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学研究 - 正文

合五为一 连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2021-10-13

清华大学  于歆杰

 

 要:本文讨论连通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理念与措施。首先提出关于课程思政的3个问题,即课程思政中“思政”二字的含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以及如何优化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时间安排。本文指出,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程的教与学活动来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继而提出合五为一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即在理解层面,要准确理解课程思政和同向同行;在行动层面,要通过身教实现立德树人;在内容层面,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在方法层面,要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在手段层面,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立德树人;混合式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课程思政的理念逐渐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共识。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育部在2021年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遴选出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3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当前最为关注的工作之一。应该说,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的大势已成。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深入到课程层面,连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体系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

一、关于课程思政的三个关键问题

笔者于2019年在《中国大学教学》上发表论文《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后,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在课程层面连通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并进一步梳理出理解层面、行动层面、内容层面、方法层面和手段层面合五为一,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的完整方案。

这三个关键问题是:

1)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其含义是什么?更为具体的,课程思政的“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思政”有哪些不同?

2)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在哪里?一门课程涉及多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环境,哪些和课程思政有关?

3)如何优化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时间安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专业培养方案在不断调整,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内学时之间已有冲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突破点在哪里?

本文的举例不少来自于笔者讲授的本科生核心课程“电路原理”。一方面由于该课程有相当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是其中不少措施是独立于教学内容的,因此本文介绍的理念和方法有相当强的普适性。

二、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要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就不能只是在第一节导论课上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和本学科专业感到“热血澎湃”,还需要有更全面而具体的阐释和行动,要从教师自身的理解与行动,以及课程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几个方面并驾齐驱,才能实现全方位课程思政建设。

1.理解层面,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和同向同行

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笔者看来,课程思政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时髦提法,而是广大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已经践行多年的理念和措施的总结和升华。

我们过去一直在说,没有不带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只要教师在教,就是在传递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位教师都已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多年了。当前的提法,只是更加明确地指出,在课程中传递的“三观”和在思政课程中传递的“三观”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实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理念和措施,和当前的课程思政教育是一脉相承和高度契合的,比如“又红又专”的育人思想,再比如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等。

因此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二字是育人之意,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来实现全方位的育人。更具体地讲,在笔者讲授的电路原理课程中,就需要在传授节点法、相量法等电路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与之相关的创新、协作等能力,塑造与之相关的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在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进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内容,是润物无声却又扎实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思政课程的“思政”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思政课程就是完整传授这一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这两个“思政”的含义是不同的。

当然,关于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即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需要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笔者在这里不妨试举一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教师往往会对辩证法有如下描述:“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辩证统一的。”这当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精彩论述。这段论述不应该由电路课教师来讲授,电路课教师强行讲授也讲不到位。但是在电路课的教学过程中,却可以找到不少与之同向同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接触非线性电阻的特性后,学生往往会抱怨:“非线性电阻的引入,导致在线性电阻电路中畅行无阻的节点法、回路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都不再适用或难以使用。我们能不能回避或少用非线性电阻?”教师可以在这里明确指出,“由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只能完成分压、分流和滤波等少量能量与信号处理功能,但包含非线性电阻的电路却可以实现整流、稳压、放大、振荡、变频、开关等功能。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而要辩证地来看非线性电阻的优势和困难。”这种例子多讲几个,学生就会习惯于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电路元件的各种性质,进而习惯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实现电路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同向同行。

2.行动层面,通过身教实现立德树人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教师既不能在课堂上讲出格的话,也不宜在课堂上传递负能量。每个人都会有逆水行舟的时候。做一个真实的老师,做一个不传递负能量的老师,其实并不容易。这是笔者认为整个课程思政建设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即教师首先要立己德,才有可能立生德。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听课,其实也在观察教师是如何对待教学、对待课程和对待课堂的,教师的态度和行动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是如何对待学习、对待课程和对待课堂的。因此是否能够在一些非常基础但是至关重要的小地方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的敬畏,就是很重要的育人环节。这些“非常基础但是至关重要的小地方”包括:

