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当代日益凸显的反技术、去技术化课改倾向无疑是对课堂教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公然否定,是教育界膜拜课堂艺术的产物。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它是“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是“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推而广之,所谓课堂技术,就是教学实践者固化、定型、再制某些优秀课改经验或流程,并藉此扩大其应用范围的课堂思维、行动、观念,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达成教学意图而采取的现成技术性手段的总和。就其来源看,课堂技术是观察者从流动、具体、鲜活的课堂实践中理性地把握到的那些教师社群内易于共享的稳定观念、课堂操作与教学工艺。当前,借助模式套路、依托导学案、推广成形课改理念、脑图辅助教学设计、借用成熟教学方案等做法,都是高效课堂的技术性表现。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成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构成,如若缺失了技术思想的支撑,课堂教学活动几乎是寸步难行。而今,在高效课堂建构中,“技术思维”备受非议,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其实,课堂技术是与课堂艺术并驾齐驱的课改“双轮”,厚此薄彼、贵“艺”轻“术”,同样会让高效课堂实践误入歧途。课堂艺术只是牵引高效课堂创建的一种理想,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长期停留在技术与艺术参半的状态——课堂技艺水平上。高效课堂建构是一次三级跳,即从课堂技术向课堂技艺,再向课堂艺术的逐级攀升的过程。遵照这一线路拾级而上,高效课堂改革才会健康发展并不断成熟。
一、课堂技术:高效课堂改革的起点
高效课堂不仅不否认课堂技术,而且应科学审视、充分利用“课堂技术”这一传统课改手法,努力提高课堂的技术含量,让高效课堂改革找到坚实的技术支撑点。高效课堂建构的行动起点是课堂技术,它是达成课改意图与目标的根本凭借,优质课只是对有效课堂技术手段的组装与再造、变通与链接。借助课堂技术“座架”(海德格尔语),对零散的教学经验、灵感进行组织加工,对成功的课改创举进行理念聚合,对流动的课堂智慧进行形式固化,对优质的课堂形态进行结构化再制,是高效课堂在技术视野中的必需行动。
(一)课堂技术是高浓度课改经验的精华
在高效课堂实践中,教师直接从课堂经验中提取出来的操作性技术常常以教学模式、实施套路、课程方案等形式呈现出来,课堂技术就是贮存高浓度课改经验的容器。高效课堂创建是在大胆试误中展开、经验摸索中深化的,课堂技术是对高效课堂经验进行鉴别、归类、整合、显化的工具。在当前课改中,许多学校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核心知识组块”,开展“课堂瘦身”行动,打造简明课堂,倡导“少教多学”等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关键技术”。这是一条屡经课改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经验。将之用课改秘诀、技术要领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借助课改话语的媒介传播给其他教师,是高效课堂探索迈出步子、改出成就、大面积收获的科学道路。课堂技术是高效课堂先行者从茫茫课改“海洋”中选拾课改经验精华、铺筑改革道路的一把利器!
