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留白”理念在现代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2013-10-15

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精髓是阴阳相克相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正是“留白”理念的起源。不过,“留白”是在中国传统书画中得以发展壮大的。在中国传统书画创作中,要求用有限空白的留取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样就会给观者造就空灵的韵味,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无尽回味的感觉,从而达到一种美的享受。观者可以在“留白”之处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等进行发挥,创造出自己的意境。这种方式非常受观赏者的欢迎,从而使“留白”成为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恰到好处的“留白”,不是设计者偷懒,而是设计者为了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刻意的留下空白,让观赏者自己去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想象空间。发展到现在,“留白”不仅仅只是一种书画表现手法,更是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理念,广泛地应用于设计领域。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是简单纯粹的生活,“留白”理念就极具应用价值。“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教学设计中的“留白”不是简单机械的空出一部分时间,不安排任何教学内容和活动,也不是仅仅用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技巧去预设教学过程,而是留一部分主动权给师生,让他们在“留白”之处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研究,达到对于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拓展。因此,教学设计者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用心灵来预设教学过程。适当的“留白”,可以让师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补充。鉴于此,现代教学设计要深刻领会“留白”理念的真正意义。

儒家思想是“留白”理念的源泉,孔子是儒家学派奠基人,在他的思想里流露出许多“留白”理念。例如《孔子家语》中记载:“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刻意的装扮修饰往往会掩饰住事物本来面目的美。“文”、“雕”、“饰”是一种浪费,是画蛇添足,应该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孔子家语》中记载的“不文”、“不雕”、“不饰”,以追求事物的朴素之美,与“留白”所追求的意境是一样的。“留白”理念产生的真正哲学基础来自于道家的“无”。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处的“有”是指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事物,是那些有确定形态的事物。“无”是“有”的对立面,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特征,“有”起源于“无”,“无”是“有”的根本。至此,“留白”理念的哲学基础得以奠定。

在传统的书画行业中,追求一种“以无胜有,以简胜繁”的境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讲究空白和着墨的地方是一样重要的,空白也是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空白和着墨的地方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印证。首先,着墨的地方有空白的陪衬,使其得以凸显,变得更加有生命力,有了活跃的空间。空白有了着墨的地方的配合,就不再虚无,不再空洞。齐白石的“画虾不画水”给观赏者留下无穷的韵味,而那些面面俱到的书画看起来却很不舒服,原因也正在于此。“留白”不仅使得无中生有,虚实相生,更追求以无胜有,以简制繁。至此,“留白”理念的真正内涵得以确定,不再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推崇的单纯的抽象、虚无,而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主观上的、理性的感悟。

也许拨开复杂的面纱,简单才是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的真谛。对于现代教学设计来说也是如此。与其设计紧凑的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不如给师生的课堂教学以适当的“留白”。

在书画艺术中“留白”常用来表达无中生有、意在境外、虚实相生的效果,从而会给观赏者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感受。教学设计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也给师生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积极的互动时间,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留白”理念的“无中生有”,凸显了教学的表现性目标。“留白”之处常可以带来“此处无墨胜有墨”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设计出来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所要表达的意味更加隽永。教学设计中的“留白”,并不是随便留下空洞的空白时间不设计任何活动,“留白”需要设计者具有好的心理学、教学理论基础,同时又对学习者和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清楚的知道在哪里应该设计“留白”,哪里应该有密集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的“留白”,是不需要设计者完全预设的地方,师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延伸出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师生会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出富有个性化的表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预设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设计成果中预先规定好了的,它预先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结果(即教学性目标)。另一种教学目标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学习结果的预设,而是为学习者提供具体教学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将要处理的问题和进行的学习活动,至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将会因人而异,是带有个性化的,根本无法精确地预设,故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设计要求只为教学过程构建好一个具体的情境,展现需要学习者解决或完成的任务,但并不预设统一的学习结果。教学设计时的“留白”,以课堂中的小隐来完成学习者人生的大成,追求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象无形”。

