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学研究 - 正文

基于产出导向的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2021-04-02

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丽丽 张晓慧

一、引言

教育部20191030日颁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了建设“一流课程”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组织管理等指导性的意见。“一流课程”即“金课”是国家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具体举措,是实施“双万计划”的一部分,是对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流课程”就是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国家致力于建成五类共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即“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自从教育部提出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以来,众多学者针对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了研究。例如:蔡基刚提出了外语界打造“金课”的标准和内容;王立非、任杰提出商务英语“金课”的质量标准;郭英剑提出了打造英语专业“金课”的标准;陈冬纯、武敏提出了大学英语“金课”的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张静提出了口译课程“金课”建设的理念与方略等。这些研究从宏观上为外语专业“一流学科”和“一流课程”建设指引了方向。虽然也有学者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如何建设大学英语“金课”,但是缺少具体的建设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对于如何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明显不足。本文尝试在揭示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内涵和建设原则的基础上,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框架,从大学英语线上线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从而为大学英语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内涵及建设原则

1.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内涵

“一流课程”是指能够“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吴岩司长提出的“两性一度”“金课”标准的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建设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大学英语以语言和文化为授课内容,担负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任务,“一流课程”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贯穿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和各环节间的连贯统一为标准。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教学,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的无缝衔接;二是教学目标的高阶性,以实现语言知识、语言思维、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等多重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高为目标;三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与国家发展、时代发展、科技发展需求同步,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凸显英语教学的“未来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四是课程学习的挑战度,线上线下的课程内容、课堂活动、评价方式设计需要有难度,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2.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慕课的蓬勃发展,使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延展英语教学语言输入的时间和空间。在大学英语的学时和学分逐年缩减的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渐彰显出教学效率高、教学方式灵活、学习体验好等优势,更有助于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教学技术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既为解决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和“学用分离”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也为建设混合式“一流课程”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依据教育部的要求,遵循“转变观念,目标导向,内容多样,改革方法,科学评价,提升能力”的原则构建全面的混合式课程教学体系和系统的课程育人体系。

“转变理念,理念新起来”是建设混合式“一流课程”的首要原则。教学理念是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将立德树人和全面育人理念有机融入线上学习内容、线下课堂讲授、课程综合评价等各个环节。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首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丰富资源优势,积极应对变化,调整教学方式。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核心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即强调“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相连”,实现学与用的有机融合;认为英语教学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自主学习、线上评价和线下课堂面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能够实现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促用和学用一体,同时可以从多种渠道和多个视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是建设混合式“一流课程”的目标原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标的设定应该以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最终目标,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不同设定更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国家育人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之间逐层递进,分为语言学习目标、文化能力目标、课程育人目标等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产出导向法”强调以学生语言产出为目标,依据这个理论设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目标能够体现应用、分析、综合等高阶性的能力要求,体现复杂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能力培养,体现问题导向、探究学习等培养高阶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挑战度。

“内容多样,课程难起来”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学生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更多样化,既符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也要具有一定挑战度。除了线下学习的教材以外,还要依据“产出导向法”的“全人教育说”理念适当将最新的时政要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沿科学技术知识等线上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多种内容的补充更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课程的难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传授教学内容的具体策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充分运用和发挥慕课和实体课堂的优势,实施满足不同学生的分重点、分层级教学。“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营造活跃的、多向互动的开放课堂。依据这一观点,教师依托线上学习平台,坚持问题导向,为学生搭建阶梯,合理设计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提升,精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原则。混合式教学包含线上和线下多个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只有采用多种手段和多种方式、多个主体参与、多个方面评价,才能做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学习,让学生忙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据“产出导向法”结合课程特点,创新考核形式,侧重线上输入线下输出,多进行如探究式、论文式、报告式等非标准化综合性的评价,提升产出语言内容考核的挑战度。

“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线下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而且要会运用线上教学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时时互动,教师必须在教学技术、教学能力、教学素养方面强起来。“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师需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演转变为课堂的导演,在学习上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强调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无缝衔接,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框架,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方面按照“一流课程”的建设要求结合校本特色,构建以学习为中心、以产出为目标、以育人为宗旨的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三、“产出导向法”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

教学目标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决定教学方向和语言输出效果。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统一,才能保障实现教学的语言目标和文化目标。教学组织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传授教学内容的具体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是目标实现与否的检测手段,教师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体,直接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挑战度。

