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定量评价学术弊端重重理当改革

2005-12-27

昨日本报报道,北京大学将在中文系等院系试点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以克服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带来的弊端。北大此举,颇值得肯定。

近些年来,科研院所为了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大多制定了定量的学术评价规则,要求他们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在这种制度之下,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感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

这种简单的定量考核标准引起了各种非议,导致学术评价问题成为频频见诸媒体的话题。

学术评价的简单定量机制,容易导致学术成果总体质量下降。由于各单位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对论文质量并不太关心,许多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就不管论文的质量,而只顾完成任务指标。那些对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有兴趣的研究人员,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兴趣,因为这些问题的研究周期长、风险高,最后很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出不了成果而难以通过考核。许多研究生在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压力之下,也只能是机械地重复一些低水平的学术研究,有的研究生甚至因为无法忍受这种考核制度对学术兴趣的抑制而提出退学,如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

学术评价的简单定量机制,还助长了学术腐败。长期以来,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痼疾。一些研究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成就,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于是,一稿多投、抄袭、剽窃、低质量重复、一分为二等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而学术界对这些现象似乎束手无策,对为了通过考核和获取生存空间的学术腐败,渐渐容忍甚至报以同情。

学术评价的简单定量机制,更导致期刊资源紧张。目前,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定量考核机制的实施,中国的学术期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样,各个期刊纷纷对学术论文征收所谓的“版面费”,而有些期刊甚至沦为收敛钱财、评职称和完成任务的工具。这进一步为学术腐败提供了生存空间。

在定量考核机制的弊端越来越凸现时,许多人呼吁取消学术论文发表的考核制度。不过,细细想来,定量考核机制相对以往的不考核,也还是一种进步。不过,正如上面所说的,学术考核不能仅仅依靠数量,还必须考核质量。打个比方,如果乐队仅仅考核谁吹的时间长,而不是谁吹得好听,南郭先生也许还可以继续滥竽充数,甚至会将一部分好乐师淘汰出乐队。 在国外,大多数高校对教师和研究生没有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大多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既要看他们的学术论文数量,更要看论文的质量。其实,一些著名的学术大师终生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屈指可数,但每一篇可能都是经典之作。显然,这样的评议比仅仅计算论文数量准确得多。

国外高校对研究生一般也不要求发表论文,许多博士生都是在毕业后,才开始在刊物上发表第一篇论文。 北京大学此次改革试点无疑是一种进步,对全国高校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实,长期以来,北京大学的学术考核机制在数量方面就不是过分严格,在这样的机制下,北京大学2004年度SCI收录论文从数量上看,在全国高校中仅仅排名第3位,但是由于拥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其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则名列前茅。

学术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在长期缺乏学术评价制度和体系的情况下,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过,不论最终建立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和体系,都必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既防止学术界的滥竽充数,也能避免压抑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