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政协委员建议:科研、教学应该分别制订出两套不同评价标准 <BR>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7年的普通老师晏才宏因肺癌去世,终年57岁。他离去后,上海交大校园BBS里三天内发表了千余篇悼念文章。这位很多人眼中教学水平高超的老师,却由于没有论文发表,去世时仅仅是个讲师。<BR>有人认为,晏才宏是现行高校职称评价体系下的一个“悲剧人物”。针对当前许多人质疑的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等问题,与晏才宏同校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席裕庚教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晏才宏的去世之所以引起轰动,反映了现行高校职称评价体系的一些问题。这个体系将科研、教学的内容混在了一起,对高校教考评“一刀切”。这种体系明显对“教学”的内容重视得不够。它片面强调只有发表了若干篇论文,才能评上教授。而同时职称又与待遇直接挂钩。教授比讲师享受更高的待遇。而按照现行高校教师职称评价的标准,晏才宏因为没有论文发表,即使课讲得再好,受学生好评,但因教学上的成绩无法参与职称评价,他也无法评上教授、副教授职称。<BR>席裕庚委员说,现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改革。科研、教学应该分别制订出两套评价标准和考评指标,从而使教学成绩突出的讲师也可以享受与教授或者副教授同等的待遇。这样,会使一批教师对教学工作引起重视,出现更多敬业的、在教学上出成绩的讲师。<BR>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葛金芳教授接受采访时则建议,学校应设立“教学教授”系列,对具有一定学术修养、敬业精神、实践经验、投入精力大以及带学生成绩突出,但难出科研成绩的老师,应适当降低科研的标准,并加强对教学方面的考核。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