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学研究 - 正文

提升高校教师“金课” 建设效能

2020-05-07

北京师范大学 胡万山 周海涛

在一流本科教育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全力推进高校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在“金课”建设中负有首要责任。探索制约高校教师“金课”建设效能的突出问题与改进策略,是深入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的重要议题。

一、推进高校教师“金课”建设的效用

课程作为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大力推进高校教师“金课”建设,有利于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增强高校内涵式发展能力。

(一)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基本途径

课程体系是由多门具体课程以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金课”是发挥单门课程效能、提高课程整体质量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建设好单门课程是提高课程体系质量的基础。单门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石,是课程育人功能的具体承载者,当每门课程质量都相对较高时,课程体系往往也能发挥更强的育人效能。国家提出“金课”建设的目标,旨在引导广大教师始终关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改革举措,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单门课程教学状况的改善有助于课程体系质量及其人才培养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是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而课程教学过程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是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课”建设正是旨在通过引导教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回归学生学习本位,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以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为抓手,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这既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对课程建设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课程能力是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师“金课”建设、提升课程能力,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课程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从理论上看,古德莱德(John.I.Goodlad)较早提出了课程具有理想的课程、书面的课程、解释的课程、实施的课程、评价的课程等不同的类别,在理想的课程与书面的课程转换为教师实际解释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评价的课程过程中,教师的领悟和执行等课程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教学设计等均对课程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思等能力是影响其作为合格教育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推进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专注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以推进“金课”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关键环节,扎根课程教学实践一线,能够促进课程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支点

课程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式,以“金课”建设为抓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支点。一方面,建设“金课”是回应学生诉求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金课”是师生互动性强、密切关注教学过程、师生之间形成紧密教学共同体的课堂。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1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85.5%的本科生认为大学“水课”太多、“金课”较少,89.7%的学生支持全面淘汰“水课”,建设高质量的“金课”。大力推进“金课”建设,有效回应了学生群体的呼声。另一方面,建设“金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教育要素尤其是各类课程协同发力,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实施全面系统的教育。“水课”的课程理念落后、课程目标单一、课程内容浅显、教学方式滞后、评价方式不当、学生学习投入度低,不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建设“金课”能够引导全体教师从每一堂课着手,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提高每门课程的质量,进而促进各类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以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约高校教师“金课”建设效能的主要问题

提升高校教师“金课”建设效能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金课”建设共识程度不强、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不深入、对国家“金课”建设政策依托不紧密。

(一)内涵认识不够,建设共识不强

教师对“金课”的认识决定课程建设的行为,部分教师对“金课”内涵认识不够、建设共识程度不强,影响其“金课”建设的行为。“金课”作为新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界定,致使教师很难准确把握“金课”的内涵及特点,也未充分达成“金课”建设共识。一方面,部分教师对“金课”建设相关问题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自从国家提出“金课”建设要求以来,什么是“金课”、如何建设“金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建设“金课”等问题,成为教育研究者、院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较少有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反思和深入分析,致使一些教师在课程建设实践中既难以准确把握“金课”与“水课”的界限,也未能有效回避在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这都对教师“金课”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有的教师“金课”建设的共识度不够。尽管在国家“金课”建设要求提出以后,各地都加强了对国家“金课”建设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并将大力推进“金课”建设作为教师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导向,但从当前“金课”建设实践的现实状况来看,一些地区和高校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方式不当等原因,使得教师相对落后的课程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对“金课”建设的价值还未完全认同,教师“金课”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还未充分调动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金课”建设的效能。

(二)研究力度不足,建设支撑不力

系统的课程理论研究是推进“金课”建设的基础,而教师对课程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课”建设效能的发挥。首先,对课程理论的研究不足。学界对课程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深入研究也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当前,世界各国在对课程理论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等典型的理论流派,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而我国的课程研究理论深度还不够,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也相对不足,相关研究呈现出重宏观体系轻微观领域、重课程设置轻课程实施、重通识课程轻专业课程等问题。其次,对精品课程的研究不够。“精品课程”是最接近“金课”内涵的课程,而我国对精品课程的研究多停留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层面,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比较模糊、特征分析不明、层次把握也还不到位。近年来,尽管我国“精品课程”研究的成果数量逐年上升,但研究主题变化不大、内容重复较多,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服务对象的分析,相对忽视了精品课程建设与网络教育的关系,使得精品课程研究的广度、深度、效度均显不足。最后,对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不足。当前,虽然课程能力已经作为教师的一项核心能力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但我国对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视度不够、研究还较为欠缺,理论研究对深入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教师“金课”建设效能的支撑力不强。

(三)课程实践不深,建设质量不高

扎根课程教学一线是建设“金课”的关键,而一些教师教学热情不高、课堂教学方式不当、课后环节把握不紧,致使课程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一是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价值认识不够,教学热情不高。上课原本是教师的核心使命,但一些教师由于职业认识局限,以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导向,使得其教学内在动力不足、热情不高,教师上课动力多来自职称晋升的压力和院系领导的安排等,而非自身积极主动的行为,同时教师也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二是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不当,教学效果较差。教师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当前我国的大学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一方面,教师对讲授法把握不准,实际教学中教学时间控制失当、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环节调试过度等不当教学行为多发;另一方面,单纯的讲授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师生、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对学习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三是一些教师课后环节把握不紧,成果巩固不够。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而当前我国学校尤其是大学教学往往更多关注第一课堂教学,而相对忽视了课后教学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较少开展课后教学活动,致使教学成效不显著,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四)政策落地不细,建设效果不彰

