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思路、专业结构、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坚持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培养社会所欢迎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在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部分。
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掌握了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扩大视野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长期缺乏规范性制度,当前高校课程设计工作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课程定位、要求不明确;课程管理组织工作混乱;教学效果难以评定等方面问题。
1.课程定位、要求不明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的重心也随之逐步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高等教育中为部分课程开设了课程设计,即在课程理论授课结束后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
多年来,管理类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定位与要求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教师们只能根据个人理解和本课程的情况自主发挥。于是出现了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理论内容相脱节;课程设计题目长年不变;课程教学活动被简化为布置课程论文作业等问题。
2.课程管理组织工作混乱
课程管理组织模式是指教学管理机构,即校、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管理的责权配置和隶属关系。课程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果。
高校课程管理工作一般由教务处、学院、系三级负责,在教务处的组织领导下,各院系遵照统一的规范,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由于专业性强、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原因,教务处往往将对课程设计的管理责任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组织领导相关课程设计实施工作。但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教学往往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盲区,使其教学活动前期无人组织,后期无人监控。
3.教学效果难以评定
教学效果评定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课程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期改进的过程。教学效果评估是对教学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设计由于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较之考试课程,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如何选择评估要素、评估内容;确定评估标准;规范评估方法等问题都成为了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评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课程设计管理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保证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完成,本文从课程定位、流程规范、组织管理、过程监控、效果评定等方面提出改进课程设计工作的一系列措施。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教学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的阶段基础知识或阶段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培养手段,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检验。
课程设计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工作能力、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初步的专业技能为目标。
2.课程设计的工作程序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任务完成,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应当理顺课程设计程序,明确课程设计各阶段任务,指定负责人员,并由专人监控。
表1课程设计程序
序号 |
阶段任务 |
生成文件 |
负责人员 |
监控人员 |
1 |
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
课程教学设计大纲 |
教研室教师 |
教研室主任 |
2 |
指导教师选题 |
课程设计选题表 |
任课教师 |
教研室主任 |
3 |
教研室组织考核 |
课程设计选题汇总表 |
教研室主任 |
学院督导组 |
4 |
下达课程设计任务 |
课程设计任务书 |
教研室主任 |
学院督导组 |
5 |
进行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报告书 |
任课教师 |
学院督导组 |
6 |
设计结束评定成绩 |
课程设计成绩单 |
任课教师 |
学院督导组 |
7 |
总结 |
课程设计成品及相关资料收存归档 |
任课教师 |
院办公室 |
3.课程设计的组织和管理
课程设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应由学院、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学院负责组织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协调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院(系)内各种资源;审定题目及指导教师;具体组织和管理课程设计环节,检查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完成质量。
各教研室应具体制定与本教研室有关的课程设计大纲,组织教师审定题目及设计任务;配合教务处、学院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做好资料的存档及保管工作;课程设计的保管期限应不少于2年;优秀课程设计应长期保管。
指导教师应在学期初申报课程设计选题,提出场地、设施使用申请。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按时提交成绩,及时向教研室汇报相关情况。
4.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拟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要求,它是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学生课程设计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各教研室应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经教研室主任审定后,由学院汇编成册。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应包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设计的学时和学分;课程设计内容;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课程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参考资料(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等内容
5.课程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要遵循教学计划对该环节的要求,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计划时间内经努力能够完成任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先选择与生产、科研等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为及时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迅速发展,课程设计题目应不断更新。
选题工作应在学期初完成。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后提交教研室审查批准后实施。每学期各教研室对当学期课程设计选题进行登记汇总,并填写课程设计选题统计表,由学院汇编成册。
6.课程设计指导
课程设计开始后,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提出设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随时检查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内容。
7.课程设计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设计态度、设计任务完成进度、设计任务完成质量综合评定,也可组织答辩。
指导教师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内容: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情况;设计方案合理性;设计态度优劣;独立工作的能力高低;设计报告文本格式是否规范等。
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学生的设计结果,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优秀比例一般不应超过15%。
8.检查与评估
课程设计检查与评估工作主要以各教研室自评为主,由学院组织相关专家成立评价小组不定期进行抽查。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主要从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设计效果三个层面,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教学管理、教学准备、师资力量、选题、学生工作完成情况、成绩评定、课程设计质量等九个方面进行评估。
知识要求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获取新知识的作用效果的评定,可以通过查阅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进行检查。能力要求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对学生基础训练与设计能力培养作用大小的评定。教学管理评价是指课程设计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相关资料保存情况。师资力量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人均指导学生人数的评定。选题评定是检查课程设计题目是否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与理论课结合紧密;是否深广度与工作量相适当。成绩评定是对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公正性的评价。课程设计质量是对设计报告书质量及教学训练是否达到相关要求的检查。
三、结论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完成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计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前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教学组织管理不严谨,没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及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质量主要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自觉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课程设计管理制度,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定位、流程规范、组织管理、过程监控、效果评定等方面,提出了课程设计工作的改革办法。课程设计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培养手段,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检验。由学院、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规范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审查课程设计题目、加强课程设计指导、统一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定期评估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等都成为了课程设计管理工作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来源:2009年第9期《改革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