(二)课堂技术是高精度课改理念的集成
在高效课堂探索中,那些高精度的先进课改理念同样需要借助课堂技术这一工具承载与集成,否则,整个课改始终不会有理念积累与理论成品的产出。海德格尔指出:“技术不仅是手段,技术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倘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适合于技术之本质向我们开启出来,此乃解蔽之领域,亦即真理之领域。”技术是自然奥秘、课堂真理的解蔽之道,课堂技术是课堂睿智的知识化呈现。最好的课改理念是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弥散在优质课例中,一般教师无法意会、无法言传,更别说将之提取出来了。久而久之,这些教学至理会泯灭在琐屑课改操作之中,难以发挥惠及整个课改的功能。“在人类智慧发展的长河中,很多规范的学术知识正是在详细解析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知识中浮现出来的。”优秀教育实践者与教育专家很容易借助一定的理念框架、认识眼光来框定这些零碎课改理念,将之综合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改理念,顺利实现高效课堂理念与混沌课改实践间的分化。可以说,课堂技术是课堂实践与课改观念的分离器,是科学课改理念的压缩器与转换器——它借助一系列技术性思维对优质课例进行解拆,把先进课改理念从中析出,并将之转化为普通教师的技术指南。课改的“理论含量”与课堂的“技术含量”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意性,它赋予课堂教学活动一定的技术性“座架”,是增进高效课堂合理化水平的智力资源。
(三)课堂技术是高水准教学智慧的固化
教学智慧是课堂艺术的基本元素,是课堂实践锐意前行的开路先锋,是高效课堂创举生成的源头。然而,教学智慧的最大缺陷是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与无形性,它无法实现教师间的共享与流通,无法自证自身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智慧的弱点正是课堂技术的优势,将教学智慧技术化是促使高效课堂实践理性化、自觉化的切入点。“机智没有规则,然而,也不是不能加以规范”,对机智的“规范”实际上就是将之固形化、符号化为“技术”的操作。在课改中,借助于“在……(条件下),如果……(情境),教师就……(行动)”这种“产生式”(技能的构成单位)描述,高明的实践者能迅速将课堂中散射的教学智慧转变为简便易行的教学操作套路,转变为教师社群中可通用的课堂技术,以此实现固化高水准课改智慧、整体提高课堂效率的追求。彼得斯指出:“教学不存在一种带有‘教学’标记的具体活动,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共同的特征还是明显的,因为在所有活动的背后,都存在着引起学习意图的问题。”显然,诱发学生学习意图的方式与智慧是多样化的,其中那些已经为教师大众所共享的方式与智慧就演变成了固态的课堂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其实就是一门诱发学生学习意图、提供助学服务的技术集成体。高效课堂中的教育机智与临时创举都可以借助这一途径转变成为形形色色的课堂技术,进而达到解密课改、把握玄机、共享智慧、转变课堂的实践目的。
(四)课堂技术是高尖端课堂形态的结构化
如果说课堂艺术是课堂机智、课改行动、创意策略的发生器,那么,课堂技术则是这些经验、意念、策略的解码器,是破解典型高效课堂内在诀窍的一把钥匙。在教学中,高尖端课改经验与理念的具体集合体是课改中形成的典范课例,对这些课堂实例的科学剖解与灵活借鉴同样需要课堂技术的辅助。在高尖端高效课堂范例中,一切课堂要素有序衔接、高度连贯、浑然一体,一般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其主体架构与核心要素。借助技术分析手段,将这一课堂构架转变成为有形、可视、图式化的技术构架或教学图式,以此为其他教师提供参照性的高效课堂设计框架,课改先行者就能为一般教师指出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捷径或快行道。高效课堂的技术性结构有多种表现,如教与学之间构成的时间结构、互动结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环节流程等,它们都是高效课堂结构的细化。在某种意义上,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多学少教、以学代教、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等都属于高效课堂的技术要诀。借助于理性分析思维,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给课改提供一幅直观的改革地图,高效课堂可能顺利进入寻常教师的课堂,助推一般教师课堂结构的建构与优化,大面积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
