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出现,正影响和冲击着高校的课堂教学,亟待顺应形势做出变革。而课堂教学变革的源泉,一方面取决于能否深入发现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取决于能否把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校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课堂教学的问题透视
目前,尽管我们的高校课堂教学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教学中的“表演者和观众”。教学中的“表演者”,具体指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关注自己怎么教、怎么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思考问题,是否真正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推广。教学中的“观众”,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带着轻松和享受的心态听课,可以不用付出劳动,不思考、不发言,毫无代价地去参与课堂,一旦课堂打破了这种“安逸”状态,学生将放弃对课堂的参与。“表演者和观众”的双主体一方面让高校课堂教学失去了魅力,教学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教师讲得好不好,能否取悦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参与,而认知的参与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却被忽视。另一方面,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先进理念和知识无法转变为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也不支持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能力和思考品质。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或聆听先进理念,自己被边缘化,无法和先进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知识在课堂上被播放,而不是被对话。最终,课堂变成了舞台,教师变成舞台上的表演者,学生成为看教师表演的观众。
教学中的“服务者和消费者”。教学中的“服务者和消费者”表现为双主体在课堂中的“无情感”交往状态,具体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交往中习惯于情感上的相互遗忘,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很少或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也不愿意把自己对课程学习的想法、兴趣和需求主动与教师交换意见,以便获取积极的专业支持。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很少愿意在课前给学生导学指导,在课堂上也极少设计有效参与活动来给予学生专业指导,也没有及时给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课后也很少主动找学生获取教学反馈。最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缺少教师的积极鼓励和专业支持,教师的教学缺少学生积极的回应。师生教学中情感的疏离让教学更加失去了连接双主体的纽带,让“教”与“学”的分离变得更加明显。学生成为课堂消费者,怎么消费取决于自己;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服务者,提供完服务走人。
教学中存在缺乏学生主体参与的个人说教。高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事实上,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更明显的教学惯性,教师习惯于“讲、念、演”,注重信息的单向传递,学生习惯于“听”,教师只用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讲完。在这样的教学惯性下,教师要么机械地复制教材和课本知识,要么通过单一的语言输入来讲授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学生成为课堂信息传递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思想碰撞被单一重复的教学方式扼杀,学生主体在课堂上渐渐被遗忘。教师也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需要和风格来决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有效学,是否应该给予学生课前或课后学习指导可以不在教师教学考虑范围内。考试成为课程对学生唯一的要求,而课前、课中或课后,绝大多数学生被遗忘在课程之外,被遗失在教师个人说教的世界里,失去了学习、思考和积极实践的动力。
教学中存在不少缺乏有效教学设计的个人表演。高校教师教学的个人表演还带来教学的一大问题,即教学组织的“随意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个人经验、兴趣和爱好来从事教学,既忽视最新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也忽视对学生的“导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效学习指导设计。教学变成了教师个人才华展示的平台,变成了播放或讲解知识的渠道。甚至出现教师随意带着与教学无关信息进入课堂,成为社会上奇异新闻的传播者,不关注这些信息是否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是否能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目的只为给予学生感官上的愉悦享受。缺乏设计的个性化教学只会带来大学课堂教学的放任状态,抹杀大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有的共性要求和有序状态。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独立。高校科研要么服务于社会,解决某一社会领域中的问题,要么服务于教师个人发展,解决职称问题。多数教师的科研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研究活动,是自己的私事,而教学是教师把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样看来,科研和教学之间似乎是两件事,科研不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之间没有实质性联系。而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多数把研究目光放在其他教育领域,或者放在学科课堂教学之外来看待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少关注学科教学和专业培养特殊性之间的联系。科研和教学的这样一种分离状态,带来了高校学科教学远离被研究,无法形成与专业或学科相对应的教材教法,更无法从学科的角度真正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走向要么拿给社会检验,转化为经济成果,要么拿去评职称、评奖。在学校领域,科研成果成为被夸奖的静态闲置品,很少有人关注在科研成果和教学之间搭建桥梁,进而让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资源或课堂交流的有效素材。一旦教师的科研成果无法走进课堂,不能转化为激发学生对学科产生学习热情的渠道,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其生命力也不能得到可持续增长。
二、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去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人才培养定位为高校工作的中心,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改革高校课堂教学,促进高校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贯彻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的目标,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改革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寻回失落的课堂主体,演绎“双主体”参与课堂的精彩画面
