情感共同体,彰显人文关怀。巩固师生情感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导学关系的重要环节。师生情感共同体是师生以共同情感体验为基础、以集体记忆为纽带而形成的情感部落。良好的导学关系离不开师生共同情感的蕴育与师生集体记忆的积累。师生共同情感是师生在同一教育场域内教育交往而产生并体验到的共时性归属感与认同感;师生集体记忆则是师生在集体性教育交往中所产生与积淀的美好的共同回忆。导师对师生情感共同体的投入,决定着研究生对师门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与幸福感。由于师生情感共同体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导师应注重与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差异和情感诉求,同时以师者仁爱建立一种不同于且不亚于亲情的师生情谊联结,消除彼此心理上的陌生与情感上的疏离。随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深入,其共同情感也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集体记忆又不断促进和丰富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从而使师生情感共同体得以稳固。导师作为师生情感共同体的“家长”,要倾注师者所能给予也应给予的仁爱与关怀,积极引领研究生与自身和其他成员之间加强情感联系与心灵对话。
优化师生知识共同体,促进知识生产。师生知识共同体是基于知识授受关系而形成的学术组织。从本质上说,师生共同体是一个新型知识生产组织,不仅生产新的知识,也培育新的知识生产者。新型导学关系可以视为师生关于知识生产的协作关系,师生知识共同体是构建新型导学关系的关键。在师生知识共同体中,导师在知识授受及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关键的引导性力量并处于知识生产中的“领导”地位。为此,导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知识演进同频共振,以实现其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及文化性知识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在推进科研创新、教书育人与社会服务的一体化过程中积蓄育人的正能量。导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导,积极为研究生提供“金课”,引导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成为具有自主知识生产能力的新型知识生产者。导师还要致力于提升师生知识共同体的知识生产效益与知识治理能力,通过学术沙龙、项目协作等方式实现其知识增值与效益最大化,促进师生知识共同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完善师生成长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师生基于共同愿景,通过有效互动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模式。在师生成长共同体中,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二元对立被消解,现实师生关系中的异化被有效规避。导师与研究生在彼此敬畏、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这种新型导学关系集中表现为创生、共赢的师生成长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品质就成为检验师生成长共同体的重要标志。导师是构建和完善师生成长共同体的主要力量,研究生则作为其积极参与者,推动着新型导学关系的重构。为此,导师一要弘扬人文精神,倡导“尊重、民主、关爱、共赢”的文化理念,摆脱行政化的影响与干扰,明确和提升师生的成长伙伴关系;二要以促进所有成员实现自我发展为目标,对师生成长共同体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配置育人资源,创生洋溢成长快乐的师生文化,推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生态发展,提升师生在教育交往中的成长效率与幸福体验;三要主导实现师生价值共同体、师生情感共同体、师生知识共同体与师生成长共同体的“逻辑耦合”,为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作者:宫福清,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