课堂技术在形成中会将先进教学经验、课改智慧、课堂结构从鲜活的课堂生境中“拔根”,进而窒息其持续生长。这些被抽离出来的课改经验、智慧、结构也不再是原生态的,顶多是真实课改样态的“盗版”、“转述”、“复制”而已。但我们清楚:没有这种“拔根”之举,高效课堂实践可能会永远处于混沌、迷雾状态,终难达到深入、自觉化的水平。“我对过去的行动中的反映进行反映,可以间接型塑我们后来的行动”。课堂技术的实质是“以现实之道,还治现实之身”。每一次课堂技术提取实践都是教师对课堂生活的一次技术性反映,每一次反映都具有形塑教师未来课堂实践的功能,尤其是那些深度的“课堂回观”(舍勒),其对教师教学行为品质的提升贡献更大。尽管课堂技术只是高效课堂改革持续深入的一个桥梁、一个过渡、一种回观,但这种技术实践无疑是导引未来课堂改革的关键之举。
二、课堂技艺:向高效课堂飞跃中
课堂技术是短板与优势共存的复杂存在物,尤其是那些被过度技术化的课堂实践,它只会使高效课堂的探索南辕北辙。显然,完全按照课堂技术来建构高效课堂,必定会演变成为对好课堂的环节、结构、套路、外形的复制粘贴行为,致使课堂教学异化为模仿名校的“粉丝行动”,最终失去跻身高效课堂丛林的资格。课堂技术只有在被利用、被改写、被超越中才有生命,才能达到放大优势、克服短板、助推高效课堂建构的目的。当前,许多地区把先进高效课堂改革的模式、程式、格式、范式视若神明,甚至大搞“高效课堂人人过”运动,这就大大贬低了高效课堂的旨趣,扼杀了课改的生命。高效课堂模式既为教师“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让我们领略了别样的风景心生羡慕而起身追逐”,又时刻面临着“运作一段时间后,模式可能因模式化而变得僵化”的危机。这是课堂技术两面性的生动表达。任何课堂技术都有一定适用阈限与生命周期,对它的任何过度使用、过分偏宠、刻意固化都可能导致课堂技术的崩溃与失效。走向课堂技艺,补偿课堂技术的缺陷,是呵护课堂技术生命的必由之路。“成功的教学不应简化为一套一般规律或者规定的行为模式,而应表现为为解决问题或者发挥创造力提供充分条件”。作为一场课改,其生命力在于创造,在于基于高顶尖课堂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在于个性化地理解、表达、借鉴、迁移既定课堂技术。其实,课堂技术的立足点是对课堂教学的涌现性、多变性与生成性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其延续生命的方式正是自我否定、融入实践、回归情境、迈向艺术。但现实地讲,一般教师无法迅速逾越“技术”的层面,达到完美、自由、至善的教学境界,它的大半生可能会徘徊在技术与艺术的中间状态——课堂技艺水平,因此,迁移课堂技术、熔炼课堂技艺、超越技术型课堂,是高效课堂创建的中间环节,是绝大多数教师的高效课堂实践常态。所谓课堂技艺,就是教师在熟练掌握大量现成课堂技术,如课堂典范、课改理念、先进模式、课堂结构、课堂程式等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这些范例、理念、模式、结构、程式,促使其与自己的教学情境、经验结构、教学个性、教学思维、教学哲学等相融合,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更高效能、日趋合理的课堂形态的一种专业品性或教学样态。换个角度看,课堂技艺是在不确定的课堂情境中,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积累与先进课堂技术思维来灵活生成境遇化、合理化教学策略与反应方式的能力。舍恩等人指出:“优秀的实践者并非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是拥有更多的智慧、天分、直觉或是技艺。”课堂技术向教师个性化课堂实践的多层次迁移就会催生出一系列卓异课堂表现,即课堂技艺。因此,课堂技艺是教师的丰富课堂技术与初级课堂艺术的合金,课堂技术向课堂实践的多层次迁移是教师课堂技艺生成的基本原理。
(一)课堂技术的多层次迁移
