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 于 红
今年的春节,非常特别——裹挟着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之下,今春的高校教学,也非常特殊——教育部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作出实施在线教学、实现“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在线教学”模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运用和极大的能量释放。虽然近些年的“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高度重视,加快全国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积累了资源,锻炼了队伍,但在高校的全日制教育教学中,这样大范围的实施完全的网络化在线教学,还是第一次。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国家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检验,对教师加强和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的促进。然而不能不说,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给各高校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在线教学带来的完全虚拟状态下的特殊“课堂”,这次特殊时期的特别考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模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迅速进入状态,及时研究在线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疫情之下高校的教育态势,在虚拟课堂和传统课堂之间找准教与学关系的契合点,深入探讨特殊时期在线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构建。
一、贵在“线”,关键在“导”——让学生更有现场感
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创设的在线教学,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在线教学的“线”,直观本义是:互联网的连接。但作为教育者,对“线”的内涵的理解则就不仅仅是一根网络线的简单连接,而是基于在线教学关键要求的教育情境的构建。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情景是在线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线”,更重要的是在情境之中。情景,顾名思义就是要有情又有景,教学情境要设计好、规划好、凝练好。在设计的情境中,思政课教师关键是“导”——引导和指导,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能心之所想地投入教学中来,而不是心不在焉、“身在曹营心在汉”。具体来讲,应重视以下三个情境的设计:
1.基于任务驱动理论构建的知识场景
任务驱动,强调任务的导向和调控作用。任务导向是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教学,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授知识,也是学生的根本心理期待。在线教学中,由它的虚拟性和学生自主性所决定,加强知识场景的构建是重中之重。思政课教师应该基于任务驱动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基本框架,结合学生的先修课程,本着简洁明晰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专题研究,用任务模块支撑起专题教学的讲授脉络,构建简洁明晰、逻辑严密,学理性、操作性、探究性较强的知识场景。
2.基于社会互动理论构建的协作场景
互动论者的教育目标包括:学会友善地同他人相处,学会有效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学会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世界的方式生存于客观世界之中。互动协作是在线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贯穿在线教学始终的重要因素。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在线教学的应有之义。在线教学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方式,平台都给予了班级学生即时在“课堂”的功能,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功能,把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集聚起来,根据他们的性格、兴趣和知识储备,进行小组或者团队建设,构建一个便于交流、易于互动的协作场景。
3.基于目标导向理论构建的实践场景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次疫情提供了无数的教学实践素材和生动的育人案例。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构建教书育人的实践场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实效性。
知识场景—协作场景—实践场景,“三个现场感”融进了在线教学的“线”上魅力。在线教学所迸发的感召力、影响力和互动力,从一定程度上讲,体现的是教与学关系的黏合度和情感度。在线教学,情境场景的设计尤为重要,但其关键之处还在于“导”——教师即导师,导读、导识抑或向导。思政课贵在“润物无声”,发挥“导”的艺术与作用。在线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时时登场,而是像导演、设计师一样,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更多地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应该明智地把握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和适度的指导,应学生所需而登场,而不是过多的控制或干涉。
二、贵在“教”,关键在“学”——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在线教学中的教与学和传统的教与学存在着巨大差别。虚拟环境下的“教”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个“课堂”,教师用网络联结着分布在全国各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的手机端或电脑端,跨越时空,可见可听但不可触。甚至所谓见、听,也是有限的——摄像头只能反映学生端学习场景的极小部分,学生端的麦克风也不可能全开而使教师教学的背景噪音过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端接收的教学反馈很多时候是不及时、非有效的,教师也很难在面对电脑屏幕、安静气氛的情境下长时间保持昂扬激情的日常教学状态。教与学本来是相互激发的一对共同体,这些消失的传统课堂的物理现象,使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心理考验。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实现“导”的角色转变,以“让学生更有获得感”作为在线教学的目标追求,让学生真正与教师同频共振地享受在教学情境之中。具体来讲,“三个获得感”可以倒逼教师加快提升“教”的艺术。
1.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教师的“教”首先是教授知识,教师的知识素养是“教”的最大魅力,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是自主激发“学”的最好原动力。在线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围绕知识点即时抛出的广博的文化知识,根据“课堂”情境机智引入的实践知识,都是教师“教”的最好源泉。疫情之下,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巧妙融入疫情中的相关知识,把社会大课堂和线上思政小课堂巧妙结合起来,赋予专业知识以理性和人文共存的光辉,使学生体验到更有价值的知识满足感。
2.习得技能的幸福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线教学的“教”尽管虚拟,但不容忽视“教”的效能。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的举一反三、迁移发散,通过线上互动、小组讨论、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或把学生引入自己的科研课题和教研项目,或是指导学生在本次疫情中用专业知识服务于防控工作,使学生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用能力解决问题,能用知识学问服务别人,懂得把知识学问释放出来和人共享、让人受用,从而使学生享受到知识和学问的意义和价值,享受到知识的可用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也才使思想政治教育“教”的目标水到渠成。
