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以深化改革筑牢一流本科教育基石

2022-09-19

近年来,伴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培养一流人才越来越成为衡量高校各项工作的最重要标准,该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则是一流的本科教育。

基于此,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工)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筑牢基石。

一、加强顶层设计 焕发教学新生机

2019年初,一场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在大工校园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该校召开的第十六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全校师生系统设计了新时代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八项计划”。

2020年,该校进一步总结、凝练,形成了一流本科建设的“八八规划”,即落实一流本科建设“八项计划”、一流人才培养“八个强化”,由此也明确了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全面建设一流本科的“施工图”,为教学改革直接服务于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具体实现路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强调,“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科研做支撑,更要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郭东明的话为老师的实践提供了最好注脚。

不久前,通过一场网络教学沙龙,50多位来自大工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展开了一场针对“教学创新及优秀教学案例设计”的热烈讨论。作为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两年来,该校已经组织此类沙龙近百期,3000余人次教师参与其中。

“教学沙龙的主题、时间都尊重老师的意见,交流的是教学的实战经验,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这种形式自然受欢迎。”第95期教学沙龙主讲人、该校教授何晓芳说。

近年来,大工每年都会支持数百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过全员参与,总结凝练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在最近一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该校获奖9项,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也成就了一批教学名师。近年来,该校新增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兴辽英才”计划等各类各级教学名师80人

二、面向国家需求 涵育成才新方向

当下,高校早已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需要与国家建设和区域发展密切绑定。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双一流”高校,大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

比如,为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领域问题,培养优秀后备人才,该校充分发挥工科优势,新增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精细化工等5个新工科专业,并与中国商飞合办了“高端民机设计新工科人才班”,与华为共建了教育部“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

同时,该校还聚焦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信息技术领域,建立了以鲲鹏、昇腾和华为云为技术底座的人才培养体系,联合打造了22门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课程,有效对接了国家和区域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此外,该校全面实施“一流专业”提升计划,74个专业入选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占招生专业的91.4%26个本科专业通过国际质量标准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4个专业入选首批“强基计划”,获批5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作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国重点高校,该校还针对省域范围内的产业机构升级,先后成立了新工科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未来能源技术学院、机械大类合作培养的中美联合学院,并建设了以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为重点的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肥沃土壤。

三、强化专创融合 赋能青年新作为

 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下帷幕。大工学生王立莹、宋开鋆、高迎峰的项目“基因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由于开创性地设计了基于线性核酸轨道的恒温高速核酸扩增方法,解决了缩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间和实现家用试纸快速检测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而斩获了特等奖。

之所以取得这一佳绩,除了队员自身的努力外,也与大工开展的一项人才计划有关。

近年来,该校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专创融合,赛教结合”教学理念为基础,打造了500余门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本研、跨时空的“五跨”专创融合特色课程。

在此基础上,该校每年还递增资金投入,全面实施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团队的“三早”计划,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研究工作,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同时打造“三早”科技创新社团,聘请7位院士领衔的科学顾问团和23位企业家、科学家组成的创新创业顾问团,汇集189位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创新导师百人团队”,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

王立莹等三人就是通过“三早”计划相识,并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科研实践的。

“是学校提供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从一个‘科研小白’成长为项目主力。” 宋开鋆说,竞赛不仅让他收获了荣誉,更让他深刻理解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及“四个面向”的重要意义。

作为师兄,目前他正在指导师弟、师妹们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典型新冠病毒突变株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我们希望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实现落地转化,让科研真正服务群众,服务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宋开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