课堂技术是课堂实践中结晶、析取、提炼出来的课堂处置诀窍或应对图式。应该说,抽象的层次越高,其对具体教学实践情境、教师个体的适用范围越广。一般而言,纯理念层面的课堂技术几乎具有普适性——全迁移性,而模式层面的课堂技术仅有有限的迁移性,操作层面的课堂技术几乎不具有迁移性,它只能直接被搬用到与之对应或相似的教学情境中去。舍恩指出,“理论在两个相关命题中耗损:考虑完全的复杂性和具体性,以尽量可能简单的方式完成”,这是理论层面的课堂技术迁移写照。“实践者把这个情景相似地看作那个情景,也可以把那个情景当作这个情景相似地去做,”即“相似地看和相似地做的整个过程”,这就是操作层面的课堂技术迁移实质。无论是哪个层面的课堂技术,其情景化地迁移过程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性,故都属于课堂技艺的范畴,纯粹、机械搬用现场课堂技术是教学生手的做法。将技术转化为技艺,将凝固的课堂理念、模式、套路转变为个性化的课堂实践,是课堂技术释放其内在能量,助推课堂改革的现实路径。课堂技术的多层次迁移过程实际上是它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就是其植根、嵌入、回归教学生境,并在教学生境中发生“二次转生”与继续生长的过程。
(二)课堂技艺:技术迈向艺术的过渡点
课堂技艺之所以处在技术向艺术飞升的转换点或临界点上,其原因还在于它同时具有了课堂技术的稳定性与课堂艺术的创生性的双重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技艺的最大特点是生长性,它是以课堂技术为基点,逐步向课堂实践生长、转变的过渡状态。在课堂实践中,课堂技艺的特殊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堂技艺是公共理念与具体情境间的互生
从课堂理念转变角度看,课堂技艺是公共课堂理念与具体课堂情境的互生状态,是二者在磨合、交融、互构中生成实用课堂技术或课堂艺术雏形的转变状态,这是高效课堂一般理念从“普适”走向“特适”的过程。在课堂技艺生成中,理念是打破教师日常课堂生活平衡态的手段。教师日常课堂生活平衡体现在两个层次上:观念层面的平衡与实践层面的平衡。前一种平衡体现为教师已有的观念足以解释当下的课堂实践,后一种平衡体现为教师已有的实践图式库存足以应付目前的教学情境。在高效课堂建构中,随着新课改理念向教师头脑中的植入,观念平衡态被打破,由此引发教师的实践“震撼”或“不适感”,促使他面对具体课堂情境开展探索性变革。在新理念指引下,教师与具体课堂情境间“磨合”展开,引发课堂理念与课堂情境的双向互生:新理念改变了教师对课堂情境的解读方式,课堂情境的复杂性过滤掉了课堂理念中的理想成分,教师找到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式的课堂行动策略——课堂技艺。
2.课堂技艺是课堂模式与个人创造的耦合
课堂技艺的过渡性还表现在它是既定课堂模式与教师个人创造耦合的产物,是技术向艺术转生的重要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来自成熟、成功的课堂改革实践,它是改革者固化这类课堂的主体构架的产物。例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它是对该校课堂教学实践的主体框架,即教学的三个关键链环——预习、展示、反馈等进行概括与提炼的结果。经过了这一技术化加工,教师清楚了这些课堂模式之所以高效的原因,从中找到了直接借鉴、学习、参照的对象。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技艺体现在:他只要把握了该课堂模式的大致框架,就能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创造,顺利地将其中的优质经验与科学思路迁移到新课堂情境中去。这是一个既定课堂模式框架与个人课堂创造的合成过程,课堂技艺就体现在教师灵活地接纳、借鉴、利用先进课堂模式,使之服务于自身课堂教学改进的全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不被现成模式所束缚,还获得了有限的改变模式、嵌入具体教学内容的自由,故绝非纯粹的技术化过程,其中蕴含了艺术创造的因子。
3.课堂技艺是稳态课堂与变革课堂的交合点
由技术主宰的课堂是在一定理念、规则、结构、程式等的稳定作用下衍生出来的课堂,它强调的是对既定课堂规则的坚守,致力建构的是稳态课堂;课堂艺术追求的是创意、机变、即兴、生成等课堂精神,其突出特征是模糊性、多变性、涌现性,在其主宰下的课堂是变革课堂。在课堂技艺中,教师将这两种课堂形态现实地耦合在了一节课中: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打破了课堂技术的线性思维与封闭环路,并借助于自己的课堂哲学、课堂理解、课堂经验、课堂风格等对这些课堂技术进行了转译、重组与变通,此时,既定教学模式、套路、思维想要让整个堂课在它所划定的圈子与轨迹上运转几乎不可能,课堂的稳定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由于受课堂技术的牵引,一般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弹性空间与自由度会受到一定制约,尤其是在教师还未达到专业卓异水平时,他的课堂行为会长期徘徊在技术与艺术的中转区,一直处在课堂艺术化境界的前夜。在课堂技艺的主宰下,大多数教师的高效课堂实践长期处在稳态课堂与变革课堂的交集上,处在技术与艺术并用并存的阶段。
