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教研究 - 正文

“微课”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

2016-07-06

“微课”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的六十秒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的一分钟演讲,“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Penrose认为“微课程”为学生挖掘知识提供了平台,让学生有针对性学习,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Penrose提出“微课程”建设步骤为:明确教学核心——撰写15-30秒微课背景——录制不超过10分钟的微视频——设计微课课后任务——交流互动。

一、“微课”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1年国内教育界提出“微课”教学模式,作为新兴教育形态,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广泛研讨。“微课”教学模式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良好交互性”等特点在国内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微课”教学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解决课程重点难点、易错点为目标,以“微教学”(“微视频”“微动画”“微讨论”)为载体,根据课程及学习者需求,将教学中重点、难点、易错点通过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传授给受教育者。国内微课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渐完善阶段。在传统资源建设模式(建设与应用脱节、更新缓慢、交互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弊端凸显情况下,学习方式日渐个性化,高等教育教学迫切需要短小的情景化的教学资源,“微资源构成”应势而生。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资源建设方式,按照课程标准,整合多种资源,通过教学视频,针对重点、难点、易错点,提升易用性。“微资源构成”阶段以教学视频(录像课例切片、课堂教学情景拍摄)为中心,定位于资源建设,视频不够短小精悍,视频内容仍旧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忽略了师生互动、微课的动态发展,“微资源”主要服务于教师,并未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对于“微资源构成”阶段,“微教学过程”增加了教学互动、评价反馈等活动环节,开发了“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教学资源,通过开放性、情景化实施教学任务。同时,“微资源”也作为“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注重资源动态发展、完善和更新,便于学习者学习和复习,通过交流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微网络课程”阶段注重微课视频的时效性,根据受教育者学习需求,通过微网络课程的核心———微视频进行网络学习,微网络视频具有主题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交互性强、系列性等特性,微课由服务教师的“教”转变到服务学生的“学”,使学习者有效学习。

如今,微课教学目标主要分为(课前)学习新知、(课中)难点处理、(课后)巩固拓展三个层面。在学习新知层面,微课为学习者预习导学,个性化学习提供教学支持,引发学生思考;在难点处理层面,微课设计者针对课程重点、难点、易错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在巩固拓展层面,让程度较好学习者和程度较差的学习者各取所需,使程度较好的学习者达到拓展知识面的目的,为程度较差的学习者解决遇到的难题。

二、“微课”教育形态特征

近年,“微课”经过教育界专家学者、教育一线工作者、微课开发者的不断完善和建设,教育教学形态特征鲜明。

一是网络共享,突破时空界限。微课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资源的共享、交互性使微课突破时空界限,课堂将不再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唯一场所。微课建设者通过课程管理系统、课件制作与插件工具、屏幕录像软件等工具制作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将微视频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在线观看或下载到数码终端设备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固化模式。受教育者不受国籍限制,随时随地自主选择课程开展学习,并通过在线平台交流学习、评价,方便了学习者学习。

二是主题短小突出,微课视频精美生动。微课视频考虑了受教育者注意力集中程度,视频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容量控制在20Mb内,教学主题突出,主题案例典型,学习目标单一明确。针对教学中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制作,理科类设计指向多为实验操作技能点,文科类多为情景设计的学科知识点,有高潮,结论明确。微课视频素材包括文字、画面、音乐,一段高水平的微视频应该结构紧凑、画面美观,音乐应与微课教学内容统一、相得益彰,达到精美的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微视频流程和表达方式(大问题与小问题衔接、问题剖析),通过创设悬念、巧妙答疑、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引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使学习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是交互性强。“微课”具有“微”、“开放”特色,结构体系包含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微点评,结构体系呈现半结构化,留有“微反思”和“微点评”留白成分。微课设计制作之初,就应高度重视“微反思”和“微评价”,受教育者要对学习过程形成反馈意见上传到微课平台,反馈给微课制作者,微课制作者通过反思,完善微课资源。微课制作者也要讲微课制作经验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其他微课制作者探讨交流,这一微课制作和应用环节体现了微课的交互性。

三、高校“微课”建设策略

(一)重视“微视频”质量建设

作为“微课程”建设核心资源,“微视频”质量关系到“微课”建设水平。高校微课制作者应注重微课视频制作培训,提高视频拍摄、制作、编辑加工水平,拓宽视频资源来源,通过课堂拍摄、录屏微课、软件制作等多途径制作微课。

(二)突出“微课”设计地位

全国首届微课大赛教师问卷调研结果表明,在“微课选题”“微课设计”“微课课件”“微课教学活动”等微课制作环节中,七成以上被调研者认为“微课设计”是关键环节,传统教学设计方法不适用于微课设计。“微课设计”应明确“微课”是“学习资源”,应从受教育者学习角度设计背景问题、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首先,微课设计应注重教学资料的选择。在10分钟内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易错点,掌握技能操作,选材必须是典型的事例,能直观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其次,微课开头设计应抓住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学习注意力。微课衔接应注重各部分之间逻辑紧密,跨度不要太大,可以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或图片,表明过渡关系。最后,在微课结尾部分,应总结归纳,利用相关例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习者验证对重点、难点、易错点的掌握情况。

(三)理顺“微课”建设和应用关系

建设微课资源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在微课建设之初就应理清微课的应用目的。通过对中国微课网平台微课资源的使用情况调研数据显示,微课点击率较高,但评价、运用微课比例仅为被调研者的一成,比例较低。目前微课的交流、应用价值并未得到利用。因此,微课建设的着眼点应为:通过专家点评、点击率排名等方式,推进微课教研、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发挥微课应用效益。

(四)明晰“微课”的“微”与“全”的关系

“微课”具有课程容量、教学内容短小精悍等特点,方便学习者自主学习,“微课”虽“微”,但针对重点、难点、易错点,学习环节完整,学习资源(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丰富。

(五)明确“微课”适用的学习阶段

长期以来,教育者更多探讨将“微课”引入课堂,忽略了“微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作用。“微课”应定位为“课前预习型微课”“课堂讲解型微课”“课后复习型微课”。“课前预习型微课”应注重使学习者对知识产生兴趣,便于学习者针对性学习,达到笨鸟先飞的学习效果。这类微课应注重创设悬念、巧妙设疑,具有学习趣味,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如“图纸的折叠”,可先创设“图纸折叠损坏”后果情境,再与折纸游戏视频相结合,调动学生者学习兴趣,达到较好学习效果。“课堂讲解型微课”要结合企业岗位技能,按照岗位需求设计学习情境,保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微课内容要对课程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讲解,结合操作演示案例,达到教学目标。“课后复习型微课”用途较多,可以总结、拓展知识点和技能点,达到查缺补漏效果。帮助学习者巩固复习,有针对性地系列学习,或者根据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拓宽知识面,多角度理解知识点。“课后复习型微课”还可以是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开设的“微”专题讲座(典型解题、疑难讲解…),解答学习者学习困惑、点拨疑难。“课后复习型微课”通过微课平台,记录学习者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微课建设者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与“课前预习型微课”“课堂讲解型微课”相比,“课后复习型微课”学习内容应该精炼,如果内容过多,会降低学习者学习兴趣。

作为新兴学习资源,微课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成效初见端倪,不仅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也满足了教育者备课、授课需求,实现了“教会”到“学会”的转变,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升级与发展。如今微课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小范围试用步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秉承开放共享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微课建设模式,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来源:2016年第1期《中国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