1.以输出为驱动的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指出,教学目标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特别强调落实课程的思政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三者融为一体。结合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实现由单一的语言知识习得目标到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提升多元目标的转变。将传统的“输入为主、输出为辅”转变为“以输出为驱动力,同时又以输出为目标”的教学导向,“融通学与用两个环节”。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输入和输出两个层次”“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等三个方面”。线上完成低阶知识的输入,线下面授课堂完成高阶知识的输出、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培养。

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的线上输入目标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完成低阶语言知识的习得,即学生通过观看慕课或者微课等线上教学资源掌握英语交际所需要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及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策略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线下输出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促进学生口语、翻译、写作的产出,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阶能力为目标;二是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的差异,把大学英语教学延伸为触动学生深层思想意识的课堂,延伸为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课堂。

“教学目标具有非常明显的层级性”,教师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目标指引下制定并完成“现实、清晰、可量”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细化每节课的任务目标,制定出学生完成课前线上语言知识输入之后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口语、写作、翻译等输出目标,目标需要用简明的语言清晰地描述,使学生明白产出任务的具体要求,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评价目标是否达成。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假设认为,“产出比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更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以输出为目标的混合式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有效连续、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有效提高。

2.以主题为中心的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聚焦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素养等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混合式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整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一是需要对照国家发展、科学发展、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以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二是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职业化发展服务,教学内容体现跨学科要求,除了原有的通用英语,还需要增加助力培养学生成为“能用英语开展国际交流的中国学术人才”的学术英语;三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补充时政内容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围绕“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开展以主题为中心的模块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用英语阶段一方面考虑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可以设计中西方在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比的主题,使学生具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等领域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并加深对本土文化、中国国情、世界局势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语言素养;另一方面,考虑学生思想成长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需要,可以设计时间观念、安全意识、公民责任、恋爱婚姻、求职就业等主题,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恋爱观的同时,意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针对有国际学术交流需求的学生,学术英语可以设计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主题,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国际学术规范意识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单元为顺序、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围绕设计的输出任务,合理选择安排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线上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慕课或者SPOC的形式呈现,根据学校具体学情自建慕课资源或者选择国家一流线上课程资源。线上教学资源以辅助学生线下课堂完成语言输出任务为前提。线上的话题内容、输入材料、语言难度围绕线下输出任务选择和设计,“要能够很好地为输出服务”,并且达到“两性一度”的标准。教学内容在课前学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模态的形式完成线上语言输入,线下课堂以产出“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为主,实现“输入与产出任务有机结合”。因此,线下的课堂教学是基于语言知识输入,以提升语言实践能力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即“让学生学习用英语做事,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得必要的输入从而完成输出的能力”。

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输出任务,以主题为中心,凸显时代性、学科交叉性、课程思政性,符合“一流课程”高阶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互动形式,学生在做中学,在完成输出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具有挑战度。

3.以翻转课堂为主的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方法

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要求明确指出“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基于慕课、微课、SPOC的翻转课堂研究和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线上线下的混合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且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效果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据“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组织翻转教学,线上输入和线下输出形成有效闭环,有助于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等三个重要的阶段,分别对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课前线上输入、课中线下翻转、课后线上巩固等三个教学流程。“驱动”环节包括“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产出、教师说明教学”等三个环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创设交际场景,描述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这一部分可以拍成微课,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清楚了解产出任务的步骤和具体要求。在“促成”环节中,教师需要围绕产出任务和话题提供输入材料,这部分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主题设计的顺序制作成慕课或者微课,同时补充与主题相关的听力、阅读、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获取任务产出必需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随时在线上提出,教师或者同伴可以随时提供帮助和解答。通过课前线上的学习和互动,学生意识到自己任务产出的语言不足和困难,教师通过线上学习情况和互动也明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课中线下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有明确的目标、明晰的难点和重点,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线下翻转课堂包括指导检查、任务产出、评价反馈等三个部分。一是教师需要检查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语言内容或者任务要求重点指导并讲解,对于学生语言内容、语言形式、话语结构选择恰当与否及时检查并作出即时反馈和指导。二是教师以学生“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角色扮演、回答问题、英语对话、英语演讲等强化口语和笔语输出的课堂活动,完成“促成”环节的第三个阶段“产出练习与检查”。学生在完成产出任务后,教师要立即评估,完成“评价”阶段的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产出质量的欲望,起到“促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从而“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掌控教学进度”。即时评价可以由教师和小组代表进行,首先,教师对学生产出任务的语言进行点评,分享优点,改正缺点;接着,教师可以让小组的代表对学生产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形式、逻辑、表现能力等作出评价。在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反馈意见之后,学生在课下对自己的产出任务进一步完善改进再次提交,教师完成延时评价环节。教师在考虑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负担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下次课的任务和输入材料,布置学生课后线上完成,这样形成了线上和线下密切衔接的全过程教学活动。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教学方式。依托数据交互智能学习环境,“驱动、促成、评价”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了线上线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是“一流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的关键途径。教师积极探索项目式、任务式、研究式等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个主题、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线下产出任务,并以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配合和辅助,有效保障混合式“一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4.以“多元”为特征的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评价