依托国家“金课”建设政策是推进“金课”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一些教师对相关政策学习不到位、理解不深入、依托不紧密,影响着其“金课”建设的效能。第一,政策宣传方式不科学,内容把握不到位。对国家“金课”建设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是促进教师了解相关政策的重要方式,但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宣传与解读的方式不尽科学。宣传主要采用新闻发布会、政策宣讲会、座谈会等方式;解读也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或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这些方式多由政府主导,难以贴近教师及教学的实际状况,不利于教师对相关政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第二,政策敏感度不高,学习和掌握的深度不够。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对国家政策的敏感度不够高,甚至有部分教师更是全身心地专注学理研究,较少主动学习和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即使是被动参加相关宣讲会和座谈会等,也往往敷衍了事、收效甚微。尽管也有部分教师能主动学习相关政策,但由于专业知识有限、学习和落实相关政策的环境所限,其对政策理解的深度也比较有限。第三,政策利用意识不强,政策优势依托不紧。受高校教育政策实施环境、教师政策利用意识及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对国家政策的依托不紧密。在课程建设方面,具体表现为教师课程资源利用率偏低、课程建设团队意识薄弱、在线课程建设意识淡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等方面,还未充分利用国家“金课”建设政策优势,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开放化建设。

三、提升高校教师“金课”建设效能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制约“金课”建设效能的突出问题,尤其需要教师在国家和高校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国家政策要求转化为实践创新落实,扎根课程教学实践、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金课”建设效能。

(一)加强政策内化,明确“金课”的内涵及特征

积极参与政策学习、加强政策内化、明确“金课”的内涵及特征,是教师有效建设“金课”的前提。一方面,需提高政策敏感度,积极参与政策宣讲与学习。教师应明确“金课”建设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宣讲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充分借助教研组、课题组的专题学习活动等形式,善于结合本职工作合理解读、深化理解相关政策,为充分利用相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增强概念分析力,科学把握“金课”的内涵及特征。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合理增加大学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可选择性”以及“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的要求。“金课”是相对于“水课”而言的,是教师与学生充分重视、参与、投入的课堂,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课堂。全面打造“金课”,应进一步提升课程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强化课程创新度,促使学生在深度参与课程学习后,综合素质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些研究也反映出“金课”具有高阶性、挑战度、创新性的特征:一是应使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二是应使课程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努力才能完全掌握,三是应使课程内容能够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学科专业、行业实践发展前沿,以创新课程教学过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强化课程研究,把握课程各要素的核心特征

准确把握课程要素核心特征是推进“金课”建设的重要一环,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的关键环节,为“金课”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一需深入研究课程目标。“水课”要么无明确目标,要么仅表现在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素质养成等某一个或几个单独方面,而“金课”不仅要能促进学生知识获得、能力发展、素质养成,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性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二需深入研究课程内容。“金课”的核心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就是要求教师既要系统重构专业知识体系,又要及时将时代发展、学科专业、行业实践的前沿性知识纳入课程内容体系,保证课程的前沿性。三需深入研究课程实施。“金课”的师生深度参与性特征,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充分参与互动,增强课程活动的交互性、探究性、思想性。四需深入研究课程评价。能否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评价“金课”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课程评价应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以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五需深入研究学生与教学情境。“金课”建设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规律,以及课程实施的现有条件、实际需要、基本过程等,在做好课程计划的同时,增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能够及时根据教情和学情的变化做出调整,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扎根课程实践,推进课程实施过程协同创新

扎根课程教学过程是“金课”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牢牢把握课程教学的主要阶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扎实推进“金课”建设。第一,充分重视课程教学价值,端正教学态度,从思想上摒弃“水课”。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学对学生发展与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正视职业要求、坚守职业良心、履行职业责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做好课程教学过程的统筹安排,通过认真备课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环节,扎根教学过程,从行动上建设“金课”。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打造“金课”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采用问题式、研讨式、探究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协同探究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个性化突出、互动性强、学生深度参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三,严格落实课后教学阶段,巩固教学成果,从根本上保障“金课”。教师应在适当程度上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形式多样的任务要求、交流互动、课外活动等,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加强巩固知识经验、强化运用知识技能,促使课程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四)借助国家政策,促进“金课”的建设及推广

充分依托国家政策是“金课”建设的助推器,教师应善于借助政策优势,助力“金课”建设提质增效。为推进“金课”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双万”精品课程的目标,与此同时也在实践中加强了对高校课程建设的监测评估。在国家政策导向下,高校也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努力为“金课”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教师应在扎根课程研究与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提高“金课”建设水平。首先,牢固树立互联网教育思维,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教师应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探索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适当引入相关高质量线上课程的同时,促进线上课程内容与线下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将线上课程纳入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之中,构建线上线下紧密融合的“金课”体系。其次,建立高水平课程团队,协同推进“金课”建设。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与教师专业特长的有限性,使得单个教师在“金课”建设中的力量较为单薄,亟须摆脱“一人一课”的传统课程教学观念,树立“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思想,构建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根据专业特长加入相应的课程团队,推动形成个人专业优势与课程内容结构相匹配的课程教学队伍,协力打造校本“金课”。最后,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推进“金课”开放共享。建设“金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建立在长期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之上。教师应积极争取课程建设立项支持,在推进课程从校级向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提升,提高课程质量,扩大课程共享。

(来源:2019年第6期《现代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