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学术观点 - 正文

今日关注:新增中科院院士高校占“半壁江山”

2009-12-07

<BR>12月4日,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今天在京公布,35名新当选院士中,有19人来自高校,占增选院士的54%。19位高校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3.9岁,其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院士占1/3,年龄最大的是73岁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锡凡,最年轻的是45岁的北京大学教授尚永丰。 <BR>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此次高校院士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中科院6个学部新增院士中都有来自高校的院士,且都占到半数及以上。 <BR>为什么近年来新增院士中来自高校的院士成为多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说:“这是国家科兴国战略实施的结果,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增加,‘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助力高校引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成为一支重要的充满活力的力量。高校院士的增加,能够带动高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进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 <BR>记者注意到,本次新增的19名高校院士中,有近70%的人在攻读硕士或博士阶段就读于国家“985工程”或者“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BR>“越到高层次的教育,院士所就读的高校越集中于高水平的研究型学校,这也反映了人才成长的一定之规。”新当选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说,“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完全潜心学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博士后阶段,才开始更多地与人交流,两年的时间里作了30多场学术报告,使我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专心做好本职工作,专心做好眼前的事,未来才会有所成就。”<BR>据中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院士增选更注意优化年龄和学科结构,更加关注在科学研究中作出系统性创造和重大实际贡献、符合院士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更加关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院士候选人,更加关注在工程技术和临床医疗科技创新中作出实际重大贡献的院士候选人。<BR>新当选的高校院士们的研究成果不少都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比如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院士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能让低压储存氢气成为现实,在实验和生产中都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王光谦院士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泥沙等关键技术问题。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院士研制出了高抗冲击性和高光谱透过率的“神七”出舱服面窗制品。<BR>据了解,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714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BR>高校新当选的19名中科院院士<BR>李安民(四川大学)、罗俊(华中科技大学)、郑晓静(女)(兰州大学)、陈小明(中山大学)、周其林(南开大学)、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涂永强(兰州大学)、尚永丰(北京大学)、侯凡凡(女)(南方医科大学)、隋森芳(清华大学)、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莫宣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陶澍(北京大学)、许宁生(中山大学)、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起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王光谦(清华大学)、王锡凡(西安交通大学)、申长雨(郑州大学)。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