“留白”理念的虚实相生,表明应强调教学性目标的指导。表现性目标的凸显不能完全偏离教学性目标的指导,这正是“留白”理念所推崇的虚实相生。“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相反相成。“虚”凸显了“实”,“实”映衬了“虚”,这正是“留白”理念的精髓所在。正如中国传统书画所追求的“计白为墨”,“墨”为“实”,“白”为“虚”。现代教学设计的“虚”即为表现性目标,“实”则为教学性目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都是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表现性目标不是随意形成的,不能完全偏离本学科的素养和教学性目标,而是依赖于教学设计对教学情境的规划和预设。“虚实相生”是表现性目标和教学性目标相互依存,也是彼此衬托。

“留白”理念的意在画外,启示我们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留白”的“未曾着墨处”会使观者产生无尽的想象,达到画外之音的意境之美。观者对“留白”之处加入自己的创造,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画中畅游,从而营造出一种意在画外的效果。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密不透风、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不能够适应具体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和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会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他们的活动是很难完全预设的,即使是预设好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可能会根据情境的不同对原先预设好的教学思路做修改和创造。由此,还不如在教学设计时就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创造。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学生的发展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创造过程的展开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特殊的境遇中产生。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留下空间和时间。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师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创造、生成,这就是“留白”理念的“意在画外”所体现出来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工作的经验表明:教师的职责往往只是稍稍打开通向漫无边际的知识原野的一扇窗子。”很多教学设计者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强调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干预作用。但是,在笔者看来应在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之后,适当地为具体的教学过程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创造、生成。

(一)设计有弹性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要过多干预、限定学生的行为。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条件。教学设计不应采用控制性的手段,力图使师生的所有表现都处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只是记住了一定的死知识,真正的发展很难实现。所以,教学设计应该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师生共同的探索留有时间和空间。

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会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反映,在同样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所以,要通过设计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划定一个区间、留有一定的时间。应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允许学生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育、教学是一个过程,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和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教学结果就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导致多种结果产生的可能性。很久以来,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种种策略、方法、媒体、程序等等,只是教育教学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或条件,却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作用。其实,只要教学过程发生了,便会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不可能会实现整齐划一的教学结果。

教学设计要兼顾表现性目标和教学性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性目标的指导之下,追求表现性目标的凸显。在保住底线的条件之下,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目标与发展中的学习者相适应。所以,“课堂留白显示的是一种教育智慧”。课堂上,教师在某一时刻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必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二)开放性的预设,教师不要垄断整个教学过程。

既然设计了有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在对教学过程设计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去设计一个线性、四平八稳的教学过程,而是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给学生犯错和改错的机会,给师生的探索和争鸣留下空间和时间。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强调淡化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教学,尊重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创造和表现。教师不必在讲台上从头灌到尾,要给学生的思考、提问、互动留下一定时间,创造一定的空间。这些课堂上的“留白”,正是学生渐悟或顿悟出思想火花的关键点。密不透风的书画设计会让观者透不过气,同样,没有“留白”的教学过程会让教学的生机和活力窒息。因此,设计者不再是设计教师如何表演以控制住学生(包括思想和行为),学生如何注意观赏或如何配合好教师的表演,而是要设计教师如何画龙点睛似的引导、协作学习者去体验、探索。

(三)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索和体验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必须依存于一定的教学环境。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强调教学环境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学习者在行为和认知上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情感上的体验。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技术性的过程,设计的重点是教师如何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过程注重的是理性发挥,非理性的情感没有得到重视,这就使师生间缺乏实质性的、发自内心的交流。这种做法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以及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因此,要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通过音乐、语言的渲染或教学场景的布置等多种手段,促使学习者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为自己的情感体验“留白”。情感的交流是教学顺序进行的基础。只有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激发起学习者的情感,丰富了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引起其认识、行为甚至个性的变化。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大白之处有大美。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是画家独具匠心的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设计中的“留白”也不可随意为之,需要教学设计者精心布局,巧妙构思,这对教学设计者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显然,只有把握全局、整体设计,才能达到“无中生有”、“虚实相识”、“意在画外”的效果。

(来源:2013年第5期《教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