1)是否严格遵守有关课程的时间约定?教师应做到每堂课都提前做好上课准备,并且不拖堂。很多教师能够很好地做到前者,但对后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拖堂是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殊不知一方面下课铃响,学生人心惶惶,无心听课,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拖堂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课间安排。每堂课的授课时间是师生共同的约定,要在限定范围内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而超乎其外的时间,则不宜要求所有人都参加。严格遵守授课时间,是教师身体力行向学生传递规则意识。

2)是否认真对待教学?教师不能调课,不能让助教代课,每堂课应有充分的备课时间。在笔者所在的电路原理课程教学组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绝对不能因为人才项目、重点项目的答辩,调整课程授课时间,绝对不能在原先安排教师授课的环节中让助教代课。这些细节都是教师一遍遍地用行动在向学生展示:给学生上课是教师事业中最重要的事。

3)是否认真对待学生?这既表现在对待学生的懈怠要严厉批评,又表现在对待学生的求助要积极响应。学生迟到,要敢于批评;学生抄作业,要敢于给零分。有的教师反映,由于学生评教成绩对教师职称晋升有重要影响,不敢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个理解是错误的。首先,学生评教会剔除个别异常数据。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表扬认真学习、批评偷懒懈怠的正气,学生是看在眼里的,他们是知道谁在对他们好的。笔者执教20年来,从未因为批评迟到,认真抓“抄作业”影响学生评教成绩,恰恰相反,曾多次获得学生评选的各种奖项。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是否乐意跟每位学生互加微信好友,并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问题给予及时响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展现教师对待教学态度的重要窗口。

4)是否认真对待成绩?学生一定是在乎成绩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在第一节课用白纸黑字的方式明确成绩构成,并在整个学期始终坚守规则。期中考试后,往往有学生来找教师,说由于期中发挥失常,成绩受影响,商量是否能够将期中成绩比例调整合并到期末。对于这种请求,一定要拒绝。因为学生从教师处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电路分析的节点电压法,而是规则意识。此外,对于核心课程来说,学生往往会在考试结束后,把试题回忆出来并在学生群体中流传。因此教师如何命题,就是直接决定学生如何学习的关键细节。在笔者讲授的电路原理课程中,教学组始终坚持期中期末每道题都重新命题,从而确保拿到此前考卷的学生不会比没拿到的学生占便宜,这是确保学生敬畏课程、敬畏考试的关键一招。

前述种种,既是小事,也是大事。这里面的核心点是:教师对课程足够敬畏吗?教师认为课大于天吗?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做不扎实,不能做到身正为范,后面的所有措施都是空中楼阁。

3.内容层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

首先需要指出,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合开展价值塑造的对象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学校和院系应该在这一问题上进行顶层设计,即梳理出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共性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的元素,并使之合理分配在不同课程中,既没有明显偏废,也没有过度重复。这个过程非常类似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的“反向设计”,即根据毕业要求反推每门课程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每门课程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讲好4种故事。

1)中国故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足以选出大量中国故事渗透到基本教学内容中。电路是人类构造出来的实现能量处理与信号处理的电流通路。我们在课程中往往会通过讲授电路的实际应用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华为的5G系统就是由放大器、转换器等构成的信号处理系统;中国电力系统几十年取得了腾飞,我国人均用电量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清华教师研制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控制器除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外,已走入多个国家电网的中央控制室……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先哲故事。任何专业和课程都是人类科技发展的结晶。从科技史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习惯。对于电路中诸如相量、分贝等基本概念,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稍微提一下这些概念是如果被先哲们打破既有藩篱、实现突破的,学生们就会很有兴趣,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更全面了。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先哲故事,可以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该如何做事。

3)反面故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科技史中也曾经出现过大量重大科技失范和有违科技伦理的事件。比如在讲授正弦稳态分析时,可以稍微讨论一下近120年前爱迪生为了推广应用自己倡导的直流电,在纽约大街上当众用竞争对手特斯拉倡导的交流电电死了一头大象,人为制造交流电危险的假象。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反面故事,生动地让学生知道不该如何做事。