唤醒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教学取得有效性的保障。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无效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无效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交流以及互动的课堂缺乏活力和持久性,很难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参与是学生个体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状态,它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是生动活泼的学习主体,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机器。因而,大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是大学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意识,首先,需要激发大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学科吸引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供解决实践问题的平台。其次,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通过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源,反思专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也可以通过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鼓励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或社会实践来完成专业思考。这样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问题的自主性,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交流互动做好铺垫。最后,让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挖掘大学生身边最新发生的教育故事,通过把教育故事改编为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或教学引子,来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
落实大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是通过学的主体地位确立来实现,学生既是课前学习资源的准备者,也是课堂中思考、交流和讨论的主体,同时还是课后学习、巩固、提升的行动者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参与者。同时,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或导学提纲,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因而,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需要教师用多种方式来落实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需要给学生下达学习任务单,提前把教学中需要学生提前收集的资源以及思考的问题告诉学生,并在课堂上设计专门的环节来检验学生课前学习的成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交流和合作学习的机会,留出课堂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或讨论交流来深化课堂学习的任务,真正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贡献出来。最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学习指导,布置实验任务或社会实践任务,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个体把所学专业知识与教育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2.寻找人才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以学生“主动学”为核心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课型或教学需要,用“学习任务单”驱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学习。既可以提供给学生个体学习任务单,指导每个学生课前的有效学习,也可以提供小组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学习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个体学习任务单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或开火车的方式进行课堂反馈,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小组学习任务单可以采用小组轮流汇报、小组互讲互评以及小组之间相互补充观点等方式进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习成果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不管是个体学习任务还是小组学习任务,教师都需要在学生课堂反馈后,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提出新的学习思考或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习指导,不断提供给学生新的学习资源、学习网站或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以“问题、合作、探究、分享”为核心来构建高效的互动课堂。目前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都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相结合来解决课堂问题,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注重学生个体的表达、质疑、讨论与合作分享,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问题是牵引学生思考的源头,合作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化的桥梁,而分享是呈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高效的互动课堂也必须借助有效的问题设计、探究或合作的方式以及广泛的分享交流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教学方式的构建首先可以通过问题为桥梁,引起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方面,问题既可以来源于学生,学生通过自主了解学科知识,向教师提出关于专业理论学习中的疑难或专业深入学习的困惑,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把问题先抛给上课教师,以便教师在课堂中能根据学生所提出问题展开交流。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在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学科知识与实践的矛盾问题带到课堂,通过与教师及同伴的交流搭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桥梁。另一方面,问题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教师通过围绕学科知识精心设计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其次,以合作探究为核心构建互动课堂,教师布置合作探究的主题,在课堂上或课前课后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围绕自主收集的资源和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把思考结果用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个体学习汇报或小组汇报的形式来展示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最后,以课堂分享活动来促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分享除了针对问题思考或合作学习结果探究外,还可以由学生个体的兴趣来设计分享活动,激起师生及生生对话。
3.寻找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的桥梁
以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触动科研问题的生成。教师在从事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把科研和教学统一到学生培养活动中。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积极探究与学科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找到学科教学的特殊教学方法。同时,探索学科教学中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的科研还可以从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展开,积极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以科研成果唤醒教学的不断变革意识。科研成果反映了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或学科发展问题,而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对本校学生有一种亲近价值,能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更有效的沟通学习资源。因而,教师应积极把科研成果中反映的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更新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信息,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的方式,还可以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或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进而为教学的变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