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AI时代的教育哲学重构——什么是学校?

2025-05-15

AI时代的教育哲学重构——什么是学校?

很少有教育学术会议,讨论如何在抖音、小红书上运营教育栏目。教育与教学的发生地,通常被圈定在学校与家庭。但是这种基于工业时代的观点,已经不符合社交媒体时代的现实,如果我们对“学校”内涵外迁不能在新时代发生变革,那么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将会被越拉越远。进入AI时代后,有可能导致学校教育“空心化”。这一现象正在全球的高等教育领域发生。

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场域变革”

在过去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几乎是通过学校与家庭两大场域来完成的。学校作为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承担了教育的核心功能,家庭则在道德、行为习惯及情感发展等方面起到奠基作用。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突破了校园与家庭的围墙,跨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各种信息流通过新媒体平台、游戏、社交网络、短视频以及在线论坛等渠道,迅速进入学生的日常。这些平台所提供的看似娱乐性内容,但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包括从专业知识到生活技能的各类信息。教育学者自身承认:社交媒介已经成为他们自身学习成长的主场域。但是却未深入讨论上青少年是否正发生同样的现象。学校与家庭都必须清楚一点:学生从《悟空传》中获得不比一学期美术课要少。学习与游戏没有清楚的界线;抖音视频与名师视频在认知建构上没有本质区别。 从文字与视频的阅读时间计算,学生在互联网媒介上的阅读时间可能会超过学校与家庭之和。尤其对于大学生,B站被比喻为“中国第一大学”。处于备考状态的高中生,虽然其学习时间大多被校内内容占据,但是校内知识单调,其新知识新思想大多来源于网络。并且,在这种互联网场域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探索者和学习者。AI时代,教育场域将进一步扩大。学生使用豆包、DeepseekAI问答产品的知识交互量可能超越课堂。此种变化意味着,学生的认知与学习活动已经扩展到以围墙定义的学校,“学校”将延展为一种空间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

二、互联网时代的“新教学”模式

案例一: 某名校高中数学学科组长,将自己的教学内容放在抖音号上,并且增加了大量因为课堂时代有限而无法完成的内容,尤其是历史上数学家的传记,阿基米德、高斯、欧拉、牛顿、罗素等等。他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刷抖音时可以看自己的这些视频,他认为数学发展历史比数学公式对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原理更为重要。,并且鼓励他的学生在视频下发表评论,同时他也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更多的非名校的学生。 然而,学校的几位副校长对他这样的行为却产生分歧,大部分副校长认为这一行为违反中小学教师不得在校外兼职的规定,会影响到要求他尽快删除。“如果人人如此,谁还会专注教学?”。不过学校校长对这位教师的新媒体运营表示支持,但要求个人号改为“学校号”,否则需辞去学科组长职务。

案例二: 聚焦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革新、应用场景、伦理挑战及社会影响,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突破算力与泛化天花板,以及人机协作的未来图景。 浙江大学在微信视频号与B站上开设“浙江大学AI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账号,自2025217日起,每周一19:30在线直播,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每期邀请2-3位专家主讲,内容涵盖技术解析、教育实践、产业应用等多个维度。 这一课程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单期观看人次高达十万,高等教育的建设不再受大学突破围墙限制。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教科书以及课堂环境是知识传授的核心。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如今,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在线游戏等形式,不仅在娱乐中获取信息,而且通过这些平台获得了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尽管这些平台的内容形式五花八门,但它们无疑都属于“教学”活动,在影响学生的知识构建、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状态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育机构仍然未能完全适应这一变化。摆在学校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影响或占领”新的教育阵地,还是视新媒体为污染源敬而远之?许多教育者对于新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存在排斥或忽视的态度,把学校视为唯一的教育中心,忽略了校外教育和社会化学习的作用。这种局限性,使得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或虚假信息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

具体来说,互联网环境对学校教育的挑战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点:“三观”错位。当学生日常密切接触互联网信息,其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将深受影响,互联网信息会采有感官冲击的内容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如一些暴力网文、架空小说等等,教师与家庭对这些内容却一无所知。但是学校承担着“育人”职责,需要将为这些内容的负面影响“买单”;第二点:知识错位。学校依然主要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可以在课外已经大量接触到相关信息资源与学科内容,这些内容与学校所学可能不一致。 第三点:基于新型媒介技术的教学法错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依赖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而新媒体强调的是互动性、参与性和个性化。如BBS带来的主题讨论,WIKI带来的共创共建,B站的弹幕式打点讨论观看视频。这种媒介交互方式在深刻影响着学生使用校内传统纸与笔的交互习惯。典型的便是B站的打点视频讨论,会降低学生对传统教授式教学的接受度。

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到新媒体不应被视为教育的“敌人”,而是可以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的工具。学校应当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通过社交平台、视频教学、网络论坛等形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只有在传统教学与新媒体之间找到平衡,学校才能更有效地回应当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三、“大学校”——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趋势

人工智能的崛起,标志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叠加着互联网时代并未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学校”这个命题更需要我们深入思索。 AI时代,“老师”无处不在,学校也应该无处不在。表面上,学生在利用人工智能和智能设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减少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但实质上,互联网时代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将“教学”主阵地交给互联网与AI,会产生严峻的问题。这并不止是一个学校是否生存的问题,而是一个学校必须迅速变革承担更为宏大责任的问题。 面对上述挑战,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首先,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教育的边界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校园。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机构,社会各界的力量应当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因此,建立“大学校”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大学校”,即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场所边界,将社区、企业、公共设施等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构建一种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 其次,随着教育场域的拓展,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在各种社会场景中的学习能力。

因此,建立“空间学习”的理念也显得尤为必要。“空间学习”要融合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学校不应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当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将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打破教育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只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同时,教育监管也需要以更为宏大的思路展开。新媒体的教育责任与伦理审核,需要纳入到监管体系中,内容分级制度必须展开,这样才能建立“教育模式”的新媒体,教育模式的AI智能体。市场化的创新与社会和谐的管理,需要融合共行,将整个社会视为一所“大学校”,才能建设出AI时代的教育体系。来源:教育数字化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