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每年年底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下称统计结果),除了数字、增幅,就是名次。在普通人看来,整个统计结果都显得那么枯燥乏味。但这个结果每年都受到科技界、教育界人士的特别关注。他们不仅关注中国科技论文在世界上的排名,关注自己所在单位在中国的名次,也关注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那么,透过这个统计结果,我们能读出什么?<BR> ———数字揭示现状———<BR> “不可自满,可以自豪”<BR> 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在发布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时,对我国去年发表7.1万篇SCI论文这一现状谈了8个字的看法:不可自满,可以自豪。“不可自满,是因为日本早在1996年就发表了7.1万篇SCI论文,静态地看,我们与日本仍有10年的差距;“可以自豪”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是在经济实力远没有日本强的情况下产出了那么多论文。1996年,日本的GDP为5万亿美元以上,人均GDP为4万美元,其研发经费占了GDP的2.8%;2006年,我国的GDP还不到2.7万亿美元,人均GDP仅为2000美元,2005年时研发经费只占GDP的1.34%。第二,我们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汤姆逊科技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2003—2007五年累计数据与1997—2001五年累计数据相比,日本SCI论文数增长了6.4%,而中国增长了170.6%;日本论文被引次数增长了32%,而中国则增长了390%;日本每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增加了0.83次,中国则增加了1.17次。<BR> 武夷山认为,在看清我国科技界还存在诸多问题的同时,“不要忽视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不能妄自菲薄”。<BR> 被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BR> 发表SCI论文不仅是让别人看的,更重要的是它所介绍的方法、数据、结论等能对别人有所启发,对推进一项科学研究有帮助,这也就是一篇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这种质量和影响力可以用论文的被引用率来表示。<BR> 关于SC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从这次统计结果来看,我国SC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目前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篇均被引次数尽管可以从一个侧面显示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但不可机械对待。武夷山告诉记者,美、日是世界科技强国,但美国的SCI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也不是排名世界第一,日本的篇均被引次数竟然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因为他们的论文基数很大。百慕大群岛前几年曾有一次荣膺篇均被引次数的第一名,但不能据此说它是科技强国,只因为其论文的基数太小。当然,非英语国家以本国语言发表的SCI论文在被引用方面,就比英语国家的论文要“吃亏”一些。<BR> 以被引用率论“英雄”<BR> 近年来,我国的SCI论文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6年,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已占世界SCI论文的5.9%,Ei收录的中国论文更是占了世界份额的14.6%。但是SCI、EI论文多了并不表明质量一定提高。因而这几年,科技界一直有人呼吁不要把SCI、EI论文作为科研的唯一评价标准。<BR> 去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确定,到2020年,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很明显,到那时不管SCI论文有多少,我们只以“被引用率”论英雄。相信随着贯彻《纲要》的要求,未来科学论文的统计会更多地侧重于以论文的被引篇数和次数为依据。毕竟,越是具有自主创新性的论文,越容易为科学界所引用。<BR> 我们已经有了榜样。在今年公布的统计结果中,有29篇论文被列入“1997—2006年发表的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论文及作者”一项。其中,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为第一单位、以于军为第一作者、2002年发表于《Science》上的论文,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累计被引用次数竟高达878次。<BR> ———数字折射特点———<BR> 透过统计结果那些枯燥的数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笔者通过综合、对比、计算,发现了中国科技的一些特点。<BR> 与美、日的科技合作最多<BR> 2006年SCI收录的中国内地论文中,中外科学家进行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18846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1.9%,所占比例比2005年大约降低了3个百分点。合作伙伴涉及82个国家(地区)。中国进行科技合作最多的前6个国家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其中,与美国合著论文6766篇,占国际合作产生论文总数的35.9%%;与日本合著论文2614篇,占国际合作产生论文总数的13.9%。与美、日两国的科技合作占了几近半数。<BR> 美、日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我国科技界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更多的是与科技最发达国家搞合作。<BR> 国际合作:我出思想和题目<BR> 在国际合作产生的18846篇SCI论文中,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共10331篇,占国际合著论文总数的54.8%,合作伙伴涉及82个国家(地区);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我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为8515篇,占总数的45.2%,合作伙伴涉及74个国家(地区)。<BR>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学家出国经常是到国外去给人家做课题。外国科学家出思想和出题目,我们出劳动力。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我国科学家在对外合作中也越来越多地充当起了“老板”的角色,我们出思想、出题目,让别人来帮忙。即使在与美、日等国的科技论文的合著过程中,也是以我为主居多。例如,在与美国合著的SCI论文中,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比例高达61.4%;与日本合著的论文中,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比例为61.0%。<BR> 材料科学、数学水平相对最高<BR> 统计结果显示,按产出论文占世界同领域论文总数的比重计算,过去10年,我国材料科学、化学的论文较多,占世界同学科论文比重的10%以上。我国材料科学产出的论文占世界该学科论文的13.8%,比上一年统计增加了1.6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其被引用频次排在世界第4位。<BR> 我国论文数在世界排位较靠前的主题学科是材料科学(第2)、化学(第3)、数学(第3)、计算机科学(第3)、工程技术(第3)、物理学(第4)。如果按被引频次排名,我国进入世界前10位的主题学科是材料科学、数学、化学、工程技术、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学。其中篇均被引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较接近的是数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BR> 高校是主力中科院是领头羊<BR>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研的主力军。2006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主要产自高等院校,占总数的83.7%,其余的是研究机构占15.1%,公司企业占0.5%,医疗机构占0.3%,其他机构占0.4%。<BR> 在高等院校中,清华大学占据四项第一:2006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EI收录论文数、《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论文数3项排名第一和1997—2006年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则在最近10年的累计被引次数上排名第一,浙江大学在2006年度SCI收录论文数排名第一。<BR> 与高等院校相比,中科院则成为我国国际科学论文的高产区。在研究机构中,2006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SCI收录论文数、EI收录论文数、ISTP收录论文数每项排名的前20个单位中,全部为中科院的研究所占据;在1997—2006年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较多的前20所研究机构中,19个为中科院的研究所(仅第19名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国际论文的发表篇数上、被引篇数和次数上,整个中科院的总和,远远大于任何一所高校。<BR> 相关数字链接<BR>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11月15日发布了2006年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BR> 17.2万篇:2006年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17.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8.4%,比2005年增加12.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我国跃居世界第2位。<BR> 第5位:《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7.1万篇,比2005年增加了4.3%,占世界份额的5.9%,所占份额比2005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按论文数排序,我国排在世界第5位,自2004年起已连续三年保持在这个位置。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为:美、英、德、日、中。<BR> 28.3%: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于2001—2005年发表的SCI论文在2006年被引用情况与2005年同口径相比,被引用论文数量由51223篇增加到64186篇;被引用次数由133417次增到171198次,增长率分别为25.3%和28.3%。<BR> 第13位:1997—2007年间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13位,与上一年度统计相同。<BR> 14.6%:《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论文中,中国论文为6.5万篇,比2005年增长了19.6%,占世界的比例为14.6%,排在世界第2位。所占比例较上一年度提高了2个百分点,仅落后于美国。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