3.悟得上进的动力感
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是学生动力感的源泉。根据心理学理论,求知欲是推动人们自身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在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毅力,促使学生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探究知识和真理。在线教学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熟悉、网络信息的即时和丰富、VR技术带来的画面冲击感和无穷想象力等,强有力地激发了青年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和渴望。思政课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在迷雾中体察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不断上进的动力感。
从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习得技能的幸福感到悟得上进的动力感,“三个获得感”彰显了在线教学的桃李之“教”。在线教学,从一定层面上讲,折射的是教与学关系的相知、相连和相长。在线教学中,“三大获得感”应该是教师“教”的目标追求,是学生“学”的价值体现。但教师“教”的目标最终要内化为学生“学”的价值,教育才有意义,因此,疫情之下的在线教学,“教师停课不停教”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容小觑,但关键还在于“学生停课不停学”的主体回应。我们更多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什么、想学什么,决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的知识承受器,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分析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制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适应学生自主化、个别化学习。
三、贵在“暖”,关键在“伴”——让学生更有归属感
基于在线教学中的学习体验个性化、学习过程可视化、学习评价全程化的多元特征,尤其是疫情之下,各高校基本都是按照正常上课时间表开展教学,学生的受控感、孤独感、焦虑感、懈怠感、烦躁感等不良情绪一定程度存在。立德树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平台、电话、微信、微博等及时把握学生的不良情绪,用心把在线教学打造成学习共同体,把它作为暖心工程去建设,鼓励人人学习参与,师生、生生互动有序,让学生尤其是文化氛围比较欠缺的地区或家庭中的学生,时时享受到温暖的抚慰、心灵的相通、思想的交融,更有归属感。
1.身体的归属感
置身其中,学有所乐。身体的归属感,主要是注重学生和课堂的“互动”。思政课教师要注意网络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做好小组的划分,课代表的选任,构建和现实课堂一致的上课管理机制。同时,教师在直播或录播课的时候要注重讲课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不要选择家中太生活化的场景,而应该是书香味道比较浓或者比较清雅的空间授课;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加注重艺术化的处理,要美要有吸引力和冲击感,使学生置身其中,会产生那种面对面接受教育的真实课堂的虚拟画面,感到踏实、温暖,有极大的课堂教学的归属感。
2.心灵的归属感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心灵的归属感主要是注重师生同频,生生共振,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在线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人对人的互动模式,而是人—网—人的互动。教师要通过不同平台的讨论区、聊天、弹幕、投稿、举手等互动方式的使用,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尤其是教师,更需要加强学习各项新技能,善于运用“00后”学生的话语体系,熟悉网络语言,幽默风趣地吸引学生,互动的话题不仅要讲究知识性、思想性,更要有趣、有感染力,以拉近彼此心与心的距离,使学生在网络中能够时时感觉到教师的存在、集体的存在,找到集体认同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
3.思想的归属感
立德树人,思想先行。思想的归属感主要是注重学生与国家、社会的互动。本次疫情防控战斗中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契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教材和“经典文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战略部署,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斗志,一批批投入疫情防控战斗的最美逆行者的奉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彰显的强大力量,经各类新闻媒体及时广泛传播,国内外反响强烈,时时激励和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典型的作用是强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营造强信心、聚生心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视频、图片、纪录片,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及时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尤其是要善于发动学生,捕捉身边志愿者的典型事例,用诗歌、散文、舞蹈、小品等各具特色的适合青春大学生的表达形式讴歌英雄、赞美模范,形成一股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英雄,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主旋律,使之在大学生的思想深处汇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用理性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和敬业精神投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从身体到心灵,从心灵再到思想,“三个归属感”点亮了思政课在线教学的“暖”意融融。在线教学,实际上也是一次师生共建同享的“暖”工程,其所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思政课教与学关系的催化剂和黏合剂。“暖”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伴”——教师随时随地与学生相伴。教师既要像家长一样关心学生的身心冷暖,又同时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当学生有感想、有疑虑、有情绪时,老师能够成为学生随时倾诉、分享或者求助的可信赖对象。传统的“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的称谓不再那么严格,更准确的应该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也在陪伴的过程中被新时代思想更开放多元、知识更丰满立体的“00后”大学生所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成就,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特殊的“课堂”,特别的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这场疫情阻击战,对于此次高校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来说,也是一次“大考”,既考验教师的“教”功,也考验学生的“学”力;考验的是师生的学识深度、网络用度和情感温度,更是“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信心和决心。就高校思政课而言,疫情之下的这场在线教学,绘出的是对教与学这对常讲常新关系的重新阐释和角色重塑,牵起的是教之初心与学之初心的最美合奏。疫情终将远去,特殊的“课堂”也将会成为一段记忆,但其中所创造凝聚的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思政课在线教学理念模式内涵,即把握一个“线”字、突出一个“导”字,重视一个“教”字、立足一个“学”字,彰显一个“暖”字、体现一个“伴”字,让青年大学生们更加入脑、入心,却永远不会过时,必将在构建思政课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新实践中得到新的传承、升华和诠释。
(来源:2020年第4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