4.课堂技艺是对课堂技术的突破与“二度创生”
课堂技艺是教师在自身教育实践中运用课堂技术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它不再是存留于教师头脑中的格式化套路与行动中的固态模式,而是被迫向课堂实践的情势、实情、变化与主体敞开,接受课堂实践的洗礼与改写。课堂技术一进入课堂实践就被激活,顺势注入了情境化、具体化的实践因子,由此导致课堂技艺的生成。在高效课堂实践中,每一点课堂技艺的形成都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课堂技术的产物,都是教师对课堂技术的一次“二度创生”、一次“解构—重构”实践。应该说,课堂技术首次产生于原创者的课改实践情境,成功课改实践的关键要领在被“去情境化”后分离出了课堂技术;课堂技术被实践者灵活征用、回归情境后产生了课堂技艺,实现了课堂技术在教学生境中的“二度创生”。在课堂技艺生成中,课堂技术的“框框格格”被打破,进入了被创造性课堂实践修整、延伸、再定义的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可见,课堂技艺是技术向艺术飞跃的必经环节,是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共存、共生的胶体状态。课堂技艺是生长中的课堂技术,是迈向高效课堂艺术的预备阶段,是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常态。课堂技艺既是课堂技术与课堂创造的冲突区,又是课堂变革真正发生的链环。在过去,学者大谈课堂艺术的完美与显赫,将课改的境界与现实混为一谈,从而弱化了对课堂改革现实状态的充分关注,其结果,许多课改实践始终不易在现实层面上落地生根并产生出实实在在的改革效力。高效课堂既非一味膜拜梦想,也非一味依附现实,而应该接天连地,努力使课堂实践成为课改理想与课堂现实的联通器。这就需要研究者对高效课堂实践的现实状态——课堂技艺以更多的关注与深究。
三、课堂艺术:高效课堂的理想境界
在高效课堂建构的线路图中,如何定位“课堂艺术”是另一个值得考究的议题。所谓课堂艺术,它是课堂教学的超越性品质与理想化状态,其主要内涵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以谐美为内在目标,以灵活多变、创意迭出、个性突出、风格明显、自如自然为外显特点,以即兴创作、机智应变、自由施展的方式展开,由此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完美教学境界。在艺术境界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临场的天赋”,即机智状态。课堂艺术是高效课堂建构的理想图景,其基本构成单元是课堂创举,其衔接方式是课堂情势,其实现手段是教学智慧,其存在状态是扎根课堂情境,依附教师个性而存在的教学自由。艺术的灵魂是变化,是创新,是永不停息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在这一意义上,高效课堂艺术没有规律可循,没有实例可供效仿,似乎与技术无关,它更多代表着课堂创建的巅峰状态,更多承担着为课改实践者编织改革蓝图的使命。因此,课堂艺术处在高效课堂金字塔的尖端,它始终以天才教师的授课来代言,始终以完美的课堂表现来显身,并以若即若离的方式牵引着整个高效课堂改革的走向。
(一)课堂艺术是高度自主化、个性化、柔性化的教学状态
作为一种教学状态,课堂艺术的三大关键特征是:自主化、个性化与柔性化。从自主化角度来看,高效课堂艺术是教师自由、自主、自然的教学创造,所有课堂技术被高度内隐化,他们完全不受显性课堂技术的规约。实际上,教师自己已成高效课堂技术的定义者与发明者,完全可以根据现场教学情境这一“召唤性结构”(伊瑟尔语)做出灵活而又恰到好处的教学反应;从个性化角度来看,教师的任何课堂反应都带有个人的色彩与风格,都是教师成熟专业自我的自然流露,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临场智慧对外部教育环境做出恰当反应,其课堂表现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多变性与效能性;从柔性化角度来看,高效课堂艺术不遵循硬性的规则与技术要求,无形之道、课堂情势、真实课感是课堂艺术受到的无形指引,教师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个行为反应都是机变却又恰到好处的。如果说基于一定课堂技术授课是新手教师的教学状态,基于课堂技艺来授课是一般优秀教师的教学状态,那么,基于课堂艺术来授课则是精英教师的教学状态。