4)人生故事。很多理工科课程的特点是满篇全是公式。教师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引申和类比,既有可能让课堂富有情趣,更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比如电路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这一对概念,除了让学生记住会用之外,可以将其分别类比为人的智商和情商。大多数实际电路的元件(比如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电冰箱……),在对外发出或吸收有功功率(顾名思义就是起到真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处理无功功率(就是从平均意义上没有发出没有吸收,貌似对外没有用),这是自然规律。类比到做人,大多数人要想对外表现出高智商,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商。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人生故事,润物无声地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做人。

4.方法层面,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

前面谈到的两点,分别是从行动和教学内容层面实现价值塑造,但其实最需要花时间设计的,却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正向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对于创造知识或者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却不擅长,也不习惯。创新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力,但往往更直接地体现为一种习惯。要想在教学内容成熟稳定的工科基础课程中进行能力培养,就需要主动转换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的上帝视角,切换为知识发现的平民视角,以适当的基本教学内容为载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建构起一个个小小的研究环境来,让学生有机会做出与先哲们类似的学术突破。

以电路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戴维南定理”为例,传统教学内容是介绍定理内容,证明定理,应用定理求解电路,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这4个步骤分别达到戴维南定理是什么、戴维南定理可信、戴维南定理有用和会用戴维南定理这4个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是成熟有效的。为了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我们可以在第1步之前,先带着学生回顾一端口网络的端口特性,从短路、电压源、开路、独立源、电阻等特殊情况入手,让学生自己说出u-i平面上的水平线、垂直线和过原点的直线分别对应着怎样的等效电路。接下来我们提问:前面讨论的都是u-i平面上的特殊直线,但对于那些非水平、垂直和过原点的一般直线来说,他们对应怎样的等效电路呢?接下来在课堂上留三五分钟让学生自己用纸笔写写画画,形成自己的想法后用手机拍照并在雨课堂中投稿。教师查看后,可以有选择性地将一些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的想法投在屏幕上并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在讲解某位ABC学生正确答案的同时,不妨说,这位ABC同学做得很好,但很遗憾,你晚生了100多年。如果你早生100多年,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就不是戴维南定理,而是以你命名的定理了。因为你在刚才的几分钟里做出了戴维南在100多年前相同的关键学术突破。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着咱们班的ABC同学和1883年的戴维南他们是怎么想的吧。这样的导入后,再继续例常的讲授。

很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会“点燃”课堂。ABC同学会很兴奋,因为他/她会很欣喜地发现自己居然有可能跟戴维南相提并论;ABC的同学们也会很兴奋,因为他们也想成为ABC甚至戴维南一样的人。虽然学生们仅仅是把先哲们早已提出的旧知识在课堂上“再发现”了一遍,但如果教师能经常这样做,就有可能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从而具备在未来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这些将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的理念和做法毫无疑问是课程思政,因为它们是在全方位育人。当然,类似于前面的价值塑造,同一专业中不同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做到既没有明显缺项,也不过度重复。

要想达到上述“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主动开展深入细致的、与课程思政元素和训练学生能力相关的教学设计。笔者在2020年春季学期电路原理课程中共梳理出33个课程思政元素和38处训练创新的着力点,基本实现每节课都能做到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般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教学日历如表1所示。

1 2020春电路原理教学日历(含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日期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的思政元素 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训练
1 2.17 绪论,变量(L1) (1)疫情下如何开展在线教学;(2)讲解课程分数构成,树立规则意识;(3)工程师和科学家在思路上的不同 (1)思考并提出电压/电流关联和非关联的规律
2.2 元件约束和拓扑约束(L2) (4)电阻符号在我国国标和国外教材中的区别;(5)科技文献中公式的规范化表达 (2)思考并提出0值电压源等效为短路;(3)构想非理想力控开关的u-i特性
2 2.24 等效变换(L3) (6)人们早期如何创造性地利用电压源和电阻构成电流源 (4)思考并提出有利于电压型信号处理电路信号传输的内阻和负载电阻特性;(5)思考并提出有利于电流型信号处理电路信号传输的内阻和负载电阻特性
2.27 习题课(R1)

