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植
1.引言
当前,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响应深改时代的呼唤,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外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完备、创新能力卓越、国际视野开阔、跨文化沟通能力出众的创新外语人才。探究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张绍杰20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析人才培养的症结所在,研究人才培养是否契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之现实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建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外语界应对外语教育的发展远景及人才培养从理论和方法论高度加以审视,做出战略考虑(戴炜栋,王雪梅2015;胡壮麟2015;杨连瑞等2015;彭青龙2016)。本文在归纳总结我国已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期为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启示与借鉴。
2.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我国外语教育界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外语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胡文仲,孙有中2006;曹德明2007;庄智象等2012;戴炜栋,王雪梅2015;胡壮麟2015;戴曼纯2016;卢植2018)。
整体来看,外语专业教育探讨和实践过6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是模式一“外语+专业方向”、模式二“外语+专业知识”、模式三“外语+专业”、模式四“专业+外语”、模式五“双学位”、式六“其他语种+英语”(王守仁,陈新仁2008)。前4种模式是一般较为通行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它们的共性是“外语+专业”,可能的差异则是各个高校在外语与专业的配置比例上有所不同。
模式一“外语+专业方向”是主辅型模式,外语专业细分为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外语语言技能课程和外语学科基础知识课程,方向课程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文化及语言学等课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语+经贸”方向、“外语+商务”方向、“外语+旅游”方向、“外语+会展”方向等不同培养模式在众多高校中逐渐流行。这一模式中,外语的分量重、课时多,旨在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同时通过方向课程使学生确立明晰的专业发展方向。核心外语课程与方向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互相渗透融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运用多种语言技能,在各种专业语境下使用语言,为未来的就业、深造及跨文化交际等做好准备。
模式二“外语+专业知识”亦为主辅型模式,外语专业课程为主,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课程为辅,在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课程,使外语专业学生在接触学习其他领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实施这一模式的高校大多只计算语言类课程学分,学生以学期制或学分制形式修足一定量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且达到规定标准,获得的学位仍是外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模式二本质上是在外语专业上添加点缀一些其他专业课程,如果不在修课和学分方面做出严格规定,这一模式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培养理想外语人才的目的。
模式三“外语+专业”是包含两个不同专业的双专业模式,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平行定位,比重一致。模式四“专业+外语”是先修其他专业、后修外语专业的双专业模式。学生在学好一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基础上,用2至3年时间修学外语专业全部课程,接受与外语专业一样的外语语言技能、学科知识系统训练和完整教学,即用5年左右时间修读两个本科专业,毕业后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行业适应能力。模式五“双学位”以外语为主修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为辅修专业,学生修足辅修专业的课程且达到规定标准,毕业时可获得两个专业的学位。这3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要求极高,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外语和其他专业知识体系的养成(戴炜栋,张雪梅2007)。
模式六“其他语种+英语”双语型主要是针对非英语的外语专业学生而设计。比如,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2017年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波斯语、捷克语、孟加拉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等5个语种,新增语种专业均采用“小语种+英语”的双语制培养模式(姚瑶,吴少敏2017)。
实践证明,上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增强能力、提升素质、开阔视野普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外语教育界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实践,突破了单一僵硬而刻板固守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长期以来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低下、创新能力偏弱的弊病,缓解了外语人才难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压力,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但是,这些模式也存在界定不清、范围模糊等问题,比如模式四更适用于非外语专业学生修学外语专业。由此,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外语教育加以抽象与归纳,建立思路清晰、理念先导、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原则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15)。作为我国外语专业中开设历史最长、开课学校最多的外语语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整个外语教育和教学具有引领作用和参照价值,同时非通用语种的教育教学也要遵循自身学科专业的特有规律。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大学治学理念,引导和引领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注重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将外语教育教学的重点从学生语言基本素质培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张绍杰2015;卢植2018)。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第一大原则就是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万玉凤,董鲁皖龙2018)。
我国外语教育传统主张“外语”是“技能+学科”,即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的统一,突出强调外语的应用工具性和学科独立性,这是讨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培养模式的基础。创新型外语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语言类人才,其核心能力是语言能力,同时具有健康而优秀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品质、职业素养,高精的外语专业水平,并至少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和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这一人才定位决定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与路径。
(1)基础领先,专业优先
创新型外语人才在本质上是外语人才,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外语运用技能是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核心素养和看家本领,没有系统厚实的外语知识基础和高超过硬的语言运用技能,所谓创新型外语人才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严格而细致的语言技能训练加上严谨而系统的外语知识传授,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必不可少。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熟练的语言基本功,传输外语相关文化知识,提升学生运用外语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再者,既重视外语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也强化本族语汉语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袁小陆,赵娟2017)。语言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以语言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基础,在优先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大胆而科学地设置有助于学生养成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知识课程,注重提升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素质。
(2)多元复合,多科融合
新形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着满足经济社会需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紧迫任务,复合是必需之举,整合是必然之选。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要强调构建学生的多学科知识技能体系,推动学生充实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发展整合外语知识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养成外语学科专业素养,同时着眼于学生深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育其国际意识,将其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跨文化人才(戴炜栋,王雪梅2015)。
(3)教学革新,教法创新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在一定意义上是精英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要求教法有所创新突破。育人理念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由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向知识的积累融合与运用转向,促使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促进良好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概括而言,教学要做到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目标引领、动态考核(柴改英2010)。
