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 专家建议工程教育要加强企业参与度、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2007-10-16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教育的规模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该如何保证如此大量工科学生的教育质量。这将有赖于创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及其有效实施。”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在日前举行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 发展”高层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

据了解,截至2006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突破600万,培养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在工 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与会的企业家以及部分高校代表指出,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应培养更多市场需要的工科专业人才。

工程教育应优先发展 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说,中国“重文轻工”的传统使人们视技术为“雕虫小技”,不少家长不 愿意子女选择工程类专业,不少学生也不愿意选择需要潜心研究、慢工出细活的工程类专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也存在偏差,“白领”专业过分集中,“蓝领”专业设置不足,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工业界的需求。

本世纪初,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了20世纪20项最著名的工程成就,其中包括电气化、汽车、 飞机、因特网等,这些成就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技术主导和工程化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领域在某种程度上都涉及到工程。有关专家指出,应该将工程教育置于国家优先发展的地位,工程素养应该视为公民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在论坛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形势是规模远胜于水平,中国的人力资源情况也是规模远胜于水平,这就使得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提升受到影响,而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高等工程教育。

加强企业参与度 “目前经过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和企业所需的人才之间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两者之间 的目标有差距。”上海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直言不讳,“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拿文凭求录用,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工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更加关注学以致用。” 新近一份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涂善东说,与企业联合,启动合作教育项目是加深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好办法。

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坦诚地指出目前我国工科学生培养存在知识面狭窄、工程教育目标不清 晰等问题。“我主张提倡‘先期介入式’工程教育,学校要将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作类似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加强企业参与度,同时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各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互动。”谢企华如是说。

深化校企合作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有效途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胡茂元表示,企业应为高校专业课教学提供典型案例,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调研,丰富实践经验,同步加强产学研的整合与融合,鼓励校企专业骨干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

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有关专家指出,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确 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促进各院校和专业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从而提高大学教学管理水平。还可以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 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师。

据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经起步,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 业认证的组织体系。自2006年3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启动以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等4个试点工作组先后成立,完成了8所学校的认证试点。今年,教 育部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认证的范围,成立了机械类、化工类2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和电气类、计算机类等7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并已确定18所学校开展认证试 点。至今年年底总共将在10个专业开展80多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希望通过研究和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更紧密联系,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