3 3.2 应用介绍:开关在电阻电路中的应用(A1) (7)安理会投票表决中的公平机制 (6)如何设计外接电阻,确保反相器功能成立;(7)思考为什么在计算门电路功率的时候输出端口不考虑电流;(8)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与非门
3.5 节点法,回路法(L4)
(9)思考并提出节点法方程等号左边的物理意义;(10)思考并提出节点法方程自电导的物理含义;(11)讨论为什么节点法方程互电导一定是负值;(12)思考并提出回路法方程等号左边的物理意义
4 3.9 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替代定理(L5) (8)如何看待独立源的“源”和受控源的“源”;(9)戴维南定理名称的由来;(10)每个实用电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no   free lunch (13)含独立源一端口网络一般端口特性是怎样的?(14)总结戴维南定理证明的规律,自行提出诺顿定理
3.12 习题课(R2)

5 3.16 运算放大器(L6) (11)貌似没有价值的跟随器在电路中的重要作用 (15)分析理想运放电路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能“虚短”;(16)如何验证一个电路具有电流源特性
3.19 二端口网络(L7) (12)从更高视角看待“互易”的根本含义 (17)对黑箱二端口,如何用实验的方式获知其参数矩阵
6 3.23 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L8) (13)如何看待非线性带来的分析电路方面的困难;(14)从二极管的不同复杂程度模型看工科思维中精度和方便程度的折中 (18)思考提出判断非线性电阻工作在某个线性段的“假设—检验”法
3.26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小信号法(L9) (15)从MOSFET的精细化模型看工科思维中精度和方便程度的折中;(16)小小的MOSFET跟每个人手机上的LCD或OLED屏有紧密关系,我国高端显示屏的进展 (19)独立电压源的小信号模型是什么
应用介绍: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应用(A2)

7 3.3 习题课(R3)

4.2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L10) (17)引入续流二极管论做人做事要因势利导 (20)如何用对偶原理推理出磁链守恒规律和一阶RL电路的时间常数
8 4.6 放假停上

4.9 应用介绍:一阶动态电路的应用(A3) (18)从滞回比较器看做人“反应别那么快”的好处;(19)从电磁轨道炮电源看我国国防进展 (21)用能量守恒方法自行推导出升压斩波器的规律
9 4.13 习题课(R4)

4.16 二阶电路及其应用(L11) (20)从临界阻尼到欠阻尼论量变到质变 (22)思考并提出电阻阻值对RLC二阶串联电路的影响
10 4.2 列写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用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求解二阶电路,单位冲激响应(L12) (21)从冲激函数的特点看个人事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23)思考并提出规范化列写状态方程的最基本方法
4.23 用卷积积分求任意激励下动态电路的响应(L13) (22)从叠加原理的思想来理解卷积积分,体会信号处理的精妙之处 (24)提出用单位脉冲函数之和来表示任意波形的方法
11 4.27 习题课(R5)

4.3 放假停上

12 5.7 电力系统简介,正弦量的相量表示(L14) (23)直流交流之争看科技伦理;(24)我国电力系统大发展;(25)看世界电网大规模停电事故看集中与分散控制的优劣 (25)思考并提出相量最核心的理念
5.9 阻抗和导纳,相量法(L15) (26)从“阻抗”和“导纳”概念名称,看事物的两面性。 (26)思考并提出移相器电路的规律
13 5.11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L16) (27)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人的智商情商的类比关系 (27)思考提出用功率表测量负载吸收有功功率的接线法;(28)总结影响直流电力系统功率传输的要素;(29)总结影响交流电力系统功率传输的要素
5.14 习题课(R6)