(4)强化实训,创新实践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应依托语言专业优势,立足于语言技能训练,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孵化培育创新型精英外语人才。高校在夯实外语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实训实践,实施多层次、分类型的实践教学,探索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培养模式,注重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使实践环节成为人才培育的有机载体。学生要积极开展实践,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训实践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5)校企合作,共建平台
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寻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最佳契合点,拓宽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渠道,为企业输送专业化的创新型外语人才,通过企业和行业实践检验外语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外语学生应关注自身社会价值和企业需求,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开展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项目实践,同时高校应表彰奖励企业创新实践成绩优异的学生,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创新实践。企业要为外语学生的创新实践创设项目,切实提供实践支持。
(6)融合资源,多向培养
外语教育教学模式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创新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将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和开放课程(open courses)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有益补充,使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网络学习相辅相成,推进互动化、个性化“教”与“学”活动的落实开展。高校应在网络交互环境下,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外语学习,让学生通过在线收听外语新闻、观看外语学习微课与慕课等,培养外语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语言运用能力。
4.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设计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问题提升至理论高度,总结、提炼外语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经验和重复出现的规律,是一套涵盖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工具性程序、运行制度等的外语教育教学方法论体系,是在全面分析创新型外语人才内涵和规格基础上建立的外语教育育人规则和教学管理规章。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运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与思维方式,具体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实训和制度保障等层面建构运行,体现培养模式的基础性、综合性和指引性。
4.1培养目标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整合外语知识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强化对学生语言基本功、跨学科知识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文化意识和学术素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竞争力。
4.2课程体系
为开展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外语专业应科学设置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相关专业知识必修课,课程设置具体包含外语语言技能课、外语知识课、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与能力课等三大模块的课程,其中外语语言技能课占40%,外语知识课占25%,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与能力课占35%。
传统的“外语语言文学类专业”①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学术理论素养,把学生打造成为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创造知识、贡献思想的人才。在当前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由此外语专业开设复合课程成为必然之选,如“旅游外语”、“商务外语”、“会展外语”、“金融外语”、“时尚管理外语”等。为训练学术思维、拓宽学术视野,外语专业可以选择设置“哲学”、“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学术研究方法”、“研究设计与统计学”、“中外关系史”等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素养,外语专业可以选择设置“世界文明史”、“西方文论选读”、“中外文化研究理论”等课程。为培育科学素养,外语专业可以开设“科学史与科学思维”、“自然科学概论”、“科技史”等课程。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育学生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意识,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世界政治与经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概论”等前沿性政治、经济课程。
4.3教学方法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方法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入手,采取启发式、互动式、任务型、
探究式、个性化定制式教学等,将注重背景知识讲授和语言重点难点解释的传统外语教学转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混合式或探究式教学,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创新为目标(柴改英2010)。教学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追新求异,多向度多方位地联想语言知识,探求语言知识的有效学习路径。教师应促进教学过程由掌握知识向运用知识过渡,启发创新思维,鼓励创新个性,培育创新品质。再者,教师应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善于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和移动学习资源,使用开放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育模式,使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相得益彰,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学习互为补充(郭淑青,仇晓春2017),实现互动式、个性化的“教”与“学”,落实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成汹涌2016)。
4.4创新实训
外语专业须依托语言专业优势训练实践性语言知识技能,开展分类分层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与能力培养,培养实践能力出众的创新创业型语言精英人才。外语专业可借助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运用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常规外语教学和学习应注重课题、项目驱动的理论思维等智能训练(intellectual exercises),问题导向,实践为本,实训为基,在“输出驱动型”和“问题驱动型”实践实训中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笔操作(文秋芳2014)。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高校外语专业应注重创新型课程实践教学,从行业和企业敦聘实训培养体系的创新创业导师,推行实施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_
4.5制度保障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须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外语院系应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切实保障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措施落实到位。
在课程设置方面,黄振定(2010)曾提出应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设置外语技能课、外语专业方向课和复合型知识课,本研究的观点与此呼应。各类模块课程的比例可能会略有差异,但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的比例应不低于35%。外语人才培养需要复合和创新,但其根本是外语,绝不能为复合或创新而压缩外语学科知识和技能课,这是外语类人才培养应该坚守的底线。
在教学方面,外语院系应制定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及奖励规章,保证外语专业创新类教改实验项目的比例不小于30%,将探究式教学规范作为日常教学制度之一。课程修读以学分制为制度保障,教学采取形成性动态评估,平时成绩占30%—40%,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各约占30%,将动态监控和分散考查作为评估常态。
在实践和实训方面,外语院系应设置相关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工作项目,切实提供实践支持,注重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建立创新奖励制度。学生须有40学时的实践实习课程学习经历作为申请助学金、奖学金的必备条件,2学分的行业企业或政府机关实习学分作为申请学位的必备条件。参加实践实习、国家级演讲竞赛等的成绩表现可被列为学生申报优秀毕业生的基本条件。
5.结语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重新定位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建构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完善外语教育教学方案,有力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本文提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赋予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新的内涵与使命。创新型外语人才应是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品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应体现“全人”教育理念,可在“基础领先、专业优先”等六大原则的指导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实训等方面建构应用,并以优良的顶层设计和严谨的制度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来源:2018年第1期《外语界》)