在艺术化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授课完全是“跟着感觉走”,他怎么上也都不会触及课堂教学的“硬规则”。其实,这些“硬规则”已经沉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已经与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成为教师应对课堂情境的习惯反应。因此,“柔”就是高效课堂“去技术化”的最高表现,具有水一样的柔性与韧度,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快慢适度是高效课堂艺术的存在状态。
(二)课堂艺术是教师自创高效课堂形态的开始
在高效课堂艺术中,已难觅课堂技术的痕迹,整个教学几乎不受外力操控,精英教师能有力突破外在情境、条件的制约,对课堂实践进行富有效能的自由创作。在他们身上,“技术缺失”的内涵与一般教师截然不同。对一般教师而言,课堂技术是教师进入课堂情境、处置实践难题的跳板与凭借;否则,教师就难以针对课堂情境与现实难题做出有效应对,课堂技术是普通教师的智慧之源。对精英教师而言,课堂技术的存在已经部分地成为束缚他们身手的障碍,成为限制他们心灵与行动的壁垒;或者说,真正有效的课堂技术已潜入他们的潜意识层面,发生了隐身化的转变,成为他们应对课堂情境的无形之道;或者说,教师时刻准备着超越有形课堂技术,找到一种更有效、更原创的教学反应图式。不同于课堂技术,课堂艺术的行动法则是:“在S情境,如果想到C结果,就机智采取A行动。”此即,弱化课堂技术,建构自我的课堂内生之“道”,为自己的教学立法定则,确立全新的课堂技术指标,是精英教师自创课堂样态的开始。一旦达到艺术境界,教师的课堂时刻处在迸发、新生、涌流的状态,不时会有绝活、亮点、惊异的闪现,创意、创新、创举已成为高效课堂实践的常模。在这种课堂上,教师不再被课堂技术牵着鼻子走,而是教学中即兴生成的灵动与创意、人课合一的课感在引领教师行动,整个课堂与教师生命体的律动实现了完全交融与契合。
(三)课堂艺术是赋予高效课堂以张力的理想
既然课堂艺术只有少数教师天才、教育精英、实践专家才可能达到,那么,高效课堂必须合理确定课堂艺术在整个课改目标序列中的定位。在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们更愿意把课堂艺术视为整个课改实践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梦想、一种巅峰状态,而不希望视之为人人可及、可见、可感的课改目标状态。艺术化课堂是高效课堂改革的终端状态与顶级目标,是赋予课改实践以“张力”的应然诉求,其存在意义在于激起一般教师的变革热情,为他们提供一个至高的努力方向。范梅南指出:“教育的本质更主要是一项规范性活动”,它“不断地期望教育者以一种正确的、良好的或恰当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课堂艺术规范的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蓝图与前景,而非具体的课堂操作与行动路线。正是在课堂艺术的牵引下,整个高效课堂改革才不会小视课堂技术、规则、模式、套路的功能,因为课堂技术是课堂艺术化转变的垫脚石与起步点;才不会过于崇拜、迷恋课堂技术,以致将高效课堂改革停留在模式固化、格式推广、套路设定这些机械化改革层面,因为生成课堂技艺、走向课堂艺术才是整个课改的终极目标。也正是有了难以完全企及的课堂艺术的引领,高效课堂建构才能以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姿态迎接一切新生课堂创举,才能始终行进在一条善于总结、多元创新、开放超越的合理轨道上,才能在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间的循环转换中找到更高位的一种平衡态。在课堂艺术梦想的支持下,教师一定能创造出更为多样、更具特效、更为科学的高效课堂形态。对成功的课改而言,整个课改目标的设定应该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渐次逼近高效课堂的自由境界:有形的高效课堂技术是高效课堂建构的有形法则,无形的高效课堂艺术是高效课堂建构的无形法则,寓无形于有形的结合点是课堂技艺,它是教师现实地积累课堂技术、利用课堂技术、突破课堂常模的临界点。高效课堂只有顺利实现课堂技艺向课堂艺术的“最后一跃”,才可能彻底焕发课改的活力,彰显课改的“核动力”,释放课改对全体教师、全部课堂生活的内在变革力与实践牵引力。课堂艺术对整个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意义正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