14 5.18 互感(L17)
(30)思考并提出同名端的基本思想;(31)设计测量互感值的实验方案;(32)思考并提出互感的去耦等效规律
5.21 应用介绍:正弦稳态电路的应用(A4) (28)总结对噪声的态度形成正确看待噪声的观点;(29)总结寄生参数(电容或电感)对电路带来的影响形成对事物的客观认识;(30)以变压器为载体介绍我国电工行业的飞速发展 (33)用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设计出带通滤波器;(34)通过讨论思考并提出影响变压器性能的除匝数比外还有功率
15 5.25 谐振及其应用(L18) (31)从Tacoma大桥垮掉到虎门大桥扭振看电路基本概念的社会适用性 (35)思考并提出绘制通用谐振频率特性的思路
5.28 习题课(R7)

16 6.1 对称三相电路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L19) (32)三相电力系统的优点 (36)提出对称三相电路抽单相的分析方法;(37)从无中线三相系统多种故障总结出配电网络中线的重要性;(38)思考并提出相序仪的规律
6.4 周期非正弦激励电路的稳态分析(课外学习慕课) (33)回顾电路课程,以更高视角看待电路课程工科属性
习题课(R8)


5.手段层面,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教师需要意识到,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的先决条件是:这是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但是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移动互联时代,建设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并不容易。

一是环境在变。随着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逐渐深入,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不再稀缺,陈宝生部长在世界慕课大会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截至202012月,中国已有超过3.4万门慕课在不同平台运行。”传统意义上,相对于自己看经典教材学习而言,学生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毫无疑问是更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慕课的发展对这一学习场景提出了新挑战。学生在方便的时间用手机等数字化设备观看教师事先精心拍摄的碎片化视频,学习效率可能会更高。

二是学生在变。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学生习惯于进行碎片化信息获取,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或笔记本计算机。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即教室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手机和笔记本来上课,而且会随时在数字终端上查阅网上关于教师当前讲授的知识点的观点,并整合多个来源的信息进行建构式学习。因此,越来越多老师面临着众多慕课名师和在线百科全书带来的压力。

三是课程在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向着通专融合,甚至以通为主的方向在发展。

学生学时在压缩,尤其是专业课程学时比20年前显著减少,教师要想在业已非常紧张的课内学时中安排时间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就必须处理好时间分配问题。

上述三个变化,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正在亲身经历的变化,也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变化带来的问题,从长线来说,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用高水平科研经验和成果反哺教学,实现教研相长,做到学高为师,在课堂上讲出慕课名师视频中没有的内容。更为直接的,则是要主动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在课堂讲授和课外学习中与学生充分交互,师生一起发现瓶颈,分享感悟,解决困惑,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课堂有慕课无法替代的实时交互优势。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日渐普及的背景下,教师的定位需要逐渐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慕课名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来上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教学改革尤其是混合式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息息相关。

事实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做到课程思政教育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相互促进,从而同时达到破解时间冲突问题、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和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这三重目的。

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一定量的在线学习,从而能够在课堂内结合重点内容实现更高质量的线下学习,以达到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课程思政,是通过师生之间开展的一系列教与学活动来育人。开展高质量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把部分内容“辗转腾挪”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慕课名师提供的高质量数字化资源,这样就为在课堂里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开展讨论交流,发现瓶颈、分享感悟、解决困惑,提升学习成效并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时间和载体。反过来,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对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看待成长中的困难有更清晰准确的理解,有助于树立良好学风,进而提升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成效。

当然,必须要指出,如果教师不主动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减法”,是不可能换来混合式教学成效和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加法”的。关于“加法”和“减法”的辩证关系,请参考笔者于2019年在《中国大学教学》上发表的论文“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

三、结语

前面针对三个关键问题,笔者谈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这里不妨将其总结为“合五为一”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理解层面,教师要对课程思政有准确认识,认同其中“思政”二字的核心是育人;行动层面,教师要用自身对待教学/课程/课堂的态度和行动来影响学生,实现最扎实的立德树人;内容层面,教师要善讲中国故事、先哲故事、反面故事和人生故事,在基本教学内容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方法层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有惊喜、有收获,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习惯;手段层面,教师要选用有助于实时了解学习成效的智慧教学工具和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思政教育。

要想连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就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课程思政,而应将上述五个层面的建设“合五为一”,使之共同服务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当然这也就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来源:2021年第8期《中国大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