“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包括加强多种评价方式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多种评价形式以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调整评价内容以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机器评价等方式,“产出导向法”主张构建“师生合作评价”的新型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具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化的特点,有助于构建客观、科学和全面的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评价体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涉及两种学习途径,评价方式更应侧重学习过程。“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构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衔接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评价比重合理化。评价既关注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线上自主学习、作业、测试的评价与线下教学活动的评价分配合理,连贯完整。评价结果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及时反馈作用,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包括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两种手段,采取以教师评价为主、以机器评阅和学生评价为辅的多样评价形式。线上评价主要利用教学平台的智能记录和评阅手段完成线上学习的过程评价。开课前,教师对学习时长、学习内容、练习完成等部分设置不同的评分权重,加大非标准化产出任务的评分比重。线上教学平台的智能批阅功能自动完成记录和标准化考核的评分工作。线下产出任务的评价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评价”,合作评价不是学生和教师评分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的深化学习过程。

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智能评阅系统构成,弥补了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结果主观片面的不足。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线下主观性产出的评价内容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学生对于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等主观性口语产出的考核,由教师制定出统一的评分标准,每位学生分别对自我表现和其他学生的表现打分,每个学生最终分数为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三个部分的平均值。

第四,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既关注产出任务的质量,也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参照点,既关注交际目标的实现质量,又考查学生在促成阶段所学的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的应用效果”。评价内容除了涵盖语言知识的客观考核,还强化探究式、论文式、报告式等任务产出的评价。评价并不局限于学生语言能力考核,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

这种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学习多方面的表现和任务产出完成质量的动态数据综合形成的结果能客观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有激励和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反思,提升学习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教学评价结果全面反馈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教学反拨作用,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

5.以“金师”为目标的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一流的学科在于一流的课程,一流的课程在于一流的教师。教师既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体,也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一流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的教学能力、完备的教育信息技术和崇高的道德修养。

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是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产出导向法”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中介作用”“脚手架作用”。混合式“一流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设计产出任务、提供输入材料、答疑解惑、评价反馈等教学全过程中。二是教师需要明确以“产出”为目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驱动”环节充当导演的角色,使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在“促成”和“评价”环节,教师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和脚手架作用。一方面,学生在线上选择输入材料遇到困难时,教师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小组研讨,促成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难度较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尤其在学生还未熟悉产出导向教学流程之前,搭建“脚手架”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尤为重要。三是教师需要学习掌握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全面了解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有掌握好为学生提供脚手架的“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混合式“一流课程”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较高。教师能够熟练操作使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学会如何线上布置任务、组织讨论、统计成绩、开展测试等,能够与学生线上实时互动。同时,教师也要具备运用智能设备有效组织线下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作用。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以外,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处于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在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和语言育人的作用。

教师师德水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学校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也在于教师自身主动加强学习,“一流课程”建设强调“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是学校和院系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活动,将参加教育教学培训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合格的必备条件;二是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三是教师个人需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适应教学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形势,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需要,主动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

四、结语

建设“一流课程”是国家实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两性一度”的标准是我国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只有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持续变革,才能支撑国家培养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作为五类“一流课程”中的一种,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的要求,能有效解决大学英语课时和学分缩减带来的各种问题。

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尤其适合指导构建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模式。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混合式“一流课程”以任务产出为目标,强调“学用一体”,“驱动、促成、评价”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使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连贯有序,翻转课堂和多元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增强师生和生生的多向互动。在教师专业教学的引导下,学生产出难度逐渐提升的交际任务,既提高了课程的挑战度,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